配色: 字号:
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02光现象
2018-08-21 | 阅:  转:  |  分享 
  
专题02光现象

一、单选题

1.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C.开凿隧道时用瀲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D.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来源】

【答案】C

点睛:(1)平行光射到光滑的物体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射到粗糙的物体上发生的是漫反射。它们的异同点主要从是否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反射面的差异、对平行光的反射效果等方面分析;(2)紫外线能验钞;(3)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4)根据光的反射分析。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和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传播的较快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来源】

【答案】A

【解析】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由此可知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故B错误;C、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故C错误;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如果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同样可以成为噪声,故D错误。故选:A。

点睛:(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4)从环保角度,一切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想听的声音造成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以下安全警示语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A.汽车尾部标有“保持车距”﹣﹣惯性

B.景区水池边立有“水深危险”﹣﹣光的反射

C.商场走廊过道标有“小心碰头”﹣﹣摩擦力

D.输电铁塔下挂有“严禁攀爬”﹣﹣电生磁

【来源】

【答案】A

C.商场走廊过道标有“小心碰头”﹣﹣提示人们注意避开危险物体,引起伤害是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与摩擦力无关,故C错误;

D.输电铁塔下挂有“严禁攀爬”﹣﹣因为铁塔是导体,且高压带电体容易发生电弧触电,与磁生电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关键是惯性的理解,惯性即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是物体最基本的属性之一,注意要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A.水中“弯折”的筷子B.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C.天空的彩虹D.倒映在水中的山

【来源】

【答案】D

【解析】A.水中“弯折”的筷子,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形成的现象,即由折射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故B不符合题意;

C.天空的彩虹,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色散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倒映在水中的山,是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形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身边有很多例子,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总结。

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B.C.D.

【来源】

【答案】A

【解析】解:

A、山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D、从水中钢勺上反射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钢勺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钢勺被折断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6.由我国成功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墨子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启发了量子通信。如图所示各选项中光现象的原理与墨子的这一解释相符的是()

A.B.C.D.

【来源】

【答案】A

【解析】A,日食,即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月球的影子落到地面上而形成的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故A正确;

B、雨后出现彩虹,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光的色散现象,故B错误;

C、水中的倒影,即平面镜成像,实质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放大镜将字放大,利用了凸透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身边有很多例子,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总结。

7.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B.C.D.

【来源】

【答案】C

【解析】解:A、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B、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C、平静水面上景物的倒影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D、海市蜃楼是光在空气中传播时由于大气层不均匀发生折射形成的;故选:C。

点睛:熟记由于光的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形成的一些现象即可作答,难度不大。

8.下列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小孔成像B.立竿见影C.海市蜃楼D.水中倒影

【来源】

【答案】D

【解析】解:A、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立竿见影属于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9.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B.C.D.

【来源】

【答案】B

故选B。

点睛: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身边有很多例子,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总结。

10.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医生用小镜子检査牙齿利用了平面镜成像

B.近视眼应配戴合适的凸透镜来矫正

C.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由光的折射产生的

D.手机拍照时成的是物体缩小的实像

【来源】

【答案】B

【解析】因为平面镜既可以成像,也可以改变光线的方向,所以牙科医生常用小镜子检查牙齿,故A正确;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像将成在视网膜前方,凹透镜可以使光线发散,所以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近视眼,故B错误;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正确;手机拍照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故D正确,故只有B符合题意,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光现象,综合性较强,但都是光学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1.2018年5月1日晚,在大雁塔北广场上演了一场水舞光影秀。巨型灯柱阵、多台超高清投影机和音乐喷泉交错配合,使大雁塔隐在光幕之中,美轮美奂,这是中华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一次完美结合,下列关于这场光影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光的灯柱是光源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C.音乐喷泉形成的水幕对光只有反射作用

D.演出过程中高清投影机可形成逼真的实像

【来源】

【答案】C

故答案为C。

点睛: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要注意区分。

12.学校大门旁竖直放置了一块平面镜,小张同学逐渐靠近平面镜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张的像逐渐变大

B.小张想通过平面镜看完自己的全身像,则平面镜的高度至少为整个身高的一半

C.小张在平面镜中看见了小王,则小王在平面镜中看不见小张

D.小张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来源】

【答案】B

【解析】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物像大小相等,小张同学逐渐靠近平面镜的过程中,小张的像大小不变。故A错误;B、假设眼睛在头顶,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小张的头与他镜子里虚像的脚底连线过平面镜中点,这就是平面镜的底端,顶端与头顶对齐,则镜子至少为人身高的一半。故B正确;C、因为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小张在平面镜中看见了小王,小王一定能在平面镜中看见小张。故C错误;D、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D错误。故选:B。

点睛: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

13.下列现象中,仅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A.水中倒影B.雨后彩虹C.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了D.手影

【来源】

【答案】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用光学知识解释光现象,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需要熟记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等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钢笔错位、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1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

A.人佩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B.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C.游泳池注水后,由于光的折射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D.共享单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来源】

【答案】C

【解析】解:A、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故A错误;B、紫外线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判别钞票的真伪。故B错误。C、游泳池注水像变浅了是光的折射产生的,故C正确;D、自行车的尾灯是利用利用光的反射将汽车射来的光再沿原路反射回来,引起司机的注意,故D错误。故选:C。

点睛: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因此应佩戴凹透镜矫正。紫外线能验钞。自行车的尾灯是利用光的反射,用互成直角的小平面镜,将自行车后面汽车或摩托车发出射来的光再按照原路反射回去。

15.下列有关物理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A.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可能是电路发生了短路

B.物体内能增加时,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C.声控开关是利用声音的音调来控制电路的

D.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其传播速度与超声波相同

【来源】

【答案】A

【解析】A.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可能是电路发生了短路,也可能是同时工作的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故A正确;

故选A。

点睛:牢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即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对于内能的改变是等效的,两种方式很容易区分,做题不难。

1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放大的“金鱼”B.墙上的手影C.斑马在水中的倒影D.雨后的彩虹

【来源】

【答案】C

【解析】鱼缸相当于凸透镜,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是正立、放大的,A不符合题意;手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故C符合题意;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像位置的是()



A.竖直上移玩具鸟B.竖直下移平面镜

C.人向平面镜靠近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

【来源】

【答案】A

点睛: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进行分析。



18.用硬币做以下物理小实验



(1)甲图中,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cm。

(2)图乙中,用力吹气能将硬币吹入盘中。吹气时,硬币上方空气流速大,气体压强_______。

(3)图丙中,将一枚硬币放在碗底,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保持人眼、碗和硬币的位置不变,要使眼睛再次看到“硬币”,以下方案:

①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

②在碗上方适当位置放一光屏;

③用手电筒照亮硬币;

④在碗上方适当位置放一平面镜;

其中可行的有_______。

【来源】

【答案】2.50小①④

点睛:(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长度等于物体末端所对刻度与始端所对刻度之差,要估读;(2)流动的气体和液体都称为流体,流体流速大压强小;(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平面镜成虚像。

1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若蜡烛A距玻璃板5cm,则蜡烛B距玻璃板___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若在蜡烛B处放一光屏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若玻璃板上端向右偏斜(如图),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会_____(填“偏高”或“偏低”)。



【来源】

【答案】5不能偏低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物像等距,所以,若蜡烛A距玻璃板5cm,则蜡烛A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5cm,所以蜡烛B与玻璃板相距5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知道,若在蜡烛B处放一光屏,则不能承接到像,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到实像,接收不到虚像;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蜡烛A的像,若玻璃板上端向右偏斜(如图),则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会偏低。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本题根据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来考查同学的解决办法,值得我们关注。

20.结合图中的实验情景,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对图中的两支蜡烛的要求是______;

图中,______的机械效率高;

图研究的是电流产生的热量跟______的关系;

图中的______填“铁屑”或“小磁针”能更好的显示磁场的分布。

【来源】

【答案】两根蜡烛大小相同乙电阻小磁针

【解析】(1)图①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所以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对图①中的两支蜡烛的要求是大小相等;

(2)图②中,同样的滑轮组,即动滑轮的重相同,当提升的物体越重时,有用功越多,根据可知物体越重时,机械效率越高,所以乙图的机械效率高;

(3)图③是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图中两电阻串联,串联时电流处处相等,所以是为了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

(4)图④中实验,铁屑与小磁针相比,小磁针效果更好,因为小磁针能更好的显示出各点的磁场方向。而铁屑只能大致显示磁场分布情况,不能显示出磁场方向。

点睛:实验②中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特别要清楚额外功是对谁做的功,使用滑轮或滑轮组时,额外功为提高动滑轮做的功,所以额外功相同时,提升的物体越重,有用功越大,则机械效率越高。

21.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选填“像更清晰”或“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选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

(3)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选填“不变”或“变小”)。

【来源】

【答案】确定像的位置等效替代法不变

(3)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不管是远离玻璃板还是靠近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点睛: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2.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A、B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移动B蜡烛寻找点燃的A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___(选填A或B)蜡烛一侧观察。



【来源】

【答案】A

【解析】解: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受,才能看到像,所以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故在寻找A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A蜡烛一侧观察,直到B蜡烛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从而验证了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点睛: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观察时只能在物体的同侧观察;

23.小柯分别探究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和从水射人空气中的折射规律,并记录了表一,表二两组数据。



(1)表一中“?”处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

(2)表二中“?”处的数据模不清,请综合分析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判断出这个数据应该是______________。

【来源】

【答案】040

【解析】(1)由表一知,第四次实验时入射角为0度,即垂直入射,我们知道垂直入射时光线不会发生偏折,所以表一中“?”处的数据是0;

(2)表二中“?”处的数据模不清,但可以根据光路可逆的性质,即综合分析两个表格中的数据,表二的第二次实验与表一的第二次光路正好是反着的,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据应该是40。

点睛:重点是折射规律的认识,牢记垂直入射时光线不发生偏折,以及在光的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根据这一特点可得出表格中的相应数据。

24.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他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把蜡烛放在距离玻璃板30cm处,它的像到蜡烛的距离是_________cm,当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_。

(3)小明走近实验楼的自动感应玻璃门时,门自动平移打开,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将_______(填“随”或“不随”)门平移。

【来源】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60不变不随

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3)小明走近实验楼的自动感应玻璃门时,门自动平移打开,即镜面平移了一段距离;

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且物体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物体和像是关于镜面对称的,镜面平移时,像的位置不变,所以可知此时他在玻璃门中的像将不随门平移。

点睛:重点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关键是平面镜成像特征的灵活运用,即根据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特点,可以得出镜面平移时,像的位置是不变的。

25.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___(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来源】

【答案】不需要对称不能B

【解析】(1)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点睛:(1)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2)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3)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4)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





26.按要求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如图所示,画出入射光经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镜反射的光路。



【来源】

【答案】

【解析】首先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到达下面的反射面再次进行反射,而且最后的反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平行,法线用要用虚线,如图所示:



点睛: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次反射,完成光路图。

27.如图所示,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来源】

【答案】



点睛:重点是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作图,关键是记清楚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根据光路可逆的特征进行记忆。

28.如图所示,已知光线AO斜射入水中,O为入射点。请作出其反射光线OB和进人水中的折射光线OC的大致方向。



【来源】

【答案】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作图。

先过入射点画出垂直于水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如图OB为反射光线;

根据折射定律,光线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画出折射光线,如图OC为折射光线:



点睛:重点是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作图,关键是记清楚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根据光路可逆的特征进行记忆。

29.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的是水。请在示意图中作图以证明此判断。



【来源】

【答案】

点睛:考查考查的是平面镜相关作图、光的反射光路图的画法,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人感觉物体的亮暗,与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有关,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

30.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AB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来源】

【答案】

【解析】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下图: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在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时,要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就能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31.按照要求作图。如图所示,S是点光源,作出入射光线SO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_______。



【来源】

【答案】见解析

【解析】解: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睛: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作图即可。

32.如图所示为凸透镜的焦点,BC为某光线经过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与BC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光线BC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来源】

【答案】



点睛:涉及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作图,应牢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在画图中灵活运用,像这一类的作图即可迎刃而解。

33.按照要求作图。如图所示,S是点光源,作出入射光线SO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_______。



【来源】

【答案】见解析

【解析】解: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睛: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作图即可。

34.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方向成60°角,请你放置一块平面镜使它的传播方向变为水平向右,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来源】

【答案】

【解析】因为入射光线与水平方向成60°角,而反射光线是水平向右的,所以反射光线与上面的虚线平行,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180°-60°=120°,又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由此画出法线,再过入射点画出法线的垂线,即平面镜的位置,如图:







35.同学们用手边的铅笔可以做很多物理小实验,如图所示。



(1)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_____cm。

(2)图乙中插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弯折了,这是光的_____现象。

(3)图丙中,用手指分別顶在铅笔的两端时,两只手指的凹陷程度和感觉不同,是由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有关。

(4)将一些细铜丝绕在铅笔下端,制成一个简易密度计,如图丁所示。如将此密度计先后放人水和某液体中,浸入部分长度之比为4:5,则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kg/m3(细铜丝体积忽略不计)。

【来源】

【答案】3.00折射受力面积0.8×103

【解析】(1)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的读数为3.00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3.00cm;

(2)由于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图乙中插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弯折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而形成的。

因为铅笔的上下部分直径相同,所以浸入部分长度之比为4:5时,浸入水中的体积即也为4:5;由于漂浮时浮力等于重,所以可得:



解得液体的密度为:



点睛:注意理解常用到的浮沉条件之一,即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其实质是静止时,受力平衡,即浮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浮力等于重,根据此条件可求液体密度的大小。

36.下面是两则科技新闻:①“天眼一FAST”第一次发现了一颗距地球4000光年的毫秒脉冲星;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达230W?h/kg其中“光年”是_____的单位,“W?h”是_____的单位。(填物理量名称)

【来源】

【答案】长度能量

【解析】解:物理学中,“光年”是光在1年中走过的路程,是长度单位;W?h是功率与时间的乘积,是能量单位。

点睛: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不要受“年”的影响,W?h是能量单位。

37.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的光(如图)。此实验不仅表明了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而且表明了________光通过棱镜后偏折的程度比其他颜色的光要小。据此可以推断,红光在棱镜中传播速度最________。



【来源】

【答案】红大

点睛:本题考查光的色散现象的基本常识,难度不大,需要熟练背诵并掌握。

38.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_____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_____(选填“甲”或“乙”)的位置。



【来源】

【答案】折射乙

【解析】解:太阳落山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下面,但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了折射,通过折射我们看见了太阳的虚像(即观察到的落日),此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图中的乙位置。

点睛: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39.如图甲所示,玉林园博园的彩虹桥桥面距湖面3米,它的“倒影“距桥面_____m.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_____。



【来源】

【答案】67:25

【解析】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倒影距桥面也是3m,所以距桥面6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即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5。

点睛: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作答即可,难度不大。

40.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_____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_____(选填“甲”或“乙”)的位置。



【来源】

【答案】折射乙

点睛: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1

















献花(0)
+1
(本文系百眼通学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