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0温度物态变化
2018-08-21 | 阅:  转:  |  分享 
  
专题10温度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加热-40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段表示当前物体的状态仍是固体

B.冰的融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

C.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说明它的内能不变

D.由图可判断,加热时间相同时冰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来源】

【答案】D

【解析】A.如图,BC段吸热温度不变,是熔化过程,物体是固液共存状态,故A错误;

B.冰的融化过程温度不变,但熔化过程要不断吸热,故B错误;

C.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但沸腾要不断吸热,所以内能是增大的,故C错误;

D.由图可判断,加热时间相同时冰升温比水快,根据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小,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重点是晶体的熔化特征和比热容的知识,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且液体沸腾时温度也是不变的,也要不断的吸收热量,牢记这些特点。

2.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上起雾,是液化现象

D.冬天室外飘起的雪花,是凝固现象

【来源】

【答案】C

【解析】A、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由液态变为气态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B、夏天,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C、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上起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C正确;D、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C。

点睛: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3.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一液化

B.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一凝固

C.打开冰箱门时,门的附近出现“白气”一汽化

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一升华

【来源】

【答案】D

【解析】A、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B、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C、打开冰箱门时,门的附近出现“白气”,气态水蒸气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D、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固态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D。

点睛: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称为凝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

4.我们晾晒的湿衣服变干了,这种现象属于下面哪种物态变化()

A.液化B.升华C.汽化D.凝固

【来源】

【答案】C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晾晒的湿衣服变干了,是衣服上的水分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并且是蒸发的方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难度不大。

5.依据图中的信息,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两只鸟站在裸线上电压相等

B.冰雪环境中仍有水蒸气存在

C.右洞口空气流速大压强小造成洞内空气流通

D.小白兔根据音色判断大灰狼是不是“妈妈”

【来源】

【答案】A

【解析】A、如图,左边的鸟,两只脚之间为导线,电阻非常小,电压也非常小;右边的小鸟,两只脚分别位于灯的两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所以两只小鸟的电压不等,故A错误;

B、冰雪环境中,冰雪能够升华,所以是有水蒸气的,故B正确;

C、如图右侧的洞口突起,空气流速快,压强小,左侧相对压强大,所以造成洞内空气流动,故C正确;

D、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声源,所以小白兔根据音色判断大灰狼是不是“妈妈”,故D正确;

故A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6.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的“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B.春天冰雪消融,这是液化现象

C.用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这是汽化现象

D.冬天,草地上出现的白霜,这是凝华现象

【来源】

【答案】B

【解析】A.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故A正确;

B.春天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B错误;

C.用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C正确;

D.冬天,草地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故D正确;

故B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总共有六种变化过程,像这类的题目,只要记清楚物态变化过程即可正确解题。

7.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来源】

【答案】B

【解析】解:碘由固态直接变为碘蒸气,是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碘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内壁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

故选:B。

点睛:判断物态变化的类型,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8.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来源】

【答案】D

【解析】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析解答。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①热风干手器吹出的是热风,即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加快蒸发;

②使用时,手掌充分展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

③热风干手器吹风,使空气流速加快,加快了蒸发;

以上三项措施共同加快了蒸发的速度,使手很快变干。

故选D。

点睛:牢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快时,蒸发越快,反之蒸发越慢。

9.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金属块,擦干后放一会儿,其表面会变湿。此现象屮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固

【来源】

【答案】B

【解析】由于从冰箱中取出的金属块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块上,使其表面变湿。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液化及其条件,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如图所示的热现象中,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A.B.C.D.

【来源】

【答案】D

【解析】A、蜡烛“流泪”,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即熔化,故A错误;

B、“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B正确;

C、冬天河水结“冰”,是水放热凝固成冰,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

D、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的小水珠,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白气”其实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所以“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11.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冰花”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冰花”是由喷射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来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知道“冰花”应是喷射出来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B正确;凝固的条件:到达凝固点继续放热,水的凝固点为0℃,气温低于或等于0℃,如果继续放热,就会凝固,所以“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不一定为0℃,也可以低于0℃,故C错误;“冰花”变小是固态的冰升华形成水蒸气,升华吸热,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解题的关键是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2.小明进入考场后,对他身边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扇一扇感觉凉快是因为他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了

B.矿泉水瓶里的冰块逐渐变为水是液化现象

C.钢尺摸起来比塑料凉,是因为钢尺的导热性能差

D.手机不允许代入考场,是因为手机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来源】

【答案】D

【解析】解:

A.扇一扇感觉凉快是因为扇一扇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降低人体的温度,故A错误。

B.冰块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B错误。

C.钢尺摸起来比塑料凉,是因为钢尺的导热性能好,塑料尺的导热性能差。当用手触摸凉的钢尺时,热很容易被传递出去,使手的温度降低,故C错误。

D.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所以不允许把手机带入考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睛: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来制造加热容器等。而非金属导热性比较弱,常用作加热容器的把手;

13.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温度计内煤油液面慢慢升高。“煤油液面升高”是因为煤油的

A.体积变大

B.重力变小

C.质量变大

D.密度变大

【来源】

【答案】A

【解析】常用温度计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A.所以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温度计内煤油液面慢慢升高。“煤油液面升高”是因为煤油的体积变大了,故A正确;

B.C.温度计内的液体多少没有变化,即质量不变,而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所以重力也不变,故BC错误;

D.根据可知,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密度变小,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注意理解热胀冷缩的含义,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减小。而质量是所含物质的多少,物质多少不变,质量是不会变化的。

14.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来源】

【答案】B

【解析】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酒精温度计的量程为-80℃~60℃,故A错误;由图知道,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应是沸腾前的情况,故B正确;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水沸腾的实验,考查了实验仪器的调节、沸腾的特点、沸腾的现象等,是常考查的问题,需要熟练掌握。

15.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给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来源】

【答案】B

【解析】解:A、给头发吹热风,加快了空气流动,提高了温度,所以加快了水份的蒸发;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使周围的空气流动变慢,减慢了酒精的蒸发;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蒸发。故选:B。

点睛: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16.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来源】

【答案】C

【解析】解:由于体温计的特殊结构,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不用力甩液柱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只被测者的体温高于体温计的示数时,体温计的示数才会发生变化,如果被测者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体温计液注不变化,仍为38℃;所以病人乙的温度可能等于或低于38℃,不可能高于38℃,故C正确。答案为C。

点睛: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据此作答。

17.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C.高压锅内部液面气压增大,液体的沸点升高

D.加油时闻到刺鼻的气味,说明汽油在常温下易升华

【来源】

【答案】C

【解析】A.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而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高压锅内部液面气压增大,液体的沸点升高,所以煮饭快,故C正确;

D.加油时闻到刺鼻的气味,说明汽油在常温下易汽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雾其实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所以雾、露、“白气”等都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18.对以下各种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海边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中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小

B.寒冬,草木上有白霜--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液化

C.深秋,清晨河面上冒“白气”--是因为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

D.往手臂皮肤上涂些花露水,会感觉凉爽--是因为花露水蒸发时吸热

【来源】

【答案】D

【解析】A.海边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中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同样吸热或放热的情况下,温度变化小,所以海边昼夜温差小,故A错误;

B.寒冬,草木上有白霜--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深秋,清晨河面上冒“白气”--是因为河面上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故C错误;

D.往手臂皮肤上涂些花露水,会感觉凉爽--是因为花露水蒸发时吸热,即蒸发有致冷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白气”其实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19.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给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来源】

【答案】B

【解析】解:A、给头发吹热风,加快了空气流动,提高了温度,所以加快了水份的蒸发;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使周围的空气流动变慢,减慢了酒精的蒸发;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蒸发。故选:B。

点睛: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20.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来源】

【答案】C

【解析】解:由于体温计的特殊结构,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不用力甩液柱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只被测者的体温高于体温计的示数时,体温计的示数才会发生变化,如果被测者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体温计液注不变化,仍为38℃;所以病人乙的温度可能等于或低于38℃,不可能高于38℃,故C正确。答案为C。

点睛: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据此作答。





21.如图所示,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A.长度为

B.温度为

C.质量为27g

D.电压表为

【来源】

【答案】CD

【解析】A.如图测量长度时,物体右侧对应的刻度为3.20cm,但物体左侧没有对准零刻度,故结果不应为3.20cm,故A错误;

B.温度计分度值为2°C,温度计示数为-2°C,故B错误;

C.砝码质量为25g,游码指示质量为2g,故物体质量为27g,C正确;

D.电压表使用小量程,分度值为0.1V,读数为2.5V,故D正确;

故选CD。

点睛:重点是各种测量仪器的读数,读数时看清楚使用的量程,弄清楚分度值,不要小看了读数,在考试中是经常出现的。







22.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________吸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____吸热所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来源】

【答案】液化汽化熔化

【解析】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镜片的温度低,而室外的温度高,所以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汽化是吸热过程,所以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汽化(蒸发)吸热所致;

熔化也是吸热过程,所以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熔化吸热所致。

点睛:重点是物态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除了要记清楚六个物态变化的过程谁吸热、谁放热,还要多了解一些物态变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3.如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来源】

【答案】﹣2

【解析】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液面位于0℃以下,读数为负值,所以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2℃。

点睛:重点是温度计的读数,要先看清楚分度值,且要注意液面在0℃以上,还是以下,有时不显示0℃,但示数越往下越大,也是负数,要注意。

24.加油站加油时经常能闻到一股汽油味,这是汽油发生了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加油时尽量不要整理头发或衣服,因为摩擦可能产生_____发生电火花引发着火。

【来源】

【答案】汽化静电

【解析】加油站加油时经常能闻到一股汽油味,这是汽油发生了汽化,即汽油由液态变为气态扩散到了空气中,所以闻到汽油味;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所以加油时尽量不要整理头发或衣服,因为摩擦可能产生静电而发生电火花引发着火。

点睛: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总共有六种变化过程,像本题的第一问,只要记清楚物态变化过程即可正确解题。

25.如图所示是小李同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6min时的内能_____第8min时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物质在CD段的比热容是AB段比热容的_____倍(被加热物质的质量和吸、放热功率不变)。



【来源】

【答案】小于2

【解析】(1)晶体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所以第6min时的内能小于第8min时的内能;(2)根据图中坐标信息可知,该物质在AB段温度升高10℃,被加热4min;在CD段温度升高5℃,被加热4min;则该物质在AB段吸热与CD段吸热之比为1:1,根据Q=cm△t可得,,所以该物质在CD段的比热容是AB段比热容的2倍。

点睛:(1)晶体熔化的过程中吸热而不升温,但内能增大;(2)晶体熔化前处于固态,晶体熔化过程中质量不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加热时间成正比,根据Q=cm△t可判断比热容的比值。





26.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下表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中(a)处应填的内容是_______。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沸腾过程中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3)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后,发现水在高温时散热快,低温时散热慢。查阅资料,同一燃气灶不同火力加热的耗气量还有如下信息:



综合分析可知:从节能的角度,用燃气灶烧开水的策略为_______(填字母)

A.先中火后大火B.先大火后中火C.一直用大火D.一直用中火

【来源】

【答案】时间/min98需要A

点睛:(1)探究水的沸腾温度变化规律时,需要时间;(2)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3)分析资料可知,低温时加热使水达到相同的温度,中火节约燃气,据此分析解答。

27.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先确定_____(选填“铁棒A”“铁夹B”或“铁圈C”)的位置。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_____,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2)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_____;该物质第40min的内能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20min的内能。

【来源】

【答案】铁圈C状态80℃小于

【解析】解;(1)因为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火焰加热,所以应该先确定图中C部分的高度,然后再固定图中的BA部分,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调整;由题意可知实验中,需要观察物质的状态并记录时间、温度;(2)根据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由图可知,物质在35分钟以后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为其凝固过程;故凝固点为80℃;第10min﹣20min之间该物质一直吸收热量;第20min时刚好熔化完毕,为液态;从第40min时放出热量从液态到固态,故该物质第40min小于第20min时的内能。

点睛:(1)组装实验仪器应该避免重复调整使用应该自下而上按装;(2)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变大,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28.(1)在测量水温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做法如图甲所示。该做法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改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温度为________。



(2)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斜面、小车、木块、金属片、停表、________。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小车运动时间太短。为了方便测量时间,减小实验误差,可以______________。

【来源】

【答案】温度计玻璃泡没有浸没在水中22oC刻度尺减小斜面坡度

【解析】(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由图甲知道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未完全浸没到被测液体中;由乙图知道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即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上,所以图甲中水的温度是2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个实验,一是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正确读数方法;二是“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一中,特别要注意液柱在零刻度的上方还是下方;实验二考查的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以及实验注意事项,难度都不大,属于基础题。

29.如图甲是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液体沸腾过程中,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可知该液体的沸点为_____℃,虽然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2)实验中,如果增大液体表面的气压,则液体的沸点将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液体的内能将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

【来源】

【答案】96吸热升高增加

【解析】解:(1)温度计上每1℃又分成了10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因此液体的沸点为96℃;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2)增大液体表面的气压,则液体的沸点将升高;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加。

点睛:掌握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液体沸腾时,保持不变温度即液体的沸点。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内能的大小和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0.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空气没有“重量”,真空是不存在的。

材料二:至少从1614年开始,伽利略却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他的同事兼学生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如图实验:把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装满水银倒置在一个敞口的水银槽里,水银从玻璃管顶部下降了一段距离后,液面不再下降,高度总保持距槽中水银面30英寸(76厘米)左右。1646年帕斯卡重复了这一实验。



材料三:在17世纪中叶,对该实验的两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都有代表性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如下表):



(1)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水银产生了蒸汽,使水银减少,水银液面下降。为了反驳这一观点,帕斯卡同时拿出酒和水,询问反对者:用酒和水做托里拆利实验,酒柱与水柱哪个液面下降得更多?反对者们认为酒的液面下降得更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实验现象却是水柱液面下降得更多。

(2)另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遗留了少量空气,オ使水银液面下降。帕斯卡利用1米左右长、不同直径的玻璃管进行托里拆利实验,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就可以反驳反对者们的观点。

(3)下列关于科学本质及科学发现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______)

A.公元1646年前,所有人都赞同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空不存在”的观点

B.科学实验中要努力得到和前人一样的实验结论

C.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来源】

【答案】酒精容易蒸发不同直径的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相同CD

【解析】(1)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水银产生了蒸汽,使水银减少,水银液面下降。为了反驳这一观点,帕斯卡同时拿出酒和水,询问反对者:用酒和水做托里拆利实验,酒柱与水柱哪个液面下降得更多?

反对者们认为酒的液面下降得更多,根据反对者的观点,是液体蒸发产生了气体而使液面下降,所以原因是酒精相比水更容易蒸发。

(2)另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遗留了少量空气,オ使水银液面下降。

帕斯卡利用1米左右长、不同直径的玻璃管进行托里拆利实验,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不同直径的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相同,就可以反驳反对者们的观点。

因为如果是逗留了少量空气,则不同直径的玻璃管进行实验时,液面下降的高度应该不同,所以下降高度相同时就反驳了反对者们的观点。

B.科学实验中要展示科学性,真实性,前人的有些观点可能是错误的,应大胆提出不同意见,故B错误;

C.从材料知,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而得出更真实、准确的结论,故C正确;

D.物理学的基础就是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故D正确;

选CD。

点睛:根据材料解答问题,要能充分提取材料的内容,理解其本质,从材料中我们也能体会到物理发展历程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精神。





























1

















献花(0)
+1
(本文系百眼通学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