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疳证的外治疗法

 金坛区 2018-08-21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


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无明显季节性,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5岁的小儿。本病经恰当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可治愈,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疳”的含义有二:一曰“疳者甘也”,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一曰“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其病机及主症。


病因病理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失健,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津液亏耗,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于濡养,日久则形成疳证。


诊断要点

 

①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②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年龄儿童平均值低15%以上,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40%以上。


③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有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症状。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外治疗法


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需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疗法之一。


敷贴疗法除能使药力直达病灶发挥作用外,还可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而由表及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


处方 莱菔子适量。


用法 将上药研末,用阿魏调和,敷于伤湿止痛膏上,外贴于神阙穴。1次/d,连用7 d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①敷药时要使患儿采取适当体位并固定药物。


②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以决定药物去留。


罨包疗法


罨包疗法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以消食积;用五倍子粉加食醋调罨包脐内,治疗盗汗;用二丑各等份,研面,加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足心,用绷带包扎,治疗乳食积滞。


处方 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份。


用法 上药烘干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备用。用时取药末15~20 g以鸡蛋清调为糊状,敷于双侧内关穴,纱布包扎,松紧适度,24 h去之。2~3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①要选择好适应证。②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决定药物去留。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将药泥纳入脐中或用药饼敷脐,以胶布固定,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脐即神阙穴,系任脉之要穴,与督脉的命门穴相对,又为冲脉循经之地。因此,任、督、冲三脉一源三岐、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骸,故被称为治病的秘密通道。


敷脐疗法既有药物对经穴持久的良性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被吸收后的治疗作用。


处方1 大黄6 g,芒硝6 g,栀子6 g,杏仁6 g,桃仁6 g。上药共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鸡蛋清、葱白汁、醋、白酒少许,调成糊状,敷于脐部。1次/d,连用3~5 d。


处方2 艾叶、酒、胡椒末适量。将艾叶捣烂,加酒及胡椒末调成糊状,敷脐。1次/d,7 d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①敷脐药物应少而精,尽量研为细末应用,以充分发挥药效。


②敷药前应先将脐部擦拭干净,脐病或有感染者禁用。


③注意保护皮肤,加用膏药烘烤不可太热,严防烫伤皮肤。


④本法一般无不良反应,一旦个别患者敷药后出现局部红肿、痒痛等过敏现象,可揩去药物。


⑤对急症、急性病,在未确诊前不宜敷脐止痛,以免延误病情,确诊后再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儿科常用的一种推拿方法。


此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调和阴阳,疏理经络,行气活血,恢复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


捏脊疗法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处方 脊柱两侧,自腰骶至大椎。


用法 用双手拇指和示、中指相对,做捏物状手形沿脊柱两侧,由下而上连续地捏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


每捏3下,需用力提1下。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1个疗程。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2种:


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示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示指、中指在前。然后示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示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示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示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上述2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


注意事项


①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 h后再进行。


②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③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 min为宜。


④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高疗效。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处方 补脾土,揉板门,推三关,摩腹,清肝木,补肾水。


用法


补脾土 医者以左手持患儿右手,沿患儿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到指根成一条直线方向直推100次。


揉板门 在患儿手掌大鱼际处,医者以拇指紧贴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旋转100次。


推三关 在前臂桡侧缘,从腕关节起到肘关节成一条直线,医者用拇指在桡侧自下而上直推100次。


摩腹 医者以手掌在整个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旋转100次。


清肝木 在示指罗纹面,医者用拇指桡侧,从指根向指尖直推100次。


补肾水 在小指罗纹面,医者用拇指桡侧,从指尖向指根直推100次。


注意事项


①饭后30 min进行推拿,空腹及劳累后,均不宜进行推拿。


②应取得患者合作,并经常注意患者反应及局部情况,根据病情变换手法,适当掌握强度,防止擦伤。


③室内空气要流畅,温度要适宜,冬季注意保暖。


薄贴疗法


薄贴疗法又称“膏药疗法”,薄贴即膏药之古称,是以膏药敷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处方 茯苓、白术、厚朴、槟榔、山楂、麦芽、神曲、陈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药、莪术、使君子、川楝肉、胡黄连、芜荑、炙甘草各15 g。


用法 上药麻油熬,黄丹收,朱砂3 g搅,贴脐上。


细节如下:取麻油置锅内加热,将配制好的药物投入油内煎熬,炸至药物外表深褐、内部焦黄,即捞出药渣,过滤药油,取清油再炼,然后加入黄丹,并加入朱砂搅动,随着油温下降,黄丹与药油凝结化合成膏。将膏药分摊于狗皮、纸或布上,便于收藏、携带。用时加热微熔,贴于患处。


注意事项


①贴膏药面积不宜过小,也不可太大,视患处大小而定,以贴着四周健康部位为好,稳定而不致移动,切忌不断揭开或经常更换。


②贴膏时,药物加温熔化,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皮肤。


③贴膏后如皮肤过敏,出现皮肤瘙痒者,可将膏药取下,用酒精涂擦瘙痒处,再将膏药加温贴上。若出现疱疹、丘疹、皮肤溃烂者,应改用其他疗法治疗。


作者:江苏省中医院儿科 任现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