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瓷器的历史概括: 清初,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到康熙时政权已趋稳固,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景象。清政府对内,除继续以高压手段加强专制统治外,也实行了一些安抚民心的新政策,如一六九九年实行的“更名田”及以万实行的“摊丁入亩”,特别是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相对地减轻了对农民和手工业工匠的盘剥和束缚。康熙,是我国历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六十一年的统治中,总结并借鉴明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潜心研习汉文化,并善于引进和探用西洋先进科技和工艺,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制瓷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自左向右:长劲瓶、梅瓶(1)、长颈葫芦瓶、梅瓶(2)、梅瓶(3)、摇铃樽、梅瓶(4)、葫芦瓶、大口樽、柢槌瓶。 江西处于南明抗清斗争的拉锯战地带,战乱延续至康熙初期,民众饱受清军蹂躏和镇压,景德镇的制瓷业因之一度衰落; 直到康熙十年,才有景德镇奉造祭器的记载。康熙十三年,在吴三桂战乱的影响下,景德镇掣瓷业再度受到破坏。康熙十九年和四十四年,朝廷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喜、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制瓷, 从此官窖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窑的先例。历史上所称的“臧窑’,即指康熙十九年九月到二十七年臧应选督驻景德镇时奉旨督烧的各种单色釉品种,它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水平。“郎窖’是指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事时所烧的瓷器;其中著名的有:仿明宣德红釉的“郎窑红”、“豇豆红”色釉及仿宣德的青花,仿成化的青花斗彩和仿永乐的白釉脱胎器等。 自左向右:油槌瓶、观音樽、蒜头口瓶、梅瓶(5)、长颈葫芦瓶、长颈荸齐扁瓶、羅蔔樗、蟋螭耳蒜頭口瓶、观音尊、蒜 头版头口荸齐扁瓶 造型特征: 康熙时期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此时,尽管胎土精细,瓷质坚密,但在明末器型敦厚的遗习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未能摆脱前朝胎体厚重的特徵,这在康熙前期尤为突出。至中、晚期,胎体才逐渐变薄,但又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隽秀。从现有传世的官、民窑器物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烧裂得很精致,这首先应归功于胎体的精良和裂坯成型技术的纯熟。 自左向右:长颈瓶、观音樽、绶带葫芦瓶、羅蔔樗、长颈瓶、撇口瓶、玉壶春瓶、荸齐扁瓶、撇口樽、长颈起弦荸齐扁瓶 此时瓷器造型之众,规格品种之多,难以数计,与明代宣德、嘉靖、万曆三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开清一代造型的先河。琢器中的大件,如樽、觚、鱼缸等,式样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规范,更胜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常见的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三彩、郎窑红釉等品种,均烧契出许多新颖器型,并多有模仿古铜器的型制。顺治以来出现的新型将军罐、花觚、香炉、笔筒等,此时更为普遍。在清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中佔重要地位的康熙外销瓷,造型新颖,千姿百态,至今仍广见于西欧各团。 自左向右:瞻瓶、直口瓶、撇口、汉壶樽、琵琶樽、锥把瓶、琵琶樽、蟋螭耳樽、瞻瓶、胆瓶 梅瓶 口部有大小之分,短颈,丰肩(也有平肩或溜肩的),腹下收,造型稳重敦厚。器型虽多样,但大同小异后仿器较多,大都依照真器样式制作,但仅形似而失其古拙风貌。 霁红釉梅瓶 高24.2cm,口径3.4cm,足径7.8cm 胆式瓶 造型仍显敦厚,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见有青花、孔雀绿釉、白釉、乌金釉、蓝釉、郎窑红釉等品种。在郎窑红釉器中,又有一种颈较短粗,长圆垂腹,假圈足的器型。清末及民国仿郎窑的胆式瓶数量虽多,却均显稚拙。 仿定窑白釉划花龙凤纹胆式瓶 高18.1cm,口径3.5cm,底径6.3cm 筒瓶 筒瓶一又称“象腿瓶”,与顺治时的器型基本相同,只是更为多见。器型庄重,制作工细。有青花、五彩、青花加五彩、冬青釉、蓝釉、洒蓝釉等品种。 五彩竹纹笔筒 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cm 锥把瓶 小叙口,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康熙时的樽、瓶类,多有颈部修长的特点,此器型尤为突出。有青花、郎窑红釉、霁红釉、豆青釉、孔雀蓝、孔雀绿釉、霁蓝釉描金等品种。 清康熙 釉里红描金三狮图锥把瓶 尺寸 24.8cm 香港蘇富比 蒜头瓶 蒜头瓶一型制多样,除小蒜头口的一类外,又有蒜头口较大而颈粗的一类,腹部扁圆。青花器多绘蕉叶、兽面、缠枝莲。“寿”字纹以及人物等。豆青釉器常暗刻兽面夔凤牡丹、蟠螭灵芝等纹饰。也有五彩和孔雀绿釉、茄皮紫釉等品种。 清康熙 孔雀蓝釉菊瓣蒜头瓶 尺寸 高20.1cm 北京保利 天球瓶 直口, 颈部粗短,丰腹,平砂底有旋纹。造型、纹饰与体重多摹拟明代宣德天球瓶,有的遗仿写宣德款。青花器多绘云龙或缠枝莲纹,其风格与雍正时仿宣德青花器相近,但掣作数量少于雍正官窑器。 清康熙 祭红釉小天球瓶 尺寸 高18cm 北京匡时 玉壶春壶 大撇口,颈部短粗,垂腹,圈足。造型矮粗而显敦厚,胎体较重。有青花釉里红器,绘枝果纹饰;也有豆青釉青花釉里红品种。另一类青花玉壶春瓶,颈部细长,多数仿明宣德的器型和团景图纹饰。也有绘人物的斗彩和各色釉地的五彩及仿元、明的釉里红品种 仿定窑白釉划花缠枝花纹玉壶春瓶 清康熙,高14.2cm,口径4cm,足径5cm 故宫博物院藏 葫芦瓶 器形葫芦状,直口略高于明代一般葫芦瓶器口,上下圆腹亦较高。另有一种三节葫芦瓶,器型新颖,前所未见;此造型是受当时外销瓷的影响。青花五彩品种较多。 清康熙 釉里红「缠枝葫芦花果」图葫芦瓶 尺寸 18cm 香港蘇富比 方棒槌瓶 撇口,短颈,平肩微折呈四方直筒形,长腹直简形,长腹上宽下窄,底为方形宽足,凹底施釉,今又称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后者居多。见有康熙二十九年干支纪年款的青花器,绘山水渔家乐图案,款为“庚午秋月写于啬云居玩”。此为方棒槌瓶的代表器型。光绪、民国时,对此类中的三彩、色地五彩和青花器多有仿裂; 但仿品多是胎厚体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露胎底足也显粗糙。 清康熙 青花赤壁赋方棒槌瓶 尺寸 高53cm 北京保利 油槌瓶 形似轧油作坊所用的匏梨工具,小口圆唇,细长颈,圆腹,无釉平底或有釉圈足。其平底的胎釉交接处,微削一圈露胎。胎体有厚重感。器有大小,通常高约在15至42厘米之间。常见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红绿彩描金、洒蓝釉、乌金釉等品种。后仿器中多见青花和釉里红三兽纹品种。 清康熙 白釉模印螭龙花卉纹油槌瓶 尺寸 高43cm 中国嘉德 荸荠瓶 又称直颈瓶,康熙时出现的新造型。器型古拙,风格独特。器早撇口或直口,长颈或粗长颈,扁腹,圈足。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及各色釉品种。日常习见的仿郎窑器,多为光绪或民国时的仿品,其胎体往往非轻即重,器足处理粗糙,有垂釉磨痕,釉面与胎质均无坚硬细密感。青花器仿品,色泽大都浅而漂浮。 清康熙 仿汝天蓝釉荸荠瓶 尺寸 高22.8cm 北京中汉 柳叶瓶 俗称“美人肩瓶”或“车油瓶”器型线条优美,撇口,短颈,溜肩,器身细长,腹下削瘦至足,足底内凹,深浅不等,多数较深。足边外圈星一圈宽窄不等的无釉露胎。见有豇豆红釉、豆青釉、天蓝釉品种。清末及民国时,豇豆红釉仿品最多,但器型往往大小不一。 胎体较轻;足底内凹过深,内圈较真品非人即小,足边外圈露胎处较宽,并常涂色作旧,予以伪装;底釉色声,无光泽;所署康熙款识多呈黑褐色,字赜不清或有漂浮感。景德锁和毫湾近年的仿品颇能乱员,但器足较员品略大,款识结构鬆散,青花色泽过艳。 清康熙 天蓝釉柳叶瓶 尺寸 高15.8cm 北京保利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雅昌艺术网 古玩元素网原创整理 同行转载请署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