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济古镇

 我家住在瘦狗岭 2018-08-21

查济古镇又名查济村.位于皖南泾县城西60公里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lO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

概况/查济古镇 编辑

查济村是一处被世人遗忘的皖南最大的古民居,位于安徽泾县的厚岸乡,查济村位于皖南泾县城西60公里处,方圆2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初,至今己有一千三百八十余年的历史。

“查”念“zha”,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 查济是中国最大的古民居群,绵延十里,废墟多到壮观。

主要是明清民居古建筑群,绵延10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

坐落在九华山麓的查济村是皖南地区一个极为平常的村庄,所不同的是,该村的村民,十有八 九是查姓人氏。而在唐朝之前,这里本无村庄可言,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所以在唐朝初年的时候,就吸引了查姓人氏到这美丽诱人的地方来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根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的时候。这里的查姓人氏最多有7万多人,依山傍水而建的徽派民居,绵延数公里。查村查姓的概况,由此可见一斑。

掌故

说到查济村村名的来历,它和查姓的来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据说,査姓官人,那个时候封在查地,就在济阳县,所以,他的后人,各取一个字,取名查济。

查济明清古建保护协会查克定说,他们的老祖先原来姓姬姓,叫姬延,封于查地,在周朝的时候,封在山东济阳查地,到了那个地方以后,他们的老祖先就由姬姓改为查姓了,这是公元前的事情,从周朝末年就有了查姓,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314年的历史了。

查姓起源于山东境内的济阳县,而查济村的这支查姓人氏就是唐朝时从山东迁过来的。最早在查济落籍定居的是唐朝时兼任两州刺史的查文熙。

到查村来的始祖叫查文熙,他当时在唐朝任宣州刺史,同时还兼任池州刺史,他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往返时,感觉到我们这个地方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所以,他晚年退休以后,就在这里定居了。那么定居以后,他的子孙就在这里繁衍发展,到现在大约有1340多年了。

可以说,自唐朝时期的查文熙在此地落户以后,查姓人氏就在皖南地区开始繁衍生息,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这里已成为皖南一带具有相当规模的村庄,尤其是这里典型的徽派古民居建筑群,直到今天,还吸引了很多游人和学子到这里来观光、写生。

查济村鼎盛的时候在明清,当时这个村落的人口多了,就向外发展,它的属地到15里以外,还属于查济,所以那时候有一句话叫"十里查村九里烟"。十里查村都有人烟,而且外人称查村为查半天,形容它的大,它(查村)在明朝时就已经有了规划,全部村落的规划,特别是依山傍水建筑的房屋。所以明朝有一位诗人讲:"梧林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就是说,查济这个村庄里,全部都是姓查的人。

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查姓名人始于唐朝。当时的作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就有一段关于查文熙任宣、池二州刺史的叙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查姓在历史上也是广有贤名。再有就是南唐时屡立战功,后被李煜朝廷封为兵部尚书的查文徽。查文徽也是安徽人,他的后人查道后来举家迁往江苏泰县,并且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据史料记载,查姓人氏当初是从其发源地山东,辗转繁衍到安徽,然后又由安徽向江苏发展,并且以江苏泰县为中心逐渐向浙江、江西、云南、广东、福建等地播迁,到清朝康熙年间,就有查姓人氏从福建迁入台湾安家落户。

1993年,台湾的查全新带着他的女儿和侄儿,一同到查济,先后三次来寻根问祖,并且我们陪他上了祖坟,以后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有联系。

关于查姓,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源本出姬姓,天下一个查。据统计,查姓在台湾还不是一个大姓,他们主要分布在台北、新竹、彰化和台南等地居住。

当地特色/查济古镇 编辑

古老的民居古老的民居图册

关于它的特色,有诗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据说古代的查济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孝子坊贞节坊、官宦牌坊十八座。村外钟秀、石门、巴山、平岑四门,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内岑溪、许溪、石溪三条小河穿村而过。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是陈旧破碎的景象,农妇在溪水中洗衣,狗在巷中慢走,昔日的繁华变成了今日平静的农居生活。

如今的查济更像一个熟睡的老人,在其苍桑的眉宇间透露出昔日的繁盛。查济是个规模很大的村庄,可是似乎在建村时不曾整体规划过,因此整个村子的布局略显得有些零散。在我看来这个村子像个迷宫一样,数不清的巷子让你不知身在何处,又像这里已经走过了。但查济的巷子又处处相通,七弯八拐终有出口。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

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这里的大部分房子还住人,游者像串门般随意进入居民家中转悠,主人早已习惯,自管自忙活着,多有善意的笑容但并不对我们以特别的关注,这令我们更感自在些。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 字形天井,窗又极少,多在高处,采光通风良好。

古宅的门坊、墙裙、柱础上、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气息。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徽式建筑中的“三雕”,那令人骄傲的飞檐木雕、柱础石雕与高大的门头砖雕,在“二甲祠”里被集中展示。

坐在沁凉的古宅大厅里,看着阳光从天井中射进来.夏日的灼热赶着游人走过村子,古旧的宅子在这扎眼的阳光下愈显得颓废,墙门反射出冷冷的光。忽然觉得,只有连绵的雨才和古村相配,水气氤氲中的查济一定有着更为沉静的美。

“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渔郎不怕漏消息,还约明年看桃花。”

风景点/查济古镇 编辑

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

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108座庙、108座祠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