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需要的是一双慧眼,来甄别善恶、美丑。

 自然金鹰 2018-08-21


我们需要的是一双慧眼 来自佛学开示 07:50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蘑菇君朗读音频

没有真才实学,弄虚作假,只能给别人留下笑柄。欺世盗名者虽能蒙骗一时,却终究不能参成正果。在这浮生之中,我们需要的是一双慧眼,来甄别善恶、美丑。


有个和尚自称“沉默大师”,其实,他对禅道根本没有任何真实的领悟,只是欺世盗名而已。


为了让人信服,他专门找了两名能说会道的侍僧。别人前来参问,都由两位侍僧替他回答,而他自己则摆出一副莫测高深的模样,一言不发,以表示他的“默照禅”不可以言说。



一天,正当他的两名侍僧因事外出之际,来了一位游方僧人。游方僧恭问:“如何是佛?”“沉默大师”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只得东张西望。或许他在找那两位不可能在的侍僧吧!


游方僧点点头,又问:“如何是法?”


对于这个问题,“沉默大师”仍然无法回答,他装模作样看看屋顶,继而又看看地下。



多么神奇的“默照禅”啊!游方僧心中叹道,接着再问:“如何是僧?”


至此,这位“沉默大师”只好闭上眼睛,再也没有别的花招可耍了。


最后,那位游方僧问道:“如何是福?”


呜呼!“沉默大师”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已举起双手,向对方投降,你饶了我吧!那位游方僧对这次参访非常满意,他辞别“沉默大师”,又上旅途。



在路上,游方僧遇见了“沉默大师”的两位侍僧。谈起“沉默大师”,游方僧崇敬有加,赞不绝口:“我问他如何是佛,他立即向东看看,又朝西望望,表示众生总是到处求佛,不知佛既不在东方,也不在西方。接着我问他如何是法,他以俯仰作答,表示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他在答复如何是僧这个问题时,只是闭起眼睛,一言不发,这暗合了这样的名句:闭目云山深处卧,始知其人是高僧。最后,我问他如何是福,他的答复是:伸开助人的双手,以他的法施救度众生。他真是一位大悟的禅师!他的禅道实在太高深了!”


两位侍僧互相看了一眼感到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很久以前,有一座深山。山上古木参天,奇花遍地,人迹罕至。只有潺潺的溪水和偶尔的鸟鸣,才会打破这份宁静。



在这座深山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位和尚。老和尚是位得道者,面容清瘦,精神矍砾,雪白的须眉下,双目炯炯有神。小和尚虽然也希望能修得正果,却不愿像老和尚那样整天修炼,因此,没有多大的本事。


老和尚经过多年的苦心修炼,有了五种神奇的神通力。老和尚到处寻访仙人,虚心求教,而其他仙人也常常赠给他各种仙果佳酿。老和尚从阎浮罗提来一大篮山上从没见过的瓜果,从北方的邯郸国,他带回了又香又软的大米。老和尚每次带回美味佳肴时,总要唤来小和尚:“年轻人,若是心术不正,总有一日你会丧失神通力的。”


可是小和尚对老和尚的苦口良言充耳不闻,反而以为老和尚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便到处诽谤老和尚,说是老和尚嫉妒他的本事,见不得年轻人比自己强。



流言传到老和尚那里,他只是淡淡一笑,也不做任何辩解,因为他知道他的预言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果然,没过多久,小和尚在一次表演中,竟然失足跌下来,众人哄堂大笑。他试图再次拔地而起,却怎么也升不上天空了。


小和尚不甘心在众人面前丢人现眼,他一遍遍地施展各种神通,结果都失败了,他所得到的却是众人嘲讽的笑声,原来他的神通力已全部失去了。



一传十,十传百,小和尚失去神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这时,全城百姓都赞扬老和尚品德高尚,本领非凡。同时,纷纷谴责小和尚心胸狭隘,品行低下,最后一致决定把小和尚驱逐出城。


沮丧的小和尚这才懊悔自己不该把老和尚的忠告当成耳旁风,可是一切都已晚了,他只能在众人的斥责声中灰溜溜地离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