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书店有两家。 一家在海拔4781米的纳木错,一家在阿里,海拔4850米的札达,全是老潘开的。 老潘,一个来自北京的老文青。 世界俗人多的数不过来,我们每一个都是俗人,但总有一些人跟我们俗得不一样。 一路风尘的背包客, 期待着一次温暖的相遇。 在最好的时光, 遇见“天堂时光”。 这家开在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文成公主》实景剧场附近的书店,有个让人一眼就忘不掉的名字:天堂时光旅行书店。 老潘是个不羁的才子, 讨厌被生活锁住。 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 他一路行走,一路拍摄。 最好的时光总是在路上。 他去过几十个国家, 拍过数百万张照片, 有动人心魄的大河山川, 也有夜色里的故事和酒。 2006年,老潘第一次来到西藏,拍摄一个小电影。用老潘自己的话说:“那是一段,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时光。” 纳木错纯净的天空, 随风飘动的经幡, 随心而起的诵经声, 热情淳朴的藏民··· 让他一下子爱上了这片圣土。 在通往西藏的国道上, 与磕长头的人相遇。 小僧侣们的简素快乐, 让人寂静欢喜。 老潘无法放下手中的镜头, 他不停地摁下快门, 生怕漏掉一个鲜活的表情, 生怕错过一张温暖的笑脸。 他还会用拍立得, 给路上的陌生人拍照片, 并免费送给他们。 孩子们第一次, 拿到自己照片的兴奋和快乐, 让老潘自己, 也开心的像个孩子。 老潘一直相信:路上遇见的人一定不是无缘无故地相遇,而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起缘落,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因果相连。 02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看中商机去赚钱的俗人而已。 如果你这么想,那你真的没有足够的接受力消化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打开方式,也没有充分的理解力明白一个老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至今为止老潘的书店收支甚少持平,最多一年赔了60万... 老潘书店的规矩: 所有支教老师都可以免费拿书。不论拿了多少没看完之后全部捐给支教的学校就好。 2009年, 电影拍摄结束, 老校长一句缺个汉语老师, 他就暂时放弃了北京的工作, 决定在纳木错小学支教一年。 当时老潘带7个班, 教汉语、音乐和美术, 每周有19节课。 他跟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 一起上课,一起做饭, 一起捡牛粪生炉子, 在寒冷中互相慰藉。 支教结束的那天, 老潘收到3000多条哈达。 校门口站满了送行的孩子, 他们追着老潘的车跑了好久好久, 老潘也从纳木错, 一直哭到了格尔木。 一场旅行, 突破了民族、语言和信仰的障碍, 这种珍贵的情感, 让老潘真正明白, 什么才是旅行的意义。 一辈子是一场修行, 短的是旅行, 长的是人生。 老潘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执着于得失与成败,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于是, 他开的“天堂时光”旅行书店, 给在路上的朋友, 一个温暖的栖息地。 “旅行中如果缺少了书香,怎会有那柔软的心意。一个书店,温暖一座城市,一本好书,丰盈一颗心。” 雪后的下午, 在“天堂时光”, 一本书,一杯酥油茶, 扫去一身寒冷和疲惫。 孤单的夏夜, 在“天堂时光”, 遇见一本好书, 也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封明信片, 寄给未来。 一种小情绪, 留给过去。 无数以风为马的日子, 匆匆赶路的人们, 停驻脚步,推门而入, 讲述他们的光阴和故事。 老潘知道穷游奔波之苦, 还把书店的沙发提供给背包客, 每人可以免费住三天。 如果还想继续住, 可以在店里做义工。 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老潘的“天堂时光”, 让行走在路上的人, 遇见了最美的时光。 行走、停留, 相遇、离开, 十年时间, 老潘一半在书店, 一半在路上。 03 书店最多的是孤儿或单亲的孩子,而这些孩子都由老潘书店收养着。 父母都去世,被舅舅送去城里当保姆的10岁丹增白姆。 小学六年级被老潘背着的如今西藏大学林芝分校的斯曲卓玛。 还有江西理工大学的次仁曲珍、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拥中措姆、吉林农业大学的尹昊....和即将考上大学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做? 说起来,老潘跟他们缘分由来深着呢,他曾是个支教老师。 每年,老潘都会再回到纳木错,看看那些孩子,带去各种学习用品和礼物。他还和朋友们帮扶了100多所山区小学2万多名学生,领养了10多名孤儿和贫困学生,资助她们实现大学梦。 老潘的“天堂时光”旅行书店, 已经在很多城市安家。 也许在旅程中不经意的一瞥, 你就能遇见它。 老潘还想拍个电影, 一个关于西藏儿童, 温暖励志的故事片。 生命,不长不短, 刚好够用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