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伦敦传:八卦伦敦古今奇奇怪怪风俗与历史冷门6

 芸斋窗下 2018-08-22
第6页 :

  这座城市是监狱,这一形象的根源十分深刻。在其创作于18世纪末的小说《凯莱布 威廉姆斯》里,威廉戈德温描绘“大门、铁锁、门闩、铁链、厚墙、格栅窗”,然后肯定地说,“这是社会”,监狱的组织代表了“整个社会的机制”。

  1852年,霍洛韦监狱落成,大门口蹲坐两尊狮鹫石雕,当然,这是伦敦城的象征。奠基石上镌刻“上帝守护伦敦城,令此地震慑邪恶”。也许发人深省的是,这座监狱的建筑师詹姆斯B.班宁所使用的是跟煤炭交易所、大都会牲口市场同样的设计原理。在这座城市里,有些大型公共机构之间的相似处显而易见。

  20世纪70年代,普里切特将伦敦描述为“这个监狱似的石砌地方”;1805年,华兹华斯诅咒这座城市为“他被长期监禁的监狱”;1851年,马修阿诺德也将它形容为“寡廉鲜耻的监狱”,其居民“不梦想监狱墙外的任何东西”。1884年,威廉莫里斯在这幅囚禁的景象里增添自己的看法,叙述道:

  伦敦这张阴森的网,这座以所有世代的贪婪

  建造的荒凉监狱。

  一间简陋的租赁公寓是他的“囚室/在倦怠伦敦的牢房”。1901年,基尔哈迪重返故乡埃尔郡,写道“伦敦这个地方,叫我回想起来也仍带余悸,好似曾在那里被囚禁一般”。也是在基尔 哈迪作此评论的同一时代,托马斯霍姆斯在《伦敦的地下世界》记载伦敦真正的囚犯的报告,说道:“那大群面孔让我们惊愕、恐慌,我们立刻感到他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已经残废,要我们去可怜,而不是去复仇。”城里的贫穷到了如此的地步,以至于“监狱的条件比他们自家更好些”。于是,他们只是从一座监狱转换到另一座监狱。然而,用东区俚语来说,监狱这地方“狗都不咬人”。

  伦敦有些地区赋有“圣所庇护权”,监狱无法在这些街区投下阴影。这些地区曾经隶属显赫的宗教机构,纵然如今修士和修女早已离去,其魅力或威势依然留存。这中间包括大圣马丁教堂和白衣修士会。这两幢建筑内分别住着俗世教士和加尔默罗会士,但是由于作为收留逃避追捕者的庇护所,两者都转而成为“最低等之人,诸如恶棍、无赖、盗贼、歹徒、杀人犯”的庇护所。被推

  定为谋害塔中王子的其中一名杀手迈尔斯弗瑞斯特,逃到大圣马丁教堂避难,待在里面“浪费粮食”。“大圣马丁的珠子”在民间成为假珠宝首饰的代名词。17世纪初,大圣马丁教堂的特权被废除,但白衣修士会的庇护力仍然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人称这片地区为“Alsatia”(以阿尔萨斯的失守前线为名),因为没有堂区巡逻或市政官员敢进入此地,倘若有人以身相试,周围便会响起一片“拿棍来!”“救援!”然后被揪住痛打。如今,这片地区处于多塞特街和喜鹊胡同之间,周围的地标有索尔兹伯里广场、悬剑巷。

  另外两处庇护所跟铸币有关,都是位于沃平和沙德井的铸币厂附近,仿佛造钱本身与修道院或礼拜堂的任何活动一般神圣。18世纪20年代中期,执法官员企图潜入此地,驱逐沃平的造币者,却都被打回去。一名法警“被摁进五谷轮回所(马桶),另一名法警嘴里被塞满粪便示众游行”。在此,金钱与粪便之间的关联以耸人听闻的方式呈现出来。

  其他庇护所仍然紧挨着教堂,就如同乞施舍的传统以更不节制的形式继续存在。曾经被黑衣修士会宰制的那片地区,现在是出了名的罪犯和乞丐的出没之地。威斯敏斯特教堂附近有一处庇护所,数世纪以来“条件糟糕,名声恶劣”,圣克莱芒教堂旁的谢尔巷则被称为“无赖巷”。这里的房屋被称为“要饭厅”“退步堂”“砸废物”,最后一幢房子实则是造假币的工坊,据《老伦敦和新伦敦》记载,“每个房间都布设秘密的机关或嵌板……全部造币机械和雇工像变戏法似的,弹指间就被传送到别处”。在任何一幅非传统的伦敦地形图上,庇护所跟监狱一样,成为名声极恶劣的地方。有种的就去走走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