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兄弟间之二:周武王姬发与周公姬旦

 铁血老枪 2018-08-22

名人兄弟间之二

 兄开疆拓土,弟定制佐政

       ——周武王姬发与周公姬旦

    说到周武王姬发与他弟弟周公姬旦时,就不能不提他们的父亲周文王姬昌,因为没了他老爹也自然是没有他们兄弟,这不但是说他父亲生养了他们兄弟,更为重要的是文王姬昌亲自开创了大周的江山,他是奠基者,而他的儿子则是在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向前发展扩大,使周王朝得以存在了八百年。

       在商朝末年,周是一个部落,而姬昌则是周部落的一个头头,在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下,那个时候不仅朝中的大臣们不敢乱说乱动,就是边境的部落首脑们也得小心谨慎,弄得不好就随时有人举报,被抓进监牢关起来。姬昌就有这样的遭遇,他就因为大胆地批评了一下朝政而被小人上报,纣王对他还算客气,没有剖心挖肝,而是先关押起来。

      姬昌被关了八年,整天坐在那茅草屋的大牢里,沉思苦想,上至天,下到地,当然更多的还是想到了人,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呀想呀,一边想,还一边用草棍在地上划着什么符号,就这样想呀划呀,弄了几年,弄出了一部到现在为止人们还叹为观止的奇书,这部书就是《易》,因为是他周文王开创搞的,所以又称《周易》。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这讲姬昌的故事。

    后来,周部落有高人出高招,用美女贿赂商纣王,让姬昌提前出来。姬昌是一个想干大事,而又能做大事的人。他出来后开始四处寻求能帮助他打天下的奇人能人,终于在渭水河边找到了那个整天戴着破草帽子钓鱼的老汉姜太公。太公为姬昌的真诚所感动,也感到自己出山干大事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就随着姬昌开始了长期艰辛的征战。

       在姬昌创业的过程中,除姜太公发挥了重要作用外,他的众多儿子也各有所能,其中最为厉害最是突出的是老二姬发。姬昌有许多儿子,大约十几个多,老大伯邑考被纣王处死了,老二姬发就算是长子了。他的母亲太姒一气生了十个儿子,在姬发下面还有许多弟弟,比如老三管叔鲜,老四就是周公旦,还有蔡叔度等等,我们无法一一道明,太多也太复杂。

     姬昌活了老大岁数,据说死时已是97岁,在位达50年,在他去世前周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但商纣王还活着,商的主力部队还存在,周还是一个在野的地位,还要进行极大的努力方有可能推翻商的统治,建立自己周的天下。这个任务姬昌未能完成,只能留给他的儿子们了,而在众多的兄弟中,处在实际上老大地位的姬发当仁不让地继承了他父亲的大位,坐上了大王的宝座。

    姬发与他老爹一样,是个有志向有能耐的人,他继续重用姜太公,对商朝进行步步紧逼,不断消弱其势力与影响。他先是将都城迁到镐(陕西西安南),紧接着来了一次试探性的军演——“观兵于孟津”。这次军演,不但磨练了自己队伍,给商朝军队施加了压力,而且赢得了当时800个诸侯的声援,这更坚定姬发灭商的信心。在条件成熟之际,姬发最终决定以一次决战来彻底推翻商纣的统治。这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因发生在牧野,所以史称“牧野之战”,具体的时间有人算出是在公元前1057年3月7日的拂晓时分打响的。

     在大战开打之前,姬发在全军将士面前搞了一次很是隆重的仪式,当众宣读了《牧誓》,列举了纣王的许多罪行,鼓励将士要奋勇杀敌。这阵前动员之后,周军上下一鼓作气,所向披靡,姬发与姜太公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商军一看势头不好,纷纷逃跑或投降。纣王逃回朝歌,自焚而死。姬发赶到,来到鹿台之下,对着已烧焦的纣王射了三箭,再用他的大黄斧砍下纣的头颅,挂在旗杆上面,以此诏告天下:商朝完蛋了。

      灭商后,姬发——现在我们可称之为周武王了,他开始实行分封制,本家的人自然是得到一块封地,上古那些有德之人的后代,比如黄帝神农尧舜的后人们都被册封过。而功劳最大的姜太公则被封到齐地;弟弟周公旦被封到鲁地,其他各位弟弟也各有所封,大家都论功领赏,大周江山都在他们自己人手中,似乎是大家一团和气,皆大欢喜,但实际上这里面藏着极大的危机,分地与分脏一样,自古难以真正均衡,有的人得到了一块地方,可并不满意,这就为后来有人在破坏捣乱埋下了伏笔。

     周武王在灭商后三年死去了,继位的是他儿子成王姬诵,由于年龄不大,只好由其叔叔姬旦暂时来摄政。周公姬旦是周文王第四个儿子,旦上面有三个哥哥,老大老二死了,还有老三姬鲜,就是那个被封在管地,人称“管叔”的人呀,为什么不由老三来摄政而由老四姬旦来行使这样的权力?看来还是姬旦的人品与能力明显超过老三,得到周武王生前信任。武王活着的时候,肯定是对诸位弟弟都有个评价,谁行谁不行,他心里有数,想来想去,还是老四姬旦各方面都不错,他头脑聪明,眼界开阔,学问精深,为人厚道,所以武王死前把辅佐小成王的重任交给了周公旦。周公当政时,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有时吃饭时听说有贤才来访,马上把饭碗推到一边去迎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由此而来。

     姬旦为何史称“周公”?因为他们父子的采邑在周,后来建的王朝也叫周朝,又由于姬旦的爵位为“太公”,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周公。在他父亲生前,周公就是一个极为孝顺的人,也是一个极能出谋划策的人。他辅助武王打下大周的江山,被分封到鲁地,可他并未亲往,而是由他儿子伯禽去鲁国当政。

      周公在都城为中央政府规划了许多大政方计,他全面布局,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还有人们应当遵守的礼仪,从思想到制度的层面,他都为大周王朝打了基础,所以史学界称他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还有军事家,又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一生视为圣人、最尊重的人。

     周公有自己的封地而不去,却留在朝中,还在辅佐小王,这就引起了他的三哥管叔与另一个弟弟蔡叔的极度不满。这哥俩就认为,同是文王之子,怎么他该这样,我们不行?这两个家伙对自己的兄弟的仇恨越来越重,竟然与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一起,在地方上联合东夷部落搞叛乱。周公看到那哥俩联合武庚及东夷叛乱,他没办法,只好抽出手来组织军队开始征讨,经过三年的东征,周公打败了叛乱者,管叔武庚被处死了,蔡叔可能是随从者,没让他死,把他流放了,天下的局面又稳定了,周公又把心思放在小侄子身上,帮助他处理朝政。

     可人心不轨,朝里朝外说什么的都有,有人在议论说周公想篡夺王位,取成王而代之。在巨大压力下,周公也心存恐惧,他跑到了楚地去躲了起来。就在周公去楚地后,成王翻看他叔叔留下的平时类似于日记式的记录,那里面全是周公如何关怀成王、为了国家利益着想的记载,还有对朝政忧心如焚的情感。成王感动了,马上下令让周公回来,不再管乎别人说闲话了。白居易诗道“周公恐惧流言后”就是指当时的情形。

   由于周公的后代被封在鲁国,所以鲁国后来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中心地带,在这个地方出现孔子这样的人物也就不足为怪了。孔子多次讲“克己复礼”,而这个“礼”就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那是孔圣人理想与向往的礼,并以为那就是“仁”。在总结了历史上几个朝代的情况后,孔子也不断地对他的学生讲“吾从周”。

     大周王朝的创立与巩固是由周文王姬昌和他的两个儿子——周武王姬发与周公旦三个人来共同完成的,舍弃其中一位都难说圆满周全,他们父子三人各有各的贡献,各都做了开闯性的事情。在历史上,如同这样父子三人都具有伟略与创业能耐的人并不多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