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这里,打开汕头老市区的全部记忆

 CqTreasure 2018-08-22
汕头老市区,是每个出外打拼的潮汕人的精神图腾,无论去到多远的地方,在梦里总会出现,它也是汕头人的骄傲,因为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中心反射进行城市规划的地方,骑楼群之大全国独有。

有这样一位摄影师,他将镜头对准汕头老市区几十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建立了一个汕头老市区的宝贵时光样本,你见过的和见不着的在这里都可以看到。一起来见证汕头老市区的美。《岁月留痕》——蔡海松汕頭老市区建筑摄影展于2016年11月9日在汕头市林百欣图书馆开幕!

——编者按

汕头濒临南海,背依三江,素有“岭东之门户,东南之要冲”的称誉。它古称沙汕头,早在明代,夏岭一带就有商船停泊,渔盐民集散做买卖,形成集市,建有夏岭天后宫。清咸丰十年(1860)沙汕头正式对外开放,辟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汕头开埠时,市区道路范围西南沿海已扩至今永平路;西北至北部已扩展至福平路;末至东北已扩展至今民族路。

1860年开埠后,外国商船直接进入汕头港,使它逐步代替澄海樟林港,成为沟通港澳,以至东南亚、日本和美国及欧洲等各国贸易的重要港口。这段时期,汕头填海埕地建房,先后在“老市”西北面,拓建街道,建楼房,为联接港口交通而呈扇形辐射。

1870年在“老市”北面也开始成片建平房住宅区;1892年在“老市”西北面,乾泰厝内又建起两层楼的民宅,并陆续在这些地方插建一些商行栈房。在升平路头与外马路一带,新建或重建了具有潮汕特色的天后宫、关帝庙、存心善堂,在新马路建有玄天上帝庙以及各市区处得宗族祠堂,这些建筑多为潮汕清末年间建筑精品。

▲邮政局大楼
▲桂园


开埠建筑
随着汕头开埠,世界列强以瓜分掠夺为目的纷至沓来,相继在沿海一带兴建了领事馆、洋行、别墅以及教堂、学校、医院等西洋建筑。这些建筑开始多用外廊式,其特征是建筑周围设置开放的外廊。屋面采用简单的西式四坡屋顶,外廊式建筑,占地面积大,建筑居中,四周有绿化地。在礐石英国领事馆(建于1860年),太古轮船公司公寓(建于1874年),潮海关公馆(建于1889年)都是当年留下来的建筑实例。

▲日本领事馆

汕头开埠后,西方新古典风格的折衷式建筑也开始传入,这些建筑多数从国外带来图纸,并选用原装进口建筑材料,建筑规划设计也比较成熟。如:日本领事馆(建于1904年)、天主教主教楼(建于1918年)、潮海关办公楼(建于1919年)、邮政局(建于1921年)。这些建筑为汕头以后兴建最具特色的沿街骑楼起了借鉴作用,建筑技术也为汕头建筑带来革命性作用。

▲天主教主教楼
▲基督教礐石堂

随后,通过汕头老市区近代建设的建筑,人们可看到中西建筑文化开始了实践性的融合,这种融合的结果便是促成汕头近代建筑发展过程的突变和新建筑体系的产生。这种突变使原来由以传统木构架体系为主体的旧建筑体系直接转化为具备近代建筑类型、近代建筑功能、近代建筑技术、近代建筑形式的新建筑体系,从而标志着汕头近代建筑发展的文化转型。

汕头自开埠后至1921年设市前这段时间,市区道路范围东扩至今公园路,西至今海墘内街,南至招商码头即原港务局码头,北至乌桥小区。沿海一带的领事馆、洋行、别墅、教堂、学校、医院等西洋建筑,形成了汕头沿海一带建筑的主要特征,老市区也初步形成“四安——镇邦”和“四永——升平”的贸易行当货栈和商贸集中地,一个海滨城市初步形成规模。经几十年发展,汕头埠的辐射力远及惠、潮、嘉各属和闽西、赣南一带,成为粤东门户和重要商埠。1921年与澄海分治设置市政厅,设市之后,便是广东省第二大城市,成为潮汕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太古轮船公司公寓
▲英国领事馆


设市后至解放前夕的公共建筑

1921年汕头设市后,特别是1929年至1939年日本侵略占领前,是近代汕头建设高峰期,当时市政当局提出了市政改造计划,并利用侨资加以实施,广大爱国华侨及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之倡导带动下,纷纷投资建设家乡。海外华侨资金大量涌入,促使潮汕经济空前发展,汕头1933年全市的商行3441个,商业之盛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居第七位。每年口岸进出口船舶从1899年的2000多艘次至1933年,增至13万多艘次,1933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6073万元。1932~1937年,每年往来外洋船舶吨数占全国第3位。商贸活跃,进出口的发展,促进形成中心城市汕头近代建设一个高潮。

▲南生公司
▲潮海关公馆

在此期间,澄海陈黉利家族在汕头购买大量地皮,立即着手兴建新楼房,在“四永—升平”,海平路、福合埕等地,兴建新楼房400多座。祖籍潮安荣发源家族,是近代新加坡颇有资财的华侨家族,他们也积极投资汕头房地产业,拥有几条街道的新楼房,其中,整条荣隆街和潮安街、通津街的不少新楼房,都是荣发源家族兴建的。吴潮川华侨家族也在永和、永兴两条街道兴建楼房多座。这三个华侨家族和其他华侨于近代在汕头市兴建的大批楼房,对当时的汕头城市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同时,汕头在城市建设方面,大力拓宽马路,扩展市区,发展市区交通并兴建店铺、洋行、茶楼酒馆,以及一些文化设施和大批民居。这个时间,市区道路范围东扩至今饶平路,西至今西堤路,南至外马路、跃进路,北仍至乌桥小区。同时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等沿街骑楼建筑基本也建成于这一时期。

▲潮海关办公楼


沿街骑楼建筑

汕头近代骑楼建筑,根据汕头当地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参照古人架木为巢、后发展为吊脚楼等檐廊式建筑,借鉴开埠后传入的西洋廊柱式建筑,并与当地的建筑特点相融合,通过自我调适、理性选择、融汇创新,三个阶段的建筑文化转型,加上大批华侨从南洋带来的大批建筑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骑楼建筑,一街二面,底层部分架空;沿街连续建造而户界不断,集商业性与居住性为一体;注重商业步行街和人行空间的整体设计,可遮阳避雨,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形成和谐统一,丰富多彩的街景。

汕头骑楼建筑还融合了中西建筑精华。建筑细部中,发挥了潮汕工匠在工艺上精雕细琢、尽极精致的传统风格,在山花、拱廊、窗框、门套等处,精心推敲尺度、比例、形式,巧妙地将具有传统特色的各样图案和异国风情的“洛可可“纹样艺术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魅力的装饰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同时也较好地表现出汕头近代建筑具有的鲜明特点和历史风貌。

▲香园
▲德兴路街景

汕头老市区骑楼建筑科学规划,它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四周伸出蛛网状骑楼街道形成放射格局,是全国惟一的骑楼街道放射状分格局。它经济实用,前店后居或上居下店、能充分满足传统商业集合灵活的运作特征,使传统商业街洋溢着多样性的活力。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变化多端的沿街建筑立面,给人以连续的美的享受。它结合气候顺应自然,充分考虑了汕头位处亚热带气候条件、骑楼内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的庇护、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它人性尺度及人性关怀适宜步行逛街的流动空间,给买家与卖家的温馨感、邻里感,顾客接近商品货样的信任感、零距离感,可充分展现。它细部的讲究技艺,潮汕人有将“精致”发挥到淋漓尽致局限的能耐,借助这种民性、技艺,结合西洋纹饰,展现出生动灵活的表现力。

▲胡文虎大楼
▲杉排路沿街骑楼
▲星华日报社大楼
▲俯瞰老市区中心——小公园
▲中山公园——牌坊
▲中山公园——绳芝亭


结束语
汕头老市区建筑,它有博彩众长的开放品格,它有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它有精雕细刻的炫富心理,承载着当年建筑及审美文化特征。作为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典范,在记载汕头“开埠“历史的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然而随着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昔日一度辉煌的汕头近代建筑,已逐渐被日新月异的新建筑所代替,有的早已遭受灭顶之灾,剩下的只是人们的昔日回忆。然而,每当人们站在这些老建筑下,透过他们苍老的颜容和岁月的留痕,依然能感受到蕴藏在它们背后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生活积淀。

本文来自:大象工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