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三种境界

 江山携手 2018-08-22

 读书的三种境界

李竹平

指导学生读书,套用佛家对参禅的三种境界的概括,应循序渐进地达到这样三种境界:一重境界是“看文是文,看字是字”,二重是“看文不是文,看字不是字”,上重境界是“看文还是文,看字还是字”。

这是在指导学生阅读《草叶上的歌》时悟到的。

一、看文是文,看字是字。

达到这种境界的标准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大声地朗读每一句话,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明白的句子,做上记号,等读完全文后,再借助工具书或运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理解词语,感知文字表面的意义。

检查学生有否达到这一重境界,就是指名朗读课文。长文可分自然段检查,诗歌可分节检查,以尽量扩大检查的面。例如,《草叶上的歌》一诗分为五节,可请五名学生分节展示朗读,且尽量请学力中下的学生朗读,若基本上都能做到读正确读通顺,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停顿合理,节奏鲜明,便可确定,大多数学生都以达到了第一重境界。

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这一重境界是需要经常作为一件重要的事对待的,要使学生养成自觉达到这一重境界的习惯,它是保证有效进入第二重境界的基础。

二、看文不是文,看字不是字。

这指的是要把文字读懂、读丰富、读出意义、 情感和形象来。那文字已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字、词、句,而是因为它们的有机组合,有了学生(读者)的再创造,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要达到此种境界,读书时需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例如《草叶的歌》的第二节,每读一行诗句,都要自觉地透过文字想象它所描绘的情景,再读整节诗句,眼前能展现出“亮晶晶”的草坪的形象和画面来,仿佛身临其境了。

达到这一重境界,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读者,几乎是与第一重境界同时进入的,而于小学生,多需要第一重境界做准备做铺垫,再经历一个思考、想象、体悟的过程,才能逐渐摆脱文字的羁绊,慢慢进入第二重境界。

三、看文还是文,看字还是字。

达到第二重境界,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了切己体悟,口诵心惟,朗读起来便有声有色、有情有境,眼里会放出“光”来,即已深入其中。但这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读书的最高境界,当是“文”“我”合一,朗读即时品味,是享受,是“深入”之后的“浅出”。那文那字,已是“我”之文,“我”之字,其皆为“我”所有,与“我”融为一体。那字、那词、那句皆在“我”的口中、心中,都是有灵性、有温度的。不仅文章的思想内容已有深入感悟,其表达形式之精妙也已内化了,已融入“我”的话语系统中。我读文,即在替自己表达。因此,朗读《草叶上的歌》第四节时,其情其状都“醉入花丛”,忘我中分明见出“我读故我在”的灵气来,这就说明学生已进入了第三重境界。

第三重境界的进入少不得老师的引导和点拨,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品悟的过程——是文字是怎样把我们带入第二重境界的?当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完美结合被学生“参透”了,也就打开了进入最高境界的“法门”。

 

 草叶上的歌

 

大森林里有块草坪,   一块绿茸茸的草坪,
  一块亮晶晶的草坪,
  一块笑盈盈的草坪。


  当春雨们淅淅沥沥,
  拥挤着跳下云层,
  沉思了一冬的大森林,
  睁开了明亮的眼睛——
  多美啊,绿茸茸的草坪,
  溢出春光的一只瞳孔。


  当清凉如水的微风,
  追赶着金色的黎明,
  草叶上酣睡的露珠们,
  快乐地探身相迎——
  多好啊,亮晶晶的草坪,
  映照春色的一面明镜。


  当木瓜落地,蚱蜢腾空,
  蟋蟀们发出欢快的笑声,
  蝴蝶和蜜蜂醉入花丛,
  草尖上晴蜓舞步轻盈——
  多甜啊,笑盈盈的草坪,
  大森林颊上深情的酒坑。


  大森林里有块草坪,
  一片温柔的和平,
  一个搏动的生命,
  一朵绿色的云影——
  带着奶浆味的草香,
  飘进我们金色的梦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