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为麦肯锡,荷兰工资只有中国一半?| 分享会回顾

 学习雪雪 2018-08-22




 1 

麦肯锡与咨询生活



“麦肯锡面试非常考验你看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它十分看重helicopter view,即你拿到一个case之后,你要懂得从上帝视角,从非常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它,大的逻辑框架上不能有任何关键的遗漏;而另一方面,当需要你就逻辑树上某个细节进行deep dive的时候,你也要能够快速地drill down,在不同level上navigate。这个对于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就很高。”


当大家都以为在荷兰这样的高福利发达国家工作,收入一定很可观的时候,Muzi却说麦肯锡荷兰的工资竟只有麦肯锡中国的一半!而且还不用加班!


“我MBB上海办公室的同学跟我同等的职位,他的税后工资是我税后工资的一倍,而且他经常通宵干活,我却从来没有过。在荷兰,最晚就是工作到12点,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八点。”

“由于欧洲已经完成整个社会的财富原始积累的过程,现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所以大家都不是特别地努力工作。我先生刚到荷兰的时候,第一个月老板就跟他说唉呦你以后能不能6点半之前就离开公司,因为你6点半之后离开公司的话会给大家很大的压力。”


“而且由于发展慢,所以就很少有非常有趣的项目。我就很羡慕我亚洲的同事,因为他们有很多机会去比如说菲律宾这些地方做项目。”

同时,Muzi还提到,当今AI、Digital等新市场趋势已经对传统咨询产生了挑战,MBB都在通过收购其他公司强化现有业务线或者开发新的业务以寻求转型,如麦肯锡在这两年就陆续收购了设计公司Lunar和数据分析公司QuantumBlack,同时这些行业的人才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2 

职场人脉建立


Leo跟我们分享了他在多年Networking中最有体会的三点:明确社交目标,清楚意识社交真正的价值,以及去功利化的长期努力


要有明确目标


Leo认为Networking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goal ,即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到底希望通过Networking得到什么。为此他举了他一个朋友的例子。


“我们有一个朋友叫Grace ,他本来是Dell的market manager,后来他搬去加州以后,设了一个目标,说他只进Google或Facebook,其他的公司他都不想进。所以他就制定了一个计划,说要在六个月之内,通过他的朋友和他的一个900人的名单进行networking以达到这个目标。

于是他每天都写email,每天都在做informational interview,通过已经认识的人一层两层三层的介绍,不断地认识在目标公司工作的人,然后打电话给他们,每个人五分钟或十分钟,就只是问“你们部门在做什么”,“我想看看你们部门有什么机会”等等,每天都坚持做这件事。六个月之后,在fail了五次Google 的 面试之后,终于在第六次拿到了offer。”


Leo希望每一个希望通过networking实现职场进步的人都有一个极其明确的目标,然后想办法运用手边所有的人脉资源,不停地扩展人际网,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达成目标。


降低试错成本


Leo指出networking真正的benefit是人脑里的知识,我们只有建立关系,才能获得别人人脑里宝贵的insight。


“我当时在台湾申请MBA先让career service帮我改简历,可是改完之后我还是没有拿到任何的interview. 后来我在一个集会上遇到一个校友,他的背景跟我很像,我就跟他聊天,然后我提到我的简历有问题,他就说你给我看看吧,然后他看了之后说噢你的简历不行,不能这样写。然后我说这是career service帮我改的呀,他说对,他们帮你把用词遣字都做到了最完美,可是你写的这些内容不是我们从面试官的角度真正想看见的。”


“所以我想说明的就是,networking能够让你直接拿到第一手资讯、最精华的智慧,帮你节省很多试错的过程。


有效的人脉需要长时间建设


Leo强调,如果我们将Networking单纯看成一种“交易”,那么我们是没办法真正从中受益的。因为真正的benefit是建筑在人与人的关联性之上的,只有产生真正的关联,别人才会愿意与我们分享最精华的知识。


同时,有效的Network,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建立。在东方文化下,大家可能还是会对networking抱有功利主义的视角,认为一定要在短期之内借助别人达成某个目标。Leo则指出其实西方会觉得Networking本质上是一种机会主义,就像足球一样,不断地运球、过人,到最后临门一脚才把球踢进去。

Leo又分享了一个故事:


“我老婆的大老板叫Kate,是一个英国人。有一次她邀请我们到她家去BBQ,我们就开始产生了一些交情,那时还是2009年。后来2014年我要去欧洲找工作的时候,我很迷茫,因为欧洲这么大,哪些国家适合我,哪些行业适合我,哪些公司适合我,我都不知道,然后我就想到了Kate。”


“我就说Kate我们认识了五年,你也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你也知道我的从业经历,你可不可以给我一些建议?然后她就根据我在科技行业的经历,还有我的语言能力, 最后帮我narrow down到几个推荐的城市,让我去面试看看。她并没有直接介绍给我任何人,但是我在她的建议的基础上运用我自己的Networking能力又进一步认识了一些荷兰朋友,最后才找到我现在的这份工作。”

“所以,你能说在2009年的时候我就预见到她能在5年之后帮到我吗?不可能。 Networking最powerful的地方就在于,你不知道你在未来的什么时间点,可以从这个人脉上面得到协助,但你现在还是要去做它。


而在长期维系人脉方面,Muzi也深有体会。她说长时间维系人脉并不是一件很刻意的事情,因为你的朋友其实也很期望听到你的信息。


“比如说我们去伦敦度假的时候,我就会跟Kate说,我们来到伦敦了,可不可以见面喝杯咖啡什么的;或者我职业上有什么变化,我也会跟她说一下。就是通过这种小动作来keep in contact ,就像朋友之间维持联系,不是非常功利的想法。”


 3 

职场竞争力同心圆


当被问及如何做到不断地升迁时,Leo跟我们分享了他自己总结的“职场竞争力同心圆”,而这个同心圆与networking 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最外层我把它叫作capability,即一个人所有的知识经验;其实在竞争强的环境中,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


“第二层叫visibility,即你的“能见度”。你做的东西有没有人看到?因为一件事情并不是说你默默去做你就会被看到的,你得去做很多包装的工作。这一点外商非常擅长。他们做的事情可能比中国人少,可是他们很会包装自己。”



“第三层是recognition,即你做的东西有没有得到认可?到目前为止,这三层都是你可以衡量,并且采取一些策略让自己脱颖而出的。但是最后这两层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这两个维度非常的主观,你没有办法去测量,很大程度上还跟你遇到的人有关系。 ”


“第四层是preference,怎么理解呢,即比如说两个能力差不多的候选人,可是老板就是比较喜欢其中一个,然后就要了他,那你没话讲。英文中也有一个词叫做likeability,就是你被喜欢的程度。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很复杂的,很多情况下勉强不来,但它确实会影响到你的职场发展。”


“最后最难的就是trust,即你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我今天用这个model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在这一路层层通关的过程中,除了第一层硬实力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Networking在发挥作用。


 4 

职业发展的TIMING


现场学员还对读MBA的timing很感兴趣,一位学员就问到:


“MBA是越早读越好,比如说工作满一定年限了就去读;还是说比如工作做不下去了,才想通过MBA寻找更多别的机会比较好?你们觉得什么时候读MBA最好?”


对此,Muzi的回答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当然有些MBA,比如像我们的那个,就是需要比较多工作经验的,大部分年龄在29-31岁之间。但是我听说哈佛的MBA就倾向于你25岁就去。我个人而言的话,我就是不想再做当前的工作了,但是也不知道想做什么,所以就去体验一下,多认识一些人。”

Zoe也认为这个时机因人而异:


“我当时和Muzi也是差不多的状态。我当时工作四年了,我觉得我不想再做咨询了,但是我也没有想好要做什么,就去读了MBA。但其实现在回头看,如果我能够再在咨询待多两年,那我可能对于MBA课程上的东西会有更深的理解,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多元一些。所以确实也是因人而异。”


同时,Zoe还提到,假如大家同一年毕业出来做咨询,薪水都是一样的,但有的人工作三年后就去读了MBA,读一年出来他只有27岁,而他就已经拿到了120万的年薪,这会成为早点去读MBA的关键吸引力。


现场其他的MBA同学认为工作4-6年是个比较合适的时机:


“我身边的同学大部分是4-6年工作经验去读的MBA。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吧,第一个是你先想一想,在申请MBA的时候,你有没有足够丰富的职业故事可以讲,如果工作时间太短了就不太适合。然后第二个要考虑你自己的职业特性,比如如果你本身是做咨询,那么越早申请MBA理论上是越好的,当然一个比较长的工作经验也是被valued的。所以综合考量,4-6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


 5 

写在最后的话


FasTrak经常会遇到很多来咨询我们的学员,会说,我觉得我的简历已经改得很好了,但是就是没有面试,为什么呀?我的networking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没有给我积累到好的人脉,为什么呀?


那么听了Leo和Muzi的networking故事,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因为你只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觉得你的简历写得好,但你写的东西并不是咨询招聘官真正会去看的;你也只是凭着三分钟热度去networking,但你忽略了社交是一个长期持续努力的过程。


包括面试也是,很多同学都想知道到底要练多少个case,其实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要明白面试过程中他们考察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而你的每一次mock有没有朝着这个方向更进一步。

无论是求职还是正式工作,你都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清楚知道自己每一步在做什么,然后坚持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而Leo和Muzi跟我们分享的这些经验,如果我们不去实践的话还是没用的。所以不妨今天回去就找一个有900人的excel sheet,然后开始networking吧~


当然,如果你真的想走捷径,那么欢迎体验FasTrak的课程,来自MBB的一线导师直接手把手教你改简历、练case,成为你最可靠的初始人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