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蓝个人简介

 置身于宁静 2018-08-23

[摘要]蒋蓝最喜欢诗人佩索阿的一句话:“不能成为什么,但能想象什么,这是真正的御座;不能要求什么,但能欲望什么,这是真正的皇冠。”

蒋蓝个人简介

资料图:蒋蓝

【提名理由】 2013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倒读与反写》集中体现了蒋蓝的散文实力。“反写”进一步凸显了不走寻常路的个人化言路,宛如铅字时代透过纸页的墨迹。饱含思想的诗性话语,一直是蒋蓝近十年逐渐形成的个人化话语风格,它大于诗意高于诗化,是蒋蓝最为用力的所在。《倒读与反写》体现了一个作家较为全面的整合能力。

个人简介:

蒋蓝,诗人、新散文代表作家。人民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中国西部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寂寞中的自我指认》《爱与欲望》《复仇之书》《人迹霜语录》《香格里拉精神史》《思想存档》《动物论语》(上下卷)等文学、文化专著30余部。散文、随笔、诗歌、评论入选上百部当代选集。曾任《青年作家》主编,现供职于某报业集团,中国“非马美术馆”文化顾问。蒋蓝最喜欢诗人佩索阿的一句话:“不能成为什么,但能想象什么,这是真正的御座;不能要求什么,但能欲望什么,这是真正的皇冠。”2013年出版散文集《倒读与反写》。

2013新著《倒读与反写》简介:

《倒读与反写》阅读范围涉及加斯东·巴什拉、穆齐尔、帕斯卡尔、威廉·叶芝、普希金、乔治·奥威尔、毕晓普、安徒生、赫塔·米勒、里尔克、博尔赫斯、米沃什等人。所谓“倒读”,其实是“乱翻书”的另外一种说法。这样的阅读自然不可能系统而富有条理,但往往可以发现一些常规逻辑难以发现的奇妙之处,其阅读引起的联想意义与落地价值,是本书区别于一般读书笔记较为突出的特点;“反写”进一步凸显了不走寻常路的个人化言路,宛如铅字时代透过纸页的墨迹。饱含思想的诗性话语,一直是蒋蓝近十年逐渐形成的个人化话语风格,它大于诗意高于诗化,是蒋蓝最为用力的所在。

精彩选摘:

来自黑色物质的光,总是以持续冷彻的照耀,进入我感觉的暗区。泪水最丰沛的时候,就是眼睛最能够发现黑暗的时候。一片黑色的风景翩然而至,世界的原色呈露无余。这最能够击溃一切颜色的喧嚣,黑,就是存在的本色。而这个时刻,顾城却叫嚷着只能寻找光明,他的格言诗歌其实是阻止了一代人对黑暗的彻底进入的。手电筒既不能洞悉历史,更无法打穿黑暗,它至多只有舞台上聚光灯的效应。诗人只好退会到阳光与黑暗交错的灰色地带,愉快地走起了文化的猫步。 现在,大地上都是猫步飘摇的身影。影子不同于别的事物,没有光亮就仿佛不存在,影子是灰暗的,然而,影子本身却是极度追求光明的,光明就是影子的生命。影子也因此成为光明和黑暗的混成体,在光亮下,影子又显示出黑暗的铁血本质。 这个地带,是御风与御用交相辉映的区域,是时间的零度和思想的零度,罗兰?巴特划出了冷硬的墨线,使得邯郸学步者不敢越雷池一步。当黑色的太阳撑开它午夜的丝缕时,我就清楚地看见,写作的零度是建立在黑暗向度上的,在它的深处,矗立着两座黑色建筑,一座是鲁迅的铁屋子,一座是博尔赫斯的迷宫。的确,只有他们才配居住在黑暗的纯光当中,成为唯一的风景。 余华说:“在我看来,博尔赫斯和中国的鲁迅是我们文学里思维清晰和思维敏捷的象征,前者犹如山脉隆出地表,后者则像是黑暗陷入了进去,这两个人都指出了思维的一目了然,同时也展示了思维存在的两个不同方式。一个是文学里令人战栗的白昼,另一个是文学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战士,后者是梦想家。”可是,这个界定是不完备不准确的。可能再没有什么人,能够比他们更多地书写过黑暗,让人感到黑暗才是他们生生不息的给养,甚至,黑暗就是他们的全部所在。

鲁迅的世界是一个拒绝窗子的铁屋子,暗无天日,回避了时间和权力的巡视,房子的下面是一个深广的空洞。偶尔,从门缝里漏进来的消息都显得轻飘,完全不能超出他的估计,都必须臣服于至尊的黑暗之足下。什么东西放进去都沉默了,包括他一度想照亮黑暗的念头。“风雨如磐暗故园”,“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如磐夜气压重楼”,“万家墨面没蒿莱”,这是何等凝重、悲苦的感觉。在黑暗里,有的人习惯了,麻木了,甚或融入其中,把固有的黑暗与环境进行完美的对接。这既不是与环境结盟,也不是被环境同化,更非彼此的异形,黑暗的脉管,其实与血是一脉相承的。鲁迅说:“我常常觉得惟有‘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偏要向这些绝望作战,所以有许多偏激的声音。”这固然是他的战斗宣言,但他在《野草》里承认:“我不过是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使我消失”。这是选择的零度,是思想的零度,这是无计徘徊之际的有计,他“于天上看见深渊”,因为黑夜才需要光,因为浓墨就显示出了黑夜做假的水分,因为权力构成的黑暗才需要异端思想的纯黑予以朗照!置身其中,鲁迅的依靠是来自“黑色人”手里的复仇之刃。他与它互为照应,当他与刀合一时,黑暗的思想,就像一块混淆了生与死的黑铁,它自明,那些被黑色空气拉长的光与影,词与物,是思想粗重的呼吸。

1955年10月17日,博尔赫斯知道自己要出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任命将于次日发布。当晚,他和母亲忐忑不安地来到漆黑的图书馆,母亲鼓动他进去逛一逛,巡视黑夜里知识的模样。博尔赫斯说:“不,还是不进去吧,等我真能进去的时候再说。”终于,在他双眼全瞎时,80万册藏书在他黑色的天空渐次展开飞翔的呼啸。“上帝同时给了我书籍和黑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失明像冷气一样慢慢降临了。黑暗使博尔赫斯重新命名写作。他意识到,暗夜里,那些更黑的文字开始放光,锋利的笔画如裁纸刀一般把黑打开。当他在黑暗、树林、楼阁、灯笼、巴比伦砖、中国音乐之间摸索着这些多米诺骨牌时,深渊般的迷宫已经宣告落成。他其实是害怕死神的,迷宫就是为了摆脱死神的追捕而建,但他置身于迷宫的那一刻起,他就是迷宫,他就是黑暗,死神已经落座,成为黑暗的心脏!……(书摘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