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焦和测光一回事?朋友你搞笑了

 卡卡西180 2018-08-23

什么是测光,对焦不就测光吗?


原本老狼并不觉得,这个话题值得一说,但前几天老狼发了《如何拍出透亮的逆光照片?从前期到后期详细技巧》,看网友们的留言,让我有了动笔的冲动。他说手机摄影测光和对焦是一起的,那么相机呢?许多人不理解测光,对焦不就是测光?



测光和对焦是照片拍摄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环节。当然了,有些小白对于相机的理解还停留在“咔嚓”。



为什么要测光?


测光的目的是为了曝光的准确性,还原现场光线情况或者实现拍摄者的曝光设想。如果测光不准确的话,可能会出现曝光不足,这时候画面比较暗;也可能会出现过曝,这时候画面会出现白茫茫的一片。


对不同的地方测光(平常大家习惯是对焦),拍摄的画面明暗亮度是不同的。



为什么要对焦呢?


对焦的目的是让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变清晰。咱们来做个实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食指放在睁的那只眼睛的十厘米左右的位置,眼睛用力看指尖,直到清楚为止。然后眼镜在看两米开外的一个物体知道清楚为止!你会发现看得清食指就看不清物体,反之亦然。这就是对焦!


尽管测光与对焦都是在半按快门的时候完成的,但二者的任务不同。在相机上,这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就拿刚刚上市的佳能EOS 5D Mark IV来说,采用的是61点自动对焦系统(图左),覆盖取景画面中间区域,而测光是15万像素RGB+IR测光系统(图右),如果按照佳能的分区测光的计算方式,这套测光系统为252区,覆盖整个取景画面。


手机的测光系统和对焦系统虽然都是CMOS全覆盖,但也是独立存在的,只不过绝大部分厂商默认点测联动(所谓“焦光不分离”),根据对焦点所在位置的光线强度来进行测光,所以才让用户产生了错觉。



在厂商看来,他们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既然选择对焦点在人物的脸部,那么手机会自动检测人物脸部的光线强弱来给出合适的曝光值,以获得一张完美曝光的照片。不过后来,几乎所有厂商都加入了对焦点与测光点分离的功能(长按屏幕对焦点即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看起来,拍照功能会更有逼格和专业。

 

什么是点测联动,终于说到尼康的“娇”点。用最最最通俗的话描述就是,构图、对焦、测光一步完成。还不懂?就是对焦点=测光点。这下该明白了吧。



一般来说,点测联动使用的场合往往光比很大,所以需要精确对某个点进行曝光,比如逆光拍景,对主体进行点测,然后半按快门,焦点和测光都锁定了,最后再进行构图,一张标准的风光照就出来了。这对尼康用户来说是很平常的一个操作,因为从长焦机开始,就已经具备测光对焦联动的功能了。而对于佳能来说,1D以下机身没有点测联动一直是大家心中的一块芥蒂,这次新款EOS 5D Mark IV,老狼也没有幻想加入这个功能,事实也确实如此。要想实现,只能:


    1.先把镜头对准测光点,半按快门,完成测光。

    2.按下曝光锁定按钮(*),松开快门。

    3.迅速把镜头对准对焦点,半按快门对焦。

    4.对焦完成后,按住快门,进行构图取景。

    5.按下快门,完成拍摄。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不就多按了一下“*”键(锁定曝光),熟练了就不觉得麻烦,但要在主体移动过程中光线明暗发生较大变化时,这种方法就不行了,例如婚礼现场、室外拍娃。佳能用户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再忍忍吧。




也许有人会搬出评价测光来说事。没错,它的确和对焦点联动。作为资深佳能党,老狼在这方面有发言权,使用评价测光是对于整个画面进行测光,把画面内所有的反射光都混合起来,进行评价,而对焦点的光线会被重点考虑,也就是说,有一定的联动作用,但权重不大。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轻易获得均衡的画面,不会出现局部过曝或者欠曝,但缺点是遇到大光比就歇。之前有一次去拍舞台剧,人物在射灯下为高亮,背景灯光极暗。评价测光下的人物必然过曝,如果增加曝光补偿,背景灯光突然加强时人物又会极端欠曝。舞台灯光变化很快,根本来不及调整,这时候只能使用点测光对人物测光。整个人都不好了,当然,多拍拍就好了,技术就是靠,最后完全靠手动来解决。



点测光与我们常说的“点”不同的是,点测光的“点”一般指的是取景范围1%-5%的区域。对这个区域测光,从而让这个区域在拍出的照片里呈现0EV的影调,也就是18%灰。在反差强烈的复杂光线条件下,点测光模式能帮助你有针对性地准确曝光,但掌握起来也是非常难,尤其面对快速移动的物体,以及如何利用曝光补偿来平衡画面亮度这两个点。



以上所讲的大家弄懂了没有?

还是懵逼状?


PS:有不懂的请留言,懂的也可以留言分享自己的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