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科疾病经方治验——妊娠呕吐

 山东中医竹林 2018-08-23

许润三:乌梅丸案

吴某,女,29岁,干部。1973年5月27日初诊。

患者以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1973年4月5日。停经36天,感全身疲乏无力,体温37.3℃。于停经第40天出现呕吐、食入即吐、头晕不得站立等症状,尿妊娠免疫试验(+),近来呕吐不止,形体消瘦(体重下降10kg),眼眶下陷,双目无神,呕吐为血样物,发热口渴,尿少便秘(大便1周未行)。口唇干燥,舌红,舌苔薄黄,脉细滑数。孕第49天清晨,患者因食下半只香蕉突然出现胃脘疼痛,继则胆囊部位钻痛难忍,辗转不安,时发时止,频繁呕吐。手足厥冷,面色苍白,前来求诊。经诊断:①胆道蛔虫;②妊娠恶阻。治宜温脏安蛔。方用乌梅丸加减。

乌梅6克、细辛2克、干姜6克、黄连3克、蜀椒6克、苦楝根皮6克、桂枝6克、党参10克、使君子10克、当归10克。

服上方1剂后,疼痛即止,未再发作,尿酮体(++),恶心,呕吐酸水苦水,不能进食,大便1周未行,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象细滑数无力。继以上方加减。

乌梅3克、细辛1.5克、川椒3克、当归10克、火麻仁10克、瓜蒌仁10克。

浓煎代茶饮,兼以饮食调理,休息,症状逐渐缓解。

【按】患者平素胃肠为寒邪所困,怀孕以后冲气上逆犯胃,胃气不降,以至频繁呕吐不得进食,胃液大伤,肠内蛔虫因胃热肠寒,遂扰动不安,上窜胆道。按乌梅丸加苦楝根皮做汤,仅服1剂,疼痛完全消失。方书皆谓苦楝根皮为有毒之品,但经多年观察,该药对后代体力及智力无任何影响。此即《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哈荔田:橘皮竹茹汤合温胆汤案

张某,女,25岁,已婚,1976年4月3日初诊。

怀妊3个月,恶闻食气,胸闷不舒,食入则吐,所吐皆为食物痰涎,倦怠乏力,卧床不欲动。口黏且苦,小便黄短,苔黄而腻,脉来弦滑。此系胎热上干,痰浊逆胃。拟予清热化痰、降逆止呕之法。

清半夏9克、云茯苓9克、淡竹茹12克、枇杷叶15克、炒枳壳9克、条黄芩9克、橘皮6克、苏梗6克,2剂。

二诊:前方服后,胸次豁然,起坐行动已不晕吐,略能进食。原方再进2剂,即啖饮如常矣。

姜春华: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橘皮竹茹汤案

何某,女,28岁,1980年10月21日初诊。

停经4个月,恶心,呕吐,纳差,厌食。近日来胃痛,觉有热气上冲。舌质红、少苔,脉滑数。西医诊断为妊娠恶阻,中医辨证为肝热气逆。拟清热疏肝,和胃止呕。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半夏9克、茯苓9克、橘皮9克、竹茹9克、生姜3片、黄连3克、吴茱萸1.5克、大枣7枚。

每日1剂,水煎服。连进5剂后,恶心、呕吐止,食纳增,痊愈。

【按】本例为妊娠呕吐,以小半夏汤加茯苓、左金丸用以清肝热。方药对症,其病速愈。橘皮、竹茹,和胃降逆止呕,本草书有“孕妇服之能殒胎”之说。姜氏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仲景用之治妊娠呕吐,姜氏也一贯用于妊娠呕吐,未见殒胎之例。

吴汉民:大黄甘草汤案

束某,女,26岁,1983年5月26日初诊。

停经52天,查为有孕,头痛恶心泛泛,食入即吐,尚伴尿痛,以往有热淋病史,先予泻肝和胃、清热利湿之剂,尿痛、尿频好转,但呕吐不已,渐至粒米难进。察苔薄黄而偏干,脉弦滑。仲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陈林曰:“食已即吐,是胃热上逆而不能容食,与反胃寒呕水饮不同。”此案系胎气挟热上循,但恐药过病所,有伤胎元,故取其味而变其制。

生大黄2克、生甘草5克,分2次泡茶频饮。

6月1日复诊:自述当天下午用保温杯将药泡后,约半小时嘬一大口,3—4次后,口干明显缓解。晚上进少量稀饭未见呕吐。次晨又泡服上药,中午吐止,已能正常进食。后又见胃内嘈杂恶心,仍用上法1次即已。

【按】笔者在临床中喜以大黄、甘草二味,治妊娠及其它疾病引起的严重呕吐,证属胃火者甚验。属寒者,合生姜;夹湿者,加藿香或砂仁;中虚者,配大枣。药不过3~4味,总量不到10克,常能应手取效。生大黄有攻下破瘀之力,常为孕妇所忌,然笔者用量颇轻(一般1~2克),又是泡服,意在降胞中之火,务使胎火降而不上冲,头眩、恶心、呕吐诸症自可平息。

陈树人:吴茱萸汤案

女患,28岁。

妊娠2月余,呕吐频作,汤水难进,面容消瘦,懒于动作,每日靠葡萄糖等维持营养。后延余诊治,见其面色㿠白,四肢厥冷,舌淡白,脉滑数。系脾胃虚寒,胎气上逆。治宜温中降逆,和胃安胎,吴茱萸汤加味治之。

淡吴茱萸6克、党参6克、生姜12克、半夏6克、陈皮6克、茯苓10克、大枣6枚。

服药3剂,呕吐得止,纳谷渐启,再服3剂而愈。

本文摘自钟相根、李配主编《妇科疾病经方治验》,特表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