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尚书》流传径路

 巴九公 2018-08-23

《古文尚书》流传径路

何焱林

 

孔安国有两次上献壁书之举,一壁书隶定后献;一承诏作传后献。两次皆非孤本,必留底本及抄件,否则,传都尉朝等便不可能。其间定有好者传抄以广研习。隶定到成传非朝夕可就,一时间段内,必有两种壁书行世,一隶定本,一孔传《尚书》。《汉书·艺文志》称:“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大序》亦有此说。实因安国不以图谶说经,为两汉诸帝不喜。故孔传《尚书》两汉皆不立于学官。

孔传《尚书》,在西汉有两条径路流传,一上献朝廷,藏于秘府,虽未立于学官,至少可为进入中秘者看到,如刘向、刘歆等。

西汉平帝至新莽地皇间,立于学官几二十年,虽不算长,但已是一代人时间。《古文尚书》在当时,是存世篇幅最多,时代最古,文字最精良,注释最完善的一本儒家经典,必为学人抄录、学习、研究,并在民间流传,虽不知传人,总会有人续其香火。诸子百家之说,皆未立于学官,不知传人,却流传至今,儒家经典,不当例外。

另孔安国亲传,这一条径路彰明较著,传人清楚。

《汉书·儒林传》“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都尉朝授胶东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常授虢徐敖,敖授王璜,平陵涂恽子真,子真授河南桑钦。”此《古文》西汉传承世系。

至东汉,《后汉书·贾逵传》称:“逵父徽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逵悉传父业。”涂恽为安国五传弟子,则贾徽为六传弟子,逵受父学,为七传弟子。

许慎从贾逵受学,其子冲上书安帝:“臣父本从贾逵受古学,考之于逵,作说文。”冲言非虚。

《说文解字》:“臩,惊走也,一曰往来也,从夰、臦。《周书》曰:‘伯臩。’古文臦,古文冏。”段注:“《周书》曰:‘伯臩。’孔壁多得十六篇古文尙书有冏命。书序曰:‘穆王命伯冏为太仆正。作冏命。’盖臩、冏通用也。许此引《周书》或系书序、或系逸书十六篇文,皆未可知。”

段囿于《古文》伪,故如是说。许明称《周书》曰,非称《序》曰,何疑之有?何况序随文存,孔颖达《尧典》疏称《序》有六十三,现有序多少?文之不存,序因而亡。《尚书》今仅存《序》不著文者四篇:《夏社》、《疑至》、《臣扈》、《典宝》。为安国作传时误遗。

马融见过十六篇,故称绝无师说,许见过十六篇,故称《周书》曰。许从贾逵受《书》,真《古文尚书》也。许是可知的孔学八传弟子。

许慎生年不详,卒年为桓帝建和三年(149),已届东汉后期。

许慎稍前,有杨伦,伦活动于东汉安帝、顺帝间。《后汉书·杨伦传》:“杨伦字仲理,陈留东昏人也。少为诸生,师事司徒丁鸿,习《古文尚书》。”

“中兴,北海牟融习《大夏侯尚书》,东海王良习《小夏侯尚书》,沛国桓荣习《欧阳尚书》。荣世习相传授,东京最盛。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于世。”

范晔将两古文混为一谈,引出后人许多误解。

逵所谓训,乃将杜林古文改为隶定,训其字意。杜林所传,待马融作传,郑玄注后方显于世。

杨伦逝于顺帝阳嘉二年(133),郑玄(127-200)时尚童子,伦不与郑注杜《书》。贾逵与杜林《书》于《杨伦传》始相涉。

《杨伦传》分两截,前述杨伦从丁鸿习《古文尚书》,后通说今文经学之流传。故杨伦不预杜《书》。丁鸿所传,杨伦所习,乃壁古文。丁虽事师桓荣,善欧阳学,亦习《古文尚书》。

郑玄《书赞》云:“‘我先师棘子下生安国,亦好此学。’‘卫、贾、马二三君子之业,则雅才好博,既宣之矣。’”“欧阳氏失其本义,今疾此蔽冒,犹复疑惑未悛。”(见唐孔颖达疏《舜典》)

郑玄《书赞》何解?

“我先师棘子下生安国”费解。照语序我先师为棘子,非安国;然逵、玄皆传安国学,自是安国晚辈,当尊安国为先师,非安国父为先师。安国父名武,未闻为棘子。下生安国犹不辞,若论辈份,既然生安国,安国自为下辈,加“下”则赘!《水经·淄水注》:“《郑志》:‘张逸问《书赞》云:我先师棘下生,何时人?’郑玄答云:‘齐田氏时,善学者所会处也,齐人号之棘下生,无常人也。’”棘下即稷下。此句当为“我先师棘下生子安国。”稷下生者饱学之士也;子安国者,师安国也,“子”亦男子美称,如子墨子,子程子等。

“亦好此学”,好何学?伏生学!此学非指壁《书》,孔传壁《书》,好不待言。亦者也也,也好此学,此“学”直承“欧阳氏失其本义”,即伏生学也。

《史记·儒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汉书·儒林传》:“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宽又受业孔安国……。欧阳、大小夏侯氏学皆出于宽。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皆“亦好此学”的证。

“卫、贾、马二三君子之业”,何业?二三君子既雅才好博,其业固多,如逵从其父受壁《书》,从“既宣之矣”看,当指杜林古文。郑《书赞》直指杜林《书》为伏生《书》。

“欧阳氏失其本义,今疾此蔽冒,犹复疑惑未悛。”为郑玄注杜《书》之要因。欧阳所传自是伏生书,“失其本义”即失伏生《书》本义。前引《后汉书·杨伦传》有“沛国桓荣习《欧阳尚书》。荣世习相传授,东京最盛。”欧阳学在东汉最显赫,玄“疾此蔽冒”,故愤而注杜《书》,以正欧阳之蔽,亦正三家学之蔽。

孔颖达《疏》谓:“良由孔注之后,其书散逸,传注不行。以庸生、贾、马之等惟传孔学经文三十三篇,故郑与三家同,以为古文。而郑承其后,所注皆同贾逵、马融之学,题曰《古文尚书》,篇与夏侯等同,而经字多异。”乃凿空之论。

郑明指欧阳氏失其本义,所疾者欧阳氏之蔽冒,与孔注何涉?壁《书》与三家学就经文论,即有近八百字之差,三家,尤其东汉流行欧阳学,其注说之妄诞处尚不在此列,杜《书》为伏生《书》古文写本,其质量高于三家经文,故玄疾欧阳氏蔽冒而注杜《书》,以免贻误学人。

逵、玄皆安国数传弟子,何以不注壁《书》?此正说明孔有传注,逵等不能立说以渎先师之学。中秘已有安国所献《书》,且世面多有,故逵等不献、不注。光武废平帝至新莽地皇间所立孔学,东汉诸帝遵世祖旨黜孔学。终汉之世,孔学未立学官。

《后汉书·贾逵传》 “肃宗(章帝)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

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此四经正刘歆西汉末力推立于学官而未果者。

《后汉书·儒林传》:“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穀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建初中为公元7684年间。

“皆擢高第为讲郎”,故必有师说。《毛诗》有大小毛公说,《穀梁》即谷梁《春秋》,谷梁赤传;《左氏春秋》,左丘明传。例言之《古文尚书》必有传,传者非安国其谁?

另举东汉及三国间传孔学者数人:

“尹敏字幼季,南阳堵阳人也。少为诸生。初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兼善《毛诗》、《穀梁》、《左氏春秋》。建武二年,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敏因反对图谶之说,受光武深非。杜林建武六年始东归,敏无预林《书》。

“(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防尤能诵读,拜为守丞。师事徐州剌史盖豫,受《古文尚书》。”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僖活动于明帝、章帝间,公元88年辞世,《古文尚书》、《毛诗》自孔安国以下世传,不预杜林。

三国间,汉纲解纽,两汉之约,无须再守,故此后《古文尚书》孔传,流行更盛。

《三国志·吴书·士燮传》:“士燮(137226)字威彦,《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

两汉今古之争非真伪之争,乃图谶与朴学之争,壁《书》出即兴,西汉末一度白热化。东汉末古文经学兴,再度白热化。《左氏》、《尚书》亦西汉末刘歆与今文家忿争内容。

士燮活动于东汉顺帝与吴大帝黄武间,曾任汉交州太守,《尚书》兼通古今,其“古”孔壁古,非杜林古,《三国志》不称郑注杜林《书》为《古文尚书》,而统称郑氏学;今为三家今,郑注《书》虽篇数同于三家,以谶纬说经,但两汉未立学官,不列入今文经学。“是非忿争”见争议激烈,参与者众;古文经学在京师流行非止一时,古文经传非止一二册,自然不唯藏于秘府。士燮《尚书》兼通古今,交趾必有《古文尚书》。燮暮年三国鼎立,魏即使欲将古文经锢于秘府,不可得矣。

《三国志·蜀书·许慈传》:“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许慈所治《尚书》为郑氏《尚书》,即杜林《书》。

《三国志·蜀书·尹默传》:“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也。益部多贵今文而不祟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方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亮卒,还成都,拜大中大夫,卒。子宗传其业,为博士。”

司马徽逝于建安末,古学,经史,自然包括《书经》,故《古文尚书》东汉末犹流传。

李譔字钦仲,梓潼涪人也。父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惧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譔具传其业,又默讲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延熙元年,后主立太子,以譔为庶子……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马,异于郑玄。与王氏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景耀(258263)中卒。王氏者王肃也。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父屾,字荣始,治《尚书》,兼通诸经及图纬……研精《六经》,尤善《书》、《札》。

谯治何《尚书》虽未明言,但因为三家学与郑传杜林《书》皆以图谶说经,无须说“兼及图纬”。三国间,三家学已经式微。

卫宏、马融、王肃略述

卫宏活动于东汉早期,曾为杜林漆书作《训旨》。杜林漆书号为《古文尚书》,但非壁书,不过伏生《书》之古文写本,前已议之。卫氏《训旨》今不传,实则马、郑注杜时已不见引用。即使作《训旨》,不预壁《书》。

马融与贾逵无师承关系,其师兼岳丈挚恂未闻师事何人,不能断其家数。其所注《尚书》已佚,从清儒辑逸看,其注有白鱼、赤乌事,非壁书,而为杜林书。其称“十六篇绝无师说”,则其见过十六篇,见或习过古文《书》,但非孔氏谪传。

清人丁晏称今《书》为王肃伪作,不经之甚。《史记三家注》论注例称:“若与伏生《尚书》同者,则用郑玄、王肃、马融所释。”《史记三家注》自尧至秦穆公,裴骃《集解》引孔安国注二百五十余条,引王肃仅十五条条,肃注不及安国注百分之六。说明王肃学殖远不及安国,且其后来,注释自少。注释相差如此之遥,遑论伪作!

                                         2018-6-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