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话儿》卷十: 心灵与家园(上)

 安东老王 2018-08-23
安东老王的《老话儿》卷十:
心灵与家园(上)

 

 

心灵是生命本真的意识,是婴孩状态的创造力,是生命的本质力量,是肉体与精神统一的力量。

成人心灵多半被尘世污染,虽表现形式不同,但它的沉沦与沉重都是共同的。毫无疑问,心灵污染是一切精神疲乏和肉体疲劳的根源。
保护我们心灵的清纯,就是保护生命的鲜亮与生机。

心灵是情感与理智交融,思维与顿悟相成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动的精神交响乐。

心灵是流动的水。心灵在流动中把个体生命的大真实显现出来。

心灵的个性五光十色,不仅他人难以把握,即使是自我也难捉摸。然而心灵又是恒定不变的。世间万物皆流,终归于空,惟有心灵之水常在,千古不移。

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观照、感应、理解,使心灵之水永远澄澈、年轻,富有活力。没有理解、爱与友谊,心灵永远是一条干涸的河床。心灵的河唯有理解、友谊与爱,才会水深浪阔,博大精深。
有的人,终其一生,其心灵之河是干涸的。他没有真正的亲人、朋友、知己。他极端利己,灵园荒漠,虚空将他包围。

心灵是一泓清水。真实的生活是这清水的源。当一个人的心灵被俗尘之虚伪污染时,这水便枯竭了。

心灵的力量,其实就是生命的力量。而生命便是宇宙的大真实。
活得太累,并不因人生的劳苦,而是心灵的力量--生命活力受到压抑,心灵挣扎拚搏深陷绝望的疲惫感觉。只有活得真实些,活得接近我们心灵的本质,才不致感到活得太累。因此,真实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可悲的是,有许多聪明人往往追求虚假的浮华生活而放弃真实。

真实地生活,富有生命活力的、见诸心灵的生活,需要生活的艺术,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有生活激情,有生活目标,有生活情趣,有生活节奏,包容丰富的生活际遇,丰富生命体验。而这一切又有赖于心灵向世界敞开,用纯真的心灵去美化周围的生命世界。

我们的灵魂在理解与爱中找到归宿。在此种境界中,人既是独立的又是与同类一体的。人最怕孤独,又怕在群体中失去个性。这是一对矛盾。而保持心灵的鲜活,保持心灵交流的通畅,或能缓解这个矛盾。

十一
人的心灵只能是归宿于人的心灵。如果我们的心灵之光不能投射于他人身上并反光于我们,那么,空虚、孤独之感将会把我们包围。

十二
理解与爱克服了心灵的壁垒和人心的疏离。它令我们的心灵永远丰盈。

十三
不必幻想世上所有的人都会理解与挚爱我们,正如我们不可能理解与热爱世上所有的人。每颗心灵都是独特的,即使是朋友间,也不会有最后的理解,亦如我们自己不会最后理解自己。但是,我们仍将抱定理解与热爱世人的初衷,通过真爱与理解一个或几个人,来爱世人,理解同类。那种全身心付出的真爱,会使我们的心灵之光投射于周围的世界,完成爱的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倘若我们的爱心和理解之心无处附丽,就有理由认定它是虚伪的。

十四
有时,我们自己也无法判定我们的心灵是否变得虚伪起来。但我们会感觉到空虚与无聊,即表明我们的心灵不是处于爱与理解中。
空虚的极致是毁灭与破坏。有的人危害社会,有的人自我毁灭。酗酒、吸毒、淫乱、挥金如土,都是自我毁灭的形式。犯罪也是自我毁灭。
极端自私的人,心灵是极为空虚的,这种空寂的心灵状态,对社会和他人具有危险的破坏力。

十五
医治心灵空虚的药方还是那个神圣的字眼:爱。人类的崇高道德律,是建立在人与人互爱基础上的。是的,世界充满了罪恶、仇恨、凶杀和战争,空喊爱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精神上、道德上的问题,也不能拯救人类。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爱亲人、爱朋友、爱家乡、爱民众、爱恋人,来拯救我们自己,拯救我们那颗快要变得虚伪和空虚起来的灵魂!

十六
个体生命之间的沟通,其最高形态是“心领神会”。我要说,生命本身具备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官,这便是心灵。它超然于五官之上,能最直观、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世界。眼只能“看”,耳只能“听”,鼻只能“嗅”,手、足、身只能“触”。而心灵却是“觉”、“悟”。心灵是理智的,又是情感的,是具体的又是全面的,是对事物的透澈分析又是整体把握。因此,只有心灵与心灵之间达成的默契,才是生命沟通中最微妙的最高的形式。尚若你要理解一个人,你不必劳思费神地运用头脑的逻辑推理,你只需凭借你无所不知、无物不悉的心灵。

十七
说到底,心灵是无法用概念解释,只能靠感觉、直观把握的东西。
心灵来自生命的深处,它是从生命的本源、无意识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灵性之花,是浮载生命,令生命波动、冲撞、咆哮、安宁的潜流。真实的心灵状态,是不受世俗、文化、观念、意识污染的圣洁水源与光波。
心灵真正记载着个体生命的发展史。心灵与自然同根。

十八
心灵自由是一切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心灵的本质即自由。心灵是最不能压制的事物,它总是在自由状态下才能自然而正常地表现。心灵总是要顽强地表现自身:白昼压抑了,便会在睡梦中表现;被理智压抑了,会以潜意识的形式表现;让社会压抑了,会在自然中表现;清醒时压抑了,会在昏醉中表现;正常状态下压抑了,会以疯狂的形式表现……鲜活的心灵永是创造的源泉。

十九
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是统一的心灵世界。然而常人太容易受外部世界的诱惑,忽视来自内部世界的自然而清纯的声音--心灵的声音。其实,只有当外部世界成为心灵的投影或折射时,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充实。一旦心灵不再投射于外部世界,那诱惑只能使人误入虚空。
来自内部心灵世界的呼唤,才真正是生命的生长的声音。正视这种声音,开掘内部世界,将使我们的生活富有底蕴和深度。心灵世界的深厚是我们开拓外部世界的根基,正如建高楼必须掘深地基一样。然而人们往往注重展拓外部物质世界,而不去开掘内部心灵世界,使生活失去根基,产生无所凭依的空落之感。那家园,温暖的家园丢失了。因此,我们的生活目标应当这样调整:重建统一的心灵世界,找到新的精神家园。

二十
遁入心灵世界,遨游、探寻。

二十一
以健全的心灵护卫自由与正义,维护人之为人的尊严。以健全的心灵正视一切,接纳一切,拥抱一切。

二十二
大自然并没有压迫人的心灵,是人类自我压迫。

二十三
不必讨厌权与钱,它们都是好东西。但我知道,最束缚人心灵的两件东西也是权与钱。这两件宝物是世俗力量的符号。而人的心灵正是被世俗关系包围着,让社会物质力量抑压着的。所以对追求灵魂生活的人来说,他在权势面前往往本能地感觉不自在。

二十四
人无法理性地把握心灵的秘密,因为生命不是理性地存在着的。理性仅仅是生命无数面孔中的一张通用的面孔,而生命却永远是个性的。

二十五
在心灵的最深层,我们看不到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有限。在那里,生命的存在是超时空的。时间和空间是人的意识之流,它深入不到心灵的根底。
在心灵的深处,我们看不到人的主观与自然界的客观,那里是心物一元的共象。 那种“灵动”状态,那种“全知全觉”,那种心灵与宇宙同一的“宇宙存在状态”,我们如何通过有限的理性来认知呢?

二十六
无论对于社会科学家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家来说,心灵都是一个最大的秘密。而心灵的秘密也就是宇宙的秘密。我们无法最终揭示心灵与宇宙息息相通、同根共命的真理。爱因斯坦试图揭示宏观宇宙与微观粒子宇宙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别的,正是心灵与宇宙的完整吧?

二十七
心灵仿佛是一个磁场,也确是一个生物磁场。心灵磁场仿佛是宇宙磁场、地球磁场获得了灵性。

二十八
心灵来自虚空而归于虚空。然而在人生这一驿站中,应让心灵体验一切的有:情与灵。

二十九
人要在心灵上成就自己是多么不易,处处诱惑,千难万险。

三十
只有深味痛苦才能培养起一颗超拔于苦痛的心灵,如此,我们才能更多地关注艺术与哲学,信仰美与永恒,观照人和人类的幸福,把世俗的功利看淡、看轻。

三十一
要改造一个人的心灵,就意味着与上万年的愚昧作战,与数千年的私有制作战,与几十年的俗世力量作战。

三十二
要过心灵的生活,必得有摆脱物欲之累的博大心灵。

三十三
上帝以物欲迷住世人的蠢心,使他们不能登临天堂。耶稣说,进天堂的门是窄的,这话说得多好啊!

三十四
在一切诱惑的背后,发现那纯粹的诱惑,让灵魂唱一支古老的情歌。

三十五
品读心灵。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听到心灵的声音,而这就是自我的本质。

三十六
当你的心灵涌流至善圣洁之情的时候,便会欣赏与体验人生宇宙的大美,那无所不在的美。

三十七
天堂是人心灵的造物。一个人蝉蜕成为心灵优美的智者的时候,他便造出了一个属我的“天堂”。

三十八
一颗臻于完美的心灵,就是那瑰丽的天国。上帝所造的“天国”,原就是人的心灵!

三十九
人心是任何事物都难满足的虚空。换言之,只有对虚空的全身心体验才能使这颗心知足。

四十
耶稣告诉那个提水的女人说,有一种水,人喝了不会再渴,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吗?

四十一
人只有创造出永恒的物象来,他才能在永恒的体验中知足。

四十二
不懈地探索自己的心灵,意味着认识宇宙人生,意味着消化人类文明,意味着丰富人的心灵感受性。

四十三
越是低等动物,其生命感受越贫乏,人也如此。因此,提高生命感受性,扩展生命的丰富体验,就能让精神生命生发新芽。

四十四
没有一颗丰厚而敏感的心灵,人就不可能丰富自己的生命。

四十五
世俗的功利目标耗尽了我们太多的精力以至大部分生命,使得我们无暇顾及内在的心灵。悲剧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许多人毫无警觉。也许,麻木些更好,警觉了将带给你一份精神苦痛。问题是,我们甘愿像一头驴子那样活着吗?

四十六
世界永远不会尽善尽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丧失一颗追求美与善的心灵。也许我们会因之而蒙受苦难,但我们却会因美与善的获得而超越苦痛,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因此而获得高洁的灵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