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召公:埋在甘棠树下的一壶老酒

 江山携手 2018-08-23
召公:埋在甘棠树下的一壶老酒

埋在甘棠树下的一壶老酒

 甘棠,名字好听哈,其实就是一种梨,春来开白色细碎的伞状小花,褐色的枝丫长着小小的毛刺,叫法很多,杜梨、刺梨、毛梨、豆梨、棠梨等等,有的干脆直接就叫野梨。从名称就知道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它带酸涩,并不好吃,是一种适生性极强的植物,喜光,耐寒耐旱耐涝,也耐瘠薄,即使在一些盐碱地上都可见它的影踪。

 别看它其貌不扬,果实亦不甘甜,可却在《诗经》中占有一席之地。《国风·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译成白话是:“茂盛又浓密的甘棠树,不可砍也不可伐,召公在树下办过公。茂盛又浓密的甘棠树,不许剪也不许折,召公在树下休息过。茂盛又浓密的甘棠树,不能撅也不能弯,召公在树下住宿过”。

关于召公的记载,官方的典籍中很少见到,唯一可信的资料,便是《诗经》的记载。诗经是纯粹的民歌,是劳动人民口传口唱的歌,可见一个人真正地为人民做了好事,真正的为政清廉,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召公:埋在甘棠树下的一壶老酒

 召公姓姬名奭,周武王的弟弟,因他的采邑在召,故称召公,亦称邵公。据《史记》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连召公曾依傍过的树都舍不得伐,说明老百姓对这个人的爱戴和怀念有多么地深切,这是因睹树思人而起,在当时社会,召公作为一个贵族,巡行民间,为他们解决问题,做到“各得其所,无失职者”,这是多么地不容易,所以,这甘棠树也就成了召公为民尽责的象征,也给我们留下了“甘棠遗爱”这一千古佳话。

《诗经》中不乏赞颂之诗,也有不少讽喻诗,它们都指向一个核心:只有政治清明,为官以民为心,才会有政通人和的祥和之景。人们爱戴和追思的也永远是那些贤者仁人。纵观漫长历史,试问能在甘棠树下立马理政的人能有几何?召公:埋在甘棠树下的一壶老酒

 了解召公的人并不多,其实,如果学过历史地理的是应该是知道的,周武王灭殷商建立了周朝。死后周成王继之。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幼,由他的两个叔叔周公和召公辅佐朝政,“周公营洛,召公主陕”,以陕塬为界分而治之,东归周公,西归召公。陕西省亦因此而得名。

 召公敬德保民的治国思想受到儒家孔子及其后学的推崇,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召公勤政爱民、清廉仁爱的执政方式,更是深得民心而被百姓铭记,长久的流传于后世,甘棠也因召公之故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可以说,召公思想深深的烙进了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他是后人为官执政的榜样,也是百姓心中永远的理想。

 唐李商隐有诗云:“在树思冯异,甘棠民召公”,李白亦赞道:“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千年来,文人墨客也写下了大量歌咏召公及"甘棠遗爱"的诗文,其中尤以薛成兑的七绝《召伯甘棠》流传甚广,诗云:"蔽芾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召公:埋在甘棠树下的一壶老酒

 召公没有留下巨著鸿篇,没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没有能够留下只言片语。然而,他却把自己留给了煌煌三千年历史,留给了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的中华民族的子孙。历史与道德的承传有时候是不需要文字的。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依靠生息着的民众的拥戴,是依靠社会主流的支撑与包容而继往开来的。精神本来是无形的,而融汇与吸纳的形式和流程,却是可见的。

 远古流传下来的诗文和传说,应当给当代人一个深刻的启示: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为官一任,到底是白还是黑,是清廉还是贪婪,是造福一方还是遭殃一方,就看你离开那里以后,人民对你的怀念、对你的评价如何。由是,我想起了焦裕禄,想起了孔繁森……召公:埋在甘棠树下的一壶老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