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朱自清结婚后,为什么选择到普陀山度蜜月?

 攒破烂儿的 2018-08-23
大上海结婚

    

1929年11月,与朱自清一起生活了12年的妻子武钟谦因病去世,留下二子三女。尽管原先是父母作主的婚姻,但是他们夫妻感情深厚,朱自清后来还曾经写过《给亡妇》,表达其对亡妻的思怀和真挚的情爱。

1930年秋天,由“民国第一名票”昆曲大家溥西园牵线,将其弟子陈竹隐介绍给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陈竹隐祖籍广东,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书香门第。自立而好学的陈竹隐先后考入四川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北平艺术学校读书求学,曾向齐白石等名家学习,专攻工笔画。朱自清对长得眉清目秀、端丽大方的陈竹隐一见钟情,而为人朴实又有学问的清华才子朱自清,也确实赢得了陈竹隐的芳心。以至于陈竹隐连朱自清有五个儿女的“特殊情况”也不在乎,义无反顾地坠入情网。正如陈竹隐所回忆的:“我们的恋爱生活没有卿卿我我的缠绵,但都是倾心相待。佩弦(注:朱自清,字佩弦)话虽不多,却使我感到很诚恳,实实在在。”

大约相处了将近一年时间,朱自清便要到欧洲去游学了,他要去考察欧洲的文学、戏剧、诗歌,以便更好地提倡新文学。俩人商定,在朱自清出国前把婚订了,等回来后再办婚事。

1932年7月31日,朱自清从英国留学回国。按照预定计划,他们决定共同建立一个新家庭,在上海举行新式的“文明婚礼”。8月4日,他们请来了许多文坛朋友,有叶圣陶、丰子恺、茅盾、巴金、柳亚子等,在杏花楼欢聚一晚。学业有成,人生得意,那一宵,作为新郎官的朱自清被文友们灌得酩酊大醉。那一年,朱自清33岁,陈竹隐28岁。


普陀山蜜月之旅


8月6日,朱自清就偕新婚妻子由上海登船到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度蜜月。说是度“蜜月”,其实并非两个人,这一对新婚夫妻是在众多亲朋好友的簇拥下来到海天佛国的。

盛夏时节,海风吹来,暑气尽散,普陀山相对于上海显得非常凉快,由此而成为沪上市民最喜爱的消夏之地。陈竹隐回忆他们在普陀山的生活时说:“佩弦是个非常勤奋的人。我们度蜜月时,他带着旅途回来的疲倦,就开始了紧张的写作生活。为了他能安安静静地写,我们特意住在普陀一个小寺院里。”

当时,朱自清夫妇就住在白象庵。这个白象庵是一个小寺院,但也出过高僧大德。普陀山全山首座道生长老,年少时就是在那儿剃度出家,礼了空法师为师。白象庵现已无存,其旧址在心字石东侧。庵在山麓下,确是一个幽静之处,离前寺景区、西天景区都非常近,便于游览。

当然,勤于笔耕的朱自清,除了写作,也陪着新娘子登山揽胜,踏浪观潮,流连于金沙白浪之间,寻访山海名胜,徜徉于佛光世界。他们游遍了普陀的大大小小景点:佛顶山、天灯台、古佛洞、梵音洞、仙人井、紫竹林、观音跳、天福庵、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普慧庵、杨枝庵、观音洞、朝阳洞等等。

朱自清夫妇的普陀山蜜月之旅其实不到十天,便匆匆返回上海。他们还要回朱自清的扬州老家省亲,看望父亲、弟妹、子女。还有很多工作在等待着朱自清,让他无法忘情山水而超然物外。


千年古樟树下的合影


朱自清的蜜月之旅,在普陀山留下了两张珍贵的集体照。

其中一张照片,摄于白象庵附近的普慧庵。普慧庵,从普济寺西行数百米即可到,在今普陀山疗养院内,现辟为香樟园,其标志性景点就是那一株千年古樟树。


普慧庵门前这棵被人们称为千年古樟的香樟树至今已有900多年树龄,其直径1.94米,高20余米,是普陀山现有一千多棵古树中的最大的一棵,可与浙江天目山的“大树王”相媲美。历经千年的沧桑变化,这棵千年古樟至今仍是枝叶茂密,蓊郁葱葱。巨樟的枝干,四处蔓延,矫然横空,宛如青龙游云,无拘无束地遮蔽数亩。

从照片上看,古木也一直深受保护,古樟树周围用木质栅栏围护起来。朱自清夫妇和亲朋好友,老老小小共25个人,围在树前。可见这株千年古樟在民国时期就非常有名,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观赏名木。如今在古樟下祈福,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和习俗,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有缘人。

 朱自清夫妇的另一张普陀山照片,可能摄于朝阳洞景区的海边,背景处群岛隐隐约约。照片中的朱自清夫妇(右二、右三)还是有众多的亲朋相伴,不少人还手持蒲扇,真是悠然自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