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如其人?董其昌第一个不服

 我—— 2018-08-23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一个人的字可以投射出人的人品、性格、心理、情绪、能力等信息。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写字者,写志也。”没有远大志向、高尚情怀,书法怎么可能做到精妙呢?


其实,一个人的字同他的处世为人是很相似的。好的书法都有深刻的含义,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而且往往能一目了然。


写的一手好字的人往往志存高远,人品高尚。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恶贯满盈、坏事做尽的人偏偏才华洋溢,字也是写的精妙绝伦。其中,董其昌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董其昌出身寒微,多年寒窗苦读。34岁时第三次参加乡试才终于通过,次年考中进士。


因为才华洋溢,董其昌担任了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老师,一路仕途顺利。董其昌虽然官位显赫,但始终没有介入权力中心。


这一方面是其个人志趣的原因,另一面则是董其昌为人十分精明圆滑,没有读书人应有的风骨。在东林党与魏忠贤阉党两种势力之间周旋,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吹草动,他便辞官归乡,保全自己的富贵荣华。他一生有三次出入京师的经历。


董其昌作为二品大员光荣退休后,却不造福百姓。而是在家乡凭借自己的地位鱼肉乡里。不仅霸占了大量良田财富,还骄奢淫逸,娶了多房妻妾不说,还让自己的儿子帮他强抢民女。他的家丁也是为祸乡里,祸害百姓。周围的群众是敢怒不敢言。


后来有说书艺人把董其昌一家的丑行编成故事在附近乡里广为传播,董其昌异常震怒,认为是生员范昶所写,逼他去城隍庙自证清白。不料范昶突然暴毙。范家亲属去找董其昌讨说法,却被董家家仆闭门毒打,女眷还遭到了污辱。


这一事件造成了松江、华亭、上海、青浦和金山五个地方的民众的公愤。人们到处张贴声讨董其昌的字报。凡受过他家欺凌的人都参加到揭发批判的行列中来。简直到了 “真正怨声载道,穷天罄地”的地步。


声讨的民众群起包围了董家府宅,董家的家仆向民众投掷砖瓦,泼洒便溺,更激化了冲突,导致董家的府宅被民众捣毁并焚烧。


甚至有手持绘有董其昌墨迹的扇子的人,人们也怒不可遏地冲上去将其撕扯掉,还把不服气的持扇人痛打了一顿。


事后,官府将直接参加烧抢董家的一干流氓定为死罪论斩。因为董其昌官场熟,路子多,官府对董其昌的行为作了开脱。反而将参与弹劾董其昌的正直儒生做了惩戒。


董其昌人品的恶劣可见一斑。当时人们就对董其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意优游林下以书画鉴赏负盛名之董文敏家教如此,声名如此!”“思白书画,可行双绝,而作恶如此,异特有玷风雅?”


由此可见,董其昌人品是公认的差。但是他的书画艺术成就毋庸置疑,即使是批评他的人也是赞不绝口。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对董其昌的书法,评价最高的莫过于康熙皇帝,他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


下图为董其昌部分书画作品,请欣赏。

《楷书诗》轴,明,董其昌书,纸本,楷书,纵117cm,横47.8cm。 


释文:春至鶬鹒鸣,薄言向田墅。不能自力作,黾勉娶邻女。既念生子孙,方思广园圃。闲时相顾笑,喜悦好禾黍。夜夜登啸台,南望洞庭渚。百草披霜露,秋山响砧杵。却羡故年时,中情无所取。


本幅作者署款:“右储光羲田家杂兴,以徐季海道德经笔意书之,兼用颜平原法。董其昌。”书录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储光羲《田家杂兴》一首,董其昌以其颇为推崇的唐代书法家徐浩、颜真卿的笔法作此楷书,代表了董氏楷书的典型风格。(王亦旻撰稿)



《武帝歌》卷,明,董其昌书,纸本,行书,纵25.5cm,横150.5cm。


款署“其昌书武帝歌”,无款印。鉴藏印钤“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夏山楼书画记”、“北平韩德寿审定真迹印”等朱文印4方。 

释文:瓠子歌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郁兮迫冬日。
正道弛兮离常浮,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齧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欢乐极兮哀情多。
其昌书武帝歌。

本幅书汉武帝刘彻《瓠子歌》及《秋风辞》各一首,见于《汉魏六朝诗选集》卷一。此书学苏(东坡)、米(芾),古淡潇洒,追求逸趣,而章法布局疏朗匀称,且多用侧锋、枯笔,有笔不尽意之趣。在博取古法的基础上又按己意融合变化,深悟古法然不拘泥于其中。(李艳霞撰稿)



《高逸图》轴,明,董其昌作,纸本,墨笔,纵89.5cm,横51.6cm。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董其昌正赋闲居家。由于其子与乡民发生冲突,导致其宅被焚,家资尽丧,此即著名的“民抄董宦”事件。董其昌被迫避祸他乡,惶惶往来于吴兴、镇江之间。虽然半年后事态逐渐平息,但董似乎心有余悸,仍旧频频四出游历、访友。


此图即为第二年董氏去镇江、太湖间的练湖畔访其旧友蒋道枢,与蒋氏泛舟荆溪时的即兴之作,颇似当年倪瓒弃家隐居太湖时的心境。董其昌此图采用了倪氏典型的笔墨技法,湖滨两岸的浅坡及山丘皆以干笔淡墨施以折带皴,行笔以侧锋为主,笔墨苍逸,极好地表达出倪画中萧散简远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晚年身历劫乱后的苍凉心绪。


但作者又非简单地仿古,近岸数株盘屈虬结的古木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董氏画树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但画一尺树,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此秘诀也。”树过于直,不免枯燥、呆板,有曲折才见变化、生意。观此图之树,确实起到了点醒画面的作用。近景之树,不仅是连接两岸的桥梁,填补了湖面的大片空白,同时也是作者刻意表现的另一主要物象,它们攲侧的走势以及相互之间纠结牵引的姿态,都使冷寂空阔的景色趋于活跃,表现了董其昌多方面的笔墨技巧。(娄玮撰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