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中应如何“抗炎”

 rwm1110 2018-08-23

哪些因素会导致慢性炎症?





运动过量:


运动过程中的肌肉微小撕裂,也会发生炎症,更长时间、更剧烈,会导致体内炎症水平升高,身体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年龄:


随着身体衰老,全身发炎的机率不断增加,60岁左右发生的概率是20岁时的2-4倍。专家认为,这也是许多中老年人罹患可怕疾病的诱因。


抽烟: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任何抽烟和吸二手烟会引发炎症,因为身体试图以此来抵抗烟草中的致癌物。


饮食不良:



高含量糖分与饱和脂肪酸的饮食,会使身体变成易发炎症的体质,加上运动量匮乏,炎症情况会更加严重。


体质过剩:



多余的身体脂肪,尤其是腹胖,更容易引发慢性炎症。因为脂肪会分泌一种致炎蛋白质或细胞激素,向其他细胞传递产生炎症的警告,而腹部脂肪多堆积于内脏,这些致炎信号就会被错误地发送到重要器官、触发炎症。


胰岛素失调:



较长时间内的体内胰岛素水平持续升高,会导致慢性炎症活动加剧。


压力与焦虑:



极端的心理状态会向身体发射信号,使其进入“防御模式”促使炎症过程延续。



那么,人们应如何才能控制炎症水平呢?


首要的是做好防护。一般来说,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和与内在有细菌的部位相通的部位最容易发炎,如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等都是容易发炎的,一定要注意卫生清洁。



此外,要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营养学研究显示,有很多食品能帮助抵御炎症反应。椰子油、亚麻籽油、橄揽油和omega-3鱼油都被认为具有治疗发炎作用。此外,很多蔬果都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以及维生素A、C和E,它们都是能够减轻炎症的营养素。



同时,还要注意体检,及时发现不易察觉的慢性炎症。比如说,临床医生在门诊中时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人明明在体检中血脂、血糖等指标都显示是正常值,但不久后却出现脑中风或心肌梗塞症状。医学专家提醒,预防心血管疾病,不妨去做一项“超敏C一反应蛋白”检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