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古亭:带下病临证经验

 清茶清清 2018-08-23


带下病因多端,但总与湿邪有关。《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俱是湿证。”湿又有内、外、寒、热之分。因脾虚运化失健,水湿流注下焦是为内湿带下;因经期或产后不注意卫生,湿毒之邪乘虚侵入胞宫,是为外湿带下;脾肾阳虚,湿从寒化,则为寒湿带下;如湿困日久,郁而化火或肝经郁热夹湿下注则为湿热带下


治病必求其本,根据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和正气为本、病邪为标的辨证原则,主张以祛湿为主,而不可一味固涩,以免湿无去路。


带下病兼有冲任血热所致的月经不调,治病既要燥湿止带,又要理血清热,笔者特别推重凌晓五的愈带丸(熟地、川芎、当归、白芍、高良姜、椿根皮、炒黄柏)经带同治。


对带下日久,形体瘦弱的患者,根据《素问·骨空论》中乌贼骨丸和前人“咸寒腥臭”法,常用乌贼骨、龟版、线鱼胶、败酱草之类,收效满意。


01

脾虚湿滞,健脾化湿


《医学心悟》云:“大抵此证不外脾虚湿滞。脾气健旺,则饮食之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带;脾气虚弱,则五味之实秀生带而不成气血。”说明带下之因,多责之于脾。


脾主运化,脾虚失运,湿浊内停,流注下焦则成带下之症。证见带下量多色白,如涕如唾,绵绵不断,面色晄白或萎黄,形体肥胖,纳谷不香,大便溏薄;或泛呕痰多,舌淡苔白或薄腻、脉濡。治宜脾化湿。湿浊除,则带下自愈。


常用完带汤加减,如四君子汤、二陈汤,加山药、莲肉、苡仁、椿根皮、车前子。如中气弱者,加黄芪或补中益气丸;纳食不良,加谷芽、神曲;大便溏,加木香、扁豆;带下日久,加金樱子。如兼见脾阳虚,可加益智仁温肾,以鼓舞脾阳。


02

肾虚失固,培元固摄


肾为水火之脏,主藏精气,且为胞脉所系。肾虚不固,不能藏精,或肾阳虚衰,命火不足,脾失温煦,寒湿不化而下注,发为带下。


《女科证治要旨》:“下焦虚寒,脐腹疼痛,痛而不已,遂致白带绵绵。”证见带下量多,状如鸡子清,或如银丝状,终日淋漓,腰酸如折,面色不华,夜尿频多,小腹冷感,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若带下久不止,则津液枯竭,有虚损之虑。


赵养葵以带脉之病,下焦肾气虚损所致,提出治疗应培元固摄,诚可谓探本之论。方用内补丸(《女科切要》)加减。药如熟地、鹿角霜、菟丝子、桑寄生、川断、山药、覆盆子、金樱子等。如阳虚甚,加干姜、附子;气不足,加党参,黄芪;小腹冷痛,加艾绒;带下不止,加金樱子、牡蛎;脾湿甚,加苍术,白术、苡仁、茯苓;兼有肾阴亏损,加杞子、萸肉。


03

肝经郁热,清肝止带


肝为刚脏而主疏泄,且足厥阴经过胁肋,抵小腹,绕阴器。如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或相火过亢,横逆克脾,脾失健运,以致肝热脾湿下注,其带多呈赤白。


刘河间云:“带下皆湿热结于带脉,故液涌溢,为赤白带下。”沈金整云:“内火盛阴虚烦热,而赤白带下。”


临床上常见带下赤白而量多,或夹血丝,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痛满,口苦咽干,便艰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火,使肝火平,脾不受侮,则湿除而带自愈。


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如生地、丹皮、山栀、柴胡,白芍、甘草、椿根皮、蒲公英之类。热盛而伤阴者,加天花粉、麦冬;赤带多,加仙鹤草:大便秘,加栝楼仁;气郁加郁金、香附等。其他如车前草、地肤子亦可加入。


04

湿毒感染,涤污祛带


湿毒秽浊之邪,乘经行产后之虚,直伤胞脉,致带脉失约。证见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夹血丝,或浑如米泔,或白如积粉,其气甚秽,小便短赤,或伴有阴痒;或有低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热者宜清,毒者宜解。


治当清热解毒兼以燥湿之品,直清下焦湿毒。方用二黄三白丸(《妇科玉尺》)加减。如黄连。地黄、白术、白石脂、椿白皮、土茯苓、龙胆草、败酱草、川萆薢、车前子、银花、半边莲等,参以地黄,杞子、龟板等补益之品。


如脾气受损,可随证加入扶脾之品。此外,如外阴瘙痒不堪,可适当选用清热解毒之品,煎汤熏洗外阴,使药气直达病所,内外配合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