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三年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人的感情不会自我宣泄到极点,有也必定是父母去世时。” (《论语·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致:极,尽。通“至”) 人感情大爆发时必定是父母去世时。最亲的亲人走了,最爱我的人突然就没了!这谁受得了?!平常的感情来也就来了,没也就没了。唯有生我养我的父母突然就没了时,那种悲痛才让人悲不胜悲,痛不胜痛!在以后相当长的岁月里,逝去亲人的笑脸常常在脑海中闪现,好像他们还活着;逝去亲人的身影常常来到梦中,一如过去与你言谈笑语;回到亲人曾经居住的地方,感觉那熟悉的声音仍在呼唤你,为你把门打开。那种熟悉了几十年的音容笑貌忽然消失了,内心的空荡荡的感觉是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的人感受不到的。 特别是一个人静静独处时,泪不知何时流下,又不知何时泪干。
丧三年 【注释】丧:服丧。悲:1.悲痛,悲哀。2.思念,怀念。如“游子悲故乡”。咽:哽咽,悲哀得说不出话来。 【解读】父母去世后要服三年丧,在此期间,子女因怀念亲人常常哀痛哽咽。 《中庸》中说:“三年丧期的制度,一直实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三年丧,无论贵贱都是一样的。” (《中庸·第十八章》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礼莫重于丧,丧礼是所有礼仪中时间跨度最长,要求最严格的礼仪。古人的丧礼时间跨度长达三年,大致包括虞祭、卒哭祭、小祥、大祥、禫[dàn]祭。虞祭是葬礼结束后的安魂仪式,使亲人的灵魂有个归处;卒哭祭也是百日祭(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给去世父母过百天),是让子女节哀,不要想起父母就哭,不择时间,而是一早一晚哭哭就可以了;小祥是周年之祭(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给去世父母过周年),是在亲人去世的第十三个月举行;大祥是两周年祭,是在亲人去世的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禫祭和大祥同月举行,是脱去丧服时举行的祭礼。禫是澹然平安的意思,表示子女的哀痛至此已逐渐平复,接受了亲人去世这个事实。 我们现在还保留着给去世老人过三周年的传统,大概就是从禫祭转变来的,表明父母去世这场丧事已经结束,从此你安心过你的阴间生活,我安心过我的阳间生活了。 古人所说的三年丧期,其实是指时间跨越了三个年头,实则只有二十五个月。(《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 丧期为何定为三年?因为古人认为:父母养育孩子,哺乳期是三年。就是说孩子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怀抱,自己吃,自己走,所以父母去世后为其守三年丧是理所当然的。——莫非子女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守护了三年;父母去世到另一个世界,子女理应守护三年。是这么个理吗?
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守丧三年期间不行礼事,礼就忘得差不多了;三年不操练音乐,音乐就荒废得差不多了。旧粮吃完,新粮打下来,钻木取火改用木头,都是一年一个轮回,为父母守丧,一年就行了。”孔子说:“父母去世了,你还吃着香喷喷的米饭,穿着华丽的衣服,心里安稳吗?”宰我说:“没什么啊,心里很安稳。”孔子说:“既然你心里安稳,那就照你说的去做。但是作为一个君子在父母去世服丧期间,即使再美味的食物也吃不出滋味,再好听的音乐也快乐不起来,再安逸的住处也不觉着住的舒适,所以君子不会像你这么做的。你既然觉得过这样的生活心里很安稳,那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这小子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不让父母抱着,为父母守丧三年,这是天下公认的丧期。宰予这小子,难道就没有让父母抱三年吗?”
【注释】居:住所。绝:断绝。 “居处变,酒肉绝”是古时父母去世后守丧期间孝子的生活,所谓“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也。 “居庐食粥”中的“庐”是古人为守丧而构筑在墓旁的小屋。即父母去世后,孝子不住在家里,而是在父母墓旁另外搭建简陋小屋住,并以粥为食。 “席薪枕块”中的“薪”是木材,“块”是土块。即父母去世后,孝子要睡在木材上,并且用土块当枕头。 父母去世后,由于悲哀而以粥为食并断绝一切酒肉,今人还能理解,但为什么要改变住处,睡在木材上用土块当枕头呢?《礼记》中说:“把亲人安葬后,不敢回到自己的寝室住,只敢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屋里,这是哀伤亲人还在外面。睡觉时只敢睡在草垫子上,用土块当枕头,这是哀伤亲人还睡在墓地的土中。” (《礼记·问丧》 成圹而归,不敢入处室,居于倚庐,哀亲之在外也。寝苫枕块,哀亲之在土也。)
《颜氏家训》中说:吴郡有一位叫陆襄的人,他的父亲陆闲被杀害,陆襄则终身穿布衣吃素餐,即使吃的菜中有用刀切过的生姜,他都不忍心食用;供厨房里做的菜只用手掐,从不用刀切。江宁有一位叫姚子笃的人,因为母亲是被烧死的,所以他终身不忍心吃烤肉。豫章有一位叫熊康的人,父亲因酒醉后被奴仆所杀,所以他终身不再饮酒。 (《颜氏家训》吴郡陆襄,父闲被刑,襄终身布衣蔬饭,虽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厨。江宁姚子笃,母以烧死,终身不忍噉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为奴所杀,终身不复尝酒。)(噉[dàn]:同“啖”,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