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E观澜 2018-08-24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孟子》中说:“父母喜欢自己,应当高兴并且不能忘记;父母讨厌自己,只能忧愁并且不能怨恨。”

(《孟子·万章上》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劳:忧愁。)


亲爱我  孝何难

【注释】 爱:1.喜欢。2.爱护,关心。

【解读】父母喜爱我,尽孝有何难?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亲喜爱孩子,爱护、关心孩子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天性。就像有人说:屎壳郎还夸自己的孩子香呢!这种从上至下,自然而然的爱子之心就好像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
    东北有一个农民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但是这对农民夫妇却把五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有一次,一个孩子带上玉米饼子去上学,出了门发现忘了拿一样东西,就赶紧折返回家。一进家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妈妈正在舔他刚喝过粥的碗,他顿时惊呆了。他突然意识到,家里断粮了,什么吃的都没有了!他流着泪拿出一个玉米饼子给妈妈,非得让妈妈吃,非得看着妈妈吃完才去上学。这个孩子学习非常刻苦,不仅读了大学,还读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又在一个城市里当了工程师安了家,再后来顺其自然地把父母都接到城市里安度晚年。

 

亲憎我  孝方贤 

【注释】憎:憎恨,厌恶。方:才。贤:1.善,好。2.有道德的。
    【解读】父母讨厌我,仍然对其尽孝。这才是大善大德啊!
    虽然“爱子之心,人皆有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四海之内不定哪个旮旯里还能冒出个连自己孩子都不爱的“人”来!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多了,什么人都有!当然,有很多坏父母是继父母,他们对自己亲生的孩子就很好,但对非亲生的孩子就不好,甚至还会虐待他们。但不管怎么说,做子女的不能以父母对自己的好坏来决定自己对父母的好坏!父母憎恶自己,仇视自己,自己再以恶攻恶地憎恶父母,仇视父母,这样的家哪是一个宁静的港湾?那是干柴烈火堆啊!这个家的人要么天天在火堆上烤得难受,要么家早晚被烧毁。

子路说:“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不会对他好。”子贡说:“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不过考虑是否还同他交往罢了。”颜回说:“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还对他好。”三人所持意见各异,相持不下,于是一起来请教老师孔子,孔子说:“子路说的,是没有受过文明教育的边远地区野蛮人说的话。子贡说的,是朋友之间交往应该遵循的。颜回说的,是亲属之间应该做到的。”

(《韩诗外传·卷九》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蛮貊之言也。赐之所持,朋友之言也。回之所持,亲属之言也。”)(蛮: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貊[mò]:古代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

比如说父亲给了你一巴掌,不能像子路所言“人不善我,我不善之”,也给父亲一巴掌;也不能像子贡所言“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要考虑是否断绝父子关系;应当像颜回所言“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即父亲给了自己一巴掌后,爹还是爹!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周朝时闵损的生母死得早,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后母非常讨厌闵损,她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的是暖和的棉衣,而给闵损穿塞有芦花的“芦衣”。父亲让闵损赶车,他冻得直发抖,连牵引车的皮带都拿不住,父亲察觉到其中缘故,非常生气,当即要把后老婆赶走。闵损恳求父亲道,有后母在,只是我一人受冻,如果赶走她,三个孩子都受冻。父亲听了,觉得他的话有一定道理,不再赶了。后母知道后,是既感动又悔恨,从此待闵损如亲生的一般。

(《二十四孝·闵损芦衣》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恶损,所生子衣绵絮,而衣损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父察知之,欲逐后妻。损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视损如己子。)(靷[yǐn]:牵引车的皮带,一端系在马颈的皮套上,一端系在车轴上。)

《二十四孝》中“闵损芦衣”的闵损、“卧冰求鲤”的王祥,都是在受到继母虐待的情况下仍能孝顺继母,因而落得孝的美名;但中国几千年来落得大孝美名的是《二十四孝》首孝——“孝感动天”中的舜。舜是在亲生父亲、继母多次要害死他,要他命的情况下仍然毫无怨言,照样孝顺他们。

天下孝顺父母的人多的是,闵损、王祥做到了“亲憎我,仍然孝”;舜则做到了顶级,是“亲害我,仍然孝”!所以中国几千年来一说大孝之人,必然是舜!

“亲爱我,孝何难?”——父母亲慈爱我,孝顺他们有什么难的?谁都能做到!但“亲憎我” ——父母亲不慈爱我,孝就难了!自己心里那道坎就过不去!

一个人在“亲憎我”的情况下,越过心里那道坎,仍然善待父母,孝顺父母,那他的心灵就升华了,就是品德高尚的“贤者”了!所以说,“亲憎我,孝方贤”。

“亲憎我,孝方贤”对自己将来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孩子看到:不管父母对自己怎样,都要孝顺,让他们以后也别找理由不孝顺你!


 

可悲的大年初一

有一个媳妇,因一次在婆家吃饭,看到婆婆亲自给两个弟媳妇夹菜而没有给自己夹菜,记在心上。断定婆婆偏心眼,看不起自己是农村出身的媳妇。打这以后,婆婆所做的一切,她都认为偏心歪眼,不把她和两个弟媳妇同等对待,逐渐地不登婆家门了。她不去,也不让孩子去。如果哪天孩子跟父亲去了一趟奶奶家,回到家后,就像犯了一场大错似的,必定遭到一顿痛骂:“你奶奶都看不起你妈,你还往她家跑!”

这一年除夕,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丈夫一再恳求她回家吃顿团圆饭,她就是不去,说看见他妈就恶心。无奈丈夫只好带着孩子回了家。

一家十几口人坐定,唯独少她一个。母亲让儿子打电话请她过来,她接住电话阴阳怪气地说:“你妈平常不是眼里没我吗?这会儿过年了,把我放在眼里了?我偏不去!”母亲要过儿子的电话,想跟媳妇说几句,谁知刚开口,媳妇一听是她,立刻给挂了。

无奈,一家人只好在郁闷的气氛中吃“团圆”饭。母亲在饭桌上不住地唉声叹气。儿子是个孝子,看到母亲难受,心里更是憋闷,借酒消愁,和着两个弟弟多喝了不少酒。但酒喝得实在太多了,话说不成,人站不直,晚上只好和孩子睡在了母亲家里。

第二天早上,母亲煮好了饺子,叫孙子去喊爸爸起床吃饺子。孙子回来说,爸爸喊不醒,晃不动。母亲亲自去喊,也喊不醒,晃不动。再一细看:天哪,儿子气息皆无,人已冰凉。她如电击一般,一屁股坐在地上!

大年初一,母亲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儿子失去了父亲!这对谁来说都是一件痛彻心扉的事!其实,有些婆媳不和,婆婆确实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但有些婆媳不和却是生活中的误解多心造成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憎我”。比如上述农村出身的媳妇,因自卑而产生强烈的自尊,眼盯着婆婆一举一动来判定婆婆是否看得起自己,最后闹了这么一出悲剧。家庭生活中琐事太多,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妄加推测“亲憎我”。因为一旦推定“亲憎我”,就在心理上和长辈有了隔阂,缺乏了和长辈的亲近感,想做到孝就难了。生活中的琐事不要放心上,无意中做的事非要往有意中想,很正常的事非要往不正常处想,什么事都往对自己好不好上扯。管他呢,你要觉得父母“精”,你就要当个“傻”孩子;你要觉得父母“坏”,你就要当个“好”孩子。有时候不装憨不做傻,不当好人,就维系不了一个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由于母亲的过多指责,阻挠孩子跟奶奶家人来往,造成孩子对奶奶家非常冷漠;但却跟姥姥家人打成一片,亲得很!孩子从小的感觉是:缺了一半亲戚。其实,婆家、娘家都是能产生矛盾的地方,不少女人对娘家的矛盾能容忍,缩小化;对婆家的矛盾不能容忍,扩大化罢了!

另外,作为子女,要多看看自己是否孝顺,不要眼睛盯在父母对自己好不好上。孔子说:“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礼记·坊记》)意思是说:“只要父母活着,就不要说自己老了,要多谈谈如何孝顺父母,不要谈些父母是否慈爱。”也就是告诫人们应该只讲如何孝顺父母,而不去挑他们的毛病。

人们常说如何做好父母非常重要,但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没有一部《慈经》去指导人如何作好父母,却有一部《孝经》去指导人如何作好子女?或许因为如果有了《慈经》的话,子女就可以参照《慈经》指责父母;没有《慈经》的话,子女只能参照《孝经》反省自己。

 

再假如,如果既有《慈经》又有《孝经》的话,子女参照《慈经》去指责父母,父母参照《孝经》去指责子女,如此相互指责的结果反而是亲情的淡漠,怨恨的产生,反而是“父不慈,子不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