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个中国医师节人物专访——甘露吉:一位基层医生的坚守 青海在线网

 jiezhukuaile 2018-08-24

牙合村,浩门河畔一个宁静的小村子,溪水潺潺、良田万顷,富有生活无限的情趣。

和众多河湟地区的农家院一样,这是一所普通而又实用的院落。向阳处的北房基地加高了许多,可以充分享受阳光的沐浴。拐角处的空间也被合理地利用,成为了放置柴火、农具等杂物的最佳场所。干净的小院子里,两块炕大的菜畦合理地点缀着农家,绿意盎然。

年近花甲的甘露吉,就是这所宅院的主人。生活的苦痛和艰辛,让这位还没有步入老年人行列他,过早地在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飘云渐失,黄昏来临。乡村的夜晚和白天一样,显得有些寂静且无趣。甘露吉放下手中那本早已发黄的医学书,在院落中闲庭信步。然而,他的思绪却飞出去了很远、很远……

八岁,对很多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享受父母温暖怀抱的时刻。然而,甘露吉却在这一年失去了深爱着他的父亲。十二岁那年,从小学辍学的他回家和母亲一起劳动,过早地背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有一次他去亲戚家时,看到了一本残破的《乡村医生手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凭借他仅仅掌握的一些汉字,他开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自学。

感谢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感谢那个缺少娱乐的岁月。在挖沙金的艰苦的岁月里,那本书成为了他的精神食粮;在砖窑没日没夜拉运砖块的时刻,那本书就是他信念的支撑;在田间劳作汗流浃背时,那本书指引他前进的方向……

机遇会馈赠每一位执着的人,对于甘露吉也不例外。

有一天,甘露吉倾其所有积蓄,而且借款1500元后,在自己小院中开起了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诊所。虽然一切才刚刚开始,但终于走上了正规之路。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接受培训,成为了一名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大家都叫他“赤脚医生”。

微薄的收入,并没有让甘露吉放弃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他依旧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医学知识。在1985年,他拿着东凑西借的钱,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中华针灸进修学院系统学习了三年,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只有他的内心最清楚。

从北京回到青海老家后,甘露吉又在西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等地参加各类医疗培训班。先后考取了《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青海省全科医生证书》等相关开办诊所所需的资质条件。

时光渐渐流逝,两鬓斑白的甘露吉也不知道看过多少病人。他自认为自己的医术并不高,但他却会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位病人。初步诊断、开药探路、了解病情、调整药方……最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那时候,甘露吉骑着一辆“银钢125”的摩托车,有一次在求医者的引领下来到患者家。他坐在病人的枕边,做了详细地检查,双手能动,双脚已瘫痪,再用笔尖划了一下两侧足心,足拇指后翘程扇形(示巴彬斯征阳性)。根据神经分布和外在的症状,初步判断病源在胸椎第七至十椎之间。

根据患者的病情,甘露吉制定了一个治疗方案:每日针灸一次,九天为一个疗程。中草药每日煎服一付,不间断。每天下午,他一有空就上门治疗。

有一天,天下起了小雨,可把甘露吉发愁坏了。然而,病人的疗程不能耽误必须得跟上。收拾好该带的器械,骑着摩托车他冒雨出发了。当他赶到患者家中时,衣服早就湿透了。看着眼前这位背已经微微驼起的大夫,全家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后,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终于能捂着拐杖下地走路了……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现在,甘露吉在浩门镇开办了一家诊所,为了方便患者就医,诊所就是家,家也是诊所。这样一来,他心里也就踏实了许多。

难以想象,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甘露吉,硬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了各种考试,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振奋;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美好。平凡的人,往往存在着一种崇高的行为。他们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却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诠释的精神能量,在穷乡僻壤,甘露吉这位听上去有点女性化姓名的基层医生,却用他的执着和坚韧书写着人生的华彩。

甘露吉(左一)与本文作者合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