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人民群众如此爱看猪吃老虎?

 昵称31728201 2018-08-24

最近很堕落,明明要写的东西还很多,可是还在堕落的追剧。


《延禧攻略》已经弃剧了,《如懿传》等着养肥了再看,最近在追《天盛长歌》。《天盛长歌》有点“生不逢时”,因为清宫剧大宇宙的两面夹击,热度和话题度明显不如前面两部。但坦率的说,真心看吐了宫斗的我,其实还是更喜欢看皇子复仇记。

这部剧虽然是架空,但仔细看可以发现时代背景参考了部分唐朝。比如楚王宝宝被关押八年的宗正寺,唐朝便有,但是并非监牢,而是掌管皇族事务的地方;楚王的哥哥燕王给王护卫的打赏,跟藏于扬州博物馆的唐船形银锭长得差不多。

剧中的人物称呼,皇上驾到叫“圣人至”,

管母亲叫“阿娘”,管父亲叫“阿耶”,这些都是典型的唐代称呼,比如唐太宗写给李治的信:“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死而更生,今日以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患疾,即一一具报,今的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肉麻是你肉麻啊世民!)

《天盛长歌》的演员们表演也是在线的,虽然目前只看了几集,但每次陈坤出场,我就有点小小激动;宁弈只要眼睛一眨,一定就有人要倒霉。

 

比如前两集,被关在宗正寺八年的他,明明还披头散发,满眼仇恨阴翳,出了宗正寺却带上面具装成一位无知少年,去大殿外谢恩之时,装作醉酒成功避开了皇上。

宁弈这个角色,不是传统俗套的正面人物,反而诡计多端,隐忍克制,却又招人心疼怜爱,虽然还没看完,但我坚信,他一定能最终翻盘,成功扮演一出猪吃老虎的好戏。(不过,天盛的宁奕说到底是虚构人物,大家千万不要对号入座哦!)


 

人民群众为什么喜欢看猪吃老虎?

 

所谓猪吃老虎,意思是某人虽然有很强的实力,但他却营造一个自己很弱的假象(扮猪),到最后,再显示出自己真正的实力,达到一个自己的最终的大目标(吃老虎)。老虎吃老虎没有悬念,丑小鸭变成天鹅又不够刺激,观众们喜欢看到的,是一个个看似已经沉到谷底的人如何逆风飞扬——不靠玛丽苏,靠的是自己的智慧,单枪匹马,杀出血路。

 

真的,我们已经厌倦看玛丽苏白莲花,靠着一双媚眼打天下了。不要侮辱我们的智商,让我们痛痛快快地看真正的谋算吧。顺便说一句,有观众吐槽《天盛长歌》 的节奏偏慢,但对我来说,猪吃老虎肯定是有一个过程的呀,预先取之必先与之,太快了还有什么意趣呢?又不是超级英雄。

 

更何况,中国的猪吃老虎案例,是很多的。

 

比如,去年被挖掘出土的“海昏侯大墓”墓主人刘贺,当了几天的皇帝,却因为不听话被大将军霍光拉下马,他的继任者汉宣帝吸取了刘贺的教训,在成为新皇帝之后,事事听从霍光,最爱的妻子许平君被霍光的老婆毒死,他也忍辱负重,一声不吭,甚至立霍光的女儿为皇后。然而,霍光一死,汉宣帝立刻把霍光党羽全部抓获,霍光老婆处死,霍光的女儿则被废,最终自杀。

▲  海昏侯宝藏

还有从小装傻的高洋,在人前脸上总挂着两条鼻涕,他的弟弟高浚经常嘲笑高洋:“怎么不把我二哥的鼻涕擦了?”甚至在兄长高澄调戏自己的妻子时,高洋都无动于衷,一点反应都没有。当哥哥高澄被家奴刺杀之际,高洋一改平时憨傻模样,突然雷厉风行,带着亲信迅速平定家中动乱,对外谎称高澄还健在,逐步接掌兄长的权势,在所有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权力的过渡,最终建立了北齐帝国。


前一阵子有点火的“太师”宇文护,则是被猪吃了的老虎。他连杀宇文觉、拓跋廓、宇文毓三位不听话的皇帝,权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宇文邕继位后,吸取前任的教训,表面服从宇文护,暗地积蓄力量,他整整隐忍了12年,才使宇文护对其放松戒备,才正式动手。最后宇文护被宇文邕斩杀于大殿之内。


更不用说还有勾践卧薪尝胆、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徐阶曲意事严嵩……


不过,我最佩服的猪吃老虎,还是我们小稚奴——唐高宗李治。



多亏了童年时刘晓庆阿姨的电视剧,一想起李治,脑海里的形象是这样的——

▲  陈宝国老师可能没想到,从李治开始,他开启了全面帝王演绎生涯,我最喜欢他的嘉靖皇帝,你们呢?

在许多人的眼里,李治懦弱无能,连他爸爸都这样认为。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李治被立为太子不久,太宗就“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 曰:公劝我立稚奴,稚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 去高丽出征之前,李治因为爸爸要走,流下了眼泪。太宗这一次有点伐开心了:“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汝当努力力行此,悲泣何为?”

 

妈妈死了哭妈妈,爸爸打仗哭爸爸,爸爸死了靠舅舅,想休老婆被发现了,一口赖在宰相身上,凡事只会叫“媚娘”——这大概就是我们对于唐高宗李治的最直观印象。


如果我们回到贞观十年之前,那时候,如果你随便对一个长安的百姓说,天下未来是李治的,大家一定会觉得你是一个神经病。贞观十年,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长孙皇后去世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有三位,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

打击最大的,并不是躲在宫里哀哭的李治,而是太子承乾。承乾和母亲的感情,远远比我们以为的要深沉,这个从小就有足疾的孩子得到了来自母亲最大的关爱,是母亲鼓励他不必因为残疾而自卑,也是母亲教导他如何做一个太子。

 

如今母亲走了,而父亲所表现出的,是对弟弟李泰的过度偏爱。

李泰是一个胖子。唐朝人对于胖子的偏爱肯定是从太宗开始的,因为他并没有打算逼迫儿子减肥,而是宣布他可以“乘小舆至于朝所”。到了贞观十六年,朝廷每月对魏王府的料物供给超过了东宫,太宗还下诏让李泰逾制徙居武德殿,有朝臣稍有对李泰怠慢,太宗甚至会呵斥,吓得房玄龄等“惶惧流汗拜谢”。

 

唐朝人的危机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从隋文帝开始到唐太宗本人,每一朝的太子都没有能够最终继承大统。可怜的李承乾就这样被爸爸和弟弟联合逼成了一个同性恋——而爸爸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毫不留情的把他的爱人杀掉了。(每次我读到这里都会说,同性恋有什么关系啊李世民,你的稚奴以后还会睡你老婆呢!!!)

这场太子和魏王之间的斗争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我不想多说,但在这场残忍的战争当中,李治在做什么?

 

答案居然是:什么也没做。


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这几年的李治,史书上除了说他抱着舅舅哭,抱着爸爸哭,拉着妹妹想妈妈之外,啥也没干。

 

初看,这和李治的人设相符啊,可是细细一追究,我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来还原一下贞观十七年三月发生的事情。

 

李世民第五子齐王李祐在齐州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这件事牵连了一个人——太子的门客纥干承基。四月一日,纥干承基为了赎罪,告发承乾谋反。


据说太子被捕之后,李泰的举动就是天天守着爸爸李世民,李世民当面承诺,你哥哥倒下了,下一任太子就是你。而这时候,朝中大臣的态度是: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建议立李泰;国舅长孙无忌则坚持立李治。

▲  长孙无忌

李治第一次出现,我们得知,他拥有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支持者——舅舅。但二哥李泰的支持者更大牌,因为是皇帝本人。

 

接下来的事情就诡异了。

 

李承乾对父亲说,我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谋反的想法呢?这都是因为李泰逼的。(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这句话有可能是真的,因为当时李承乾的心态很有可能是,我做不了太子,李泰也别想做。

 

李泰对父亲说,爸爸,你立了我,我就把我儿子杀了,百年之后把大位传给李治。

 

这句话看起来是真的,因为这是李世民和褚遂良亲口说的:“昨青雀(李泰小名)投我怀云: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但请注意,当时记录这句话的是谁呢?负责起居注事的谏议大夫恰恰是褚遂良本人。而且,在听了太宗说这句话之后,褚遂良讲:“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  褚遂良

我有理由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此时李治并没有成为继承候选人,没道理到父亲面前去卖这个乖。

 

李治这时候也不能闲着,他忽然跑到爸爸面前去,三天两头就哭丧着脸。爸爸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他说,二哥恐吓我,说我和汉王李元昌交好,现在李元昌谋反失败了,我一定会惹上麻烦。

 

四月六日,就在李承乾被废为庶人的当天,李泰忽然带着随从百余骑到永安门,李世民下令拘捕李泰。

 

也是在这一天,李世民到两仪殿,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和褚遂良。先说明了李承乾和李泰的谋反,然后就要拿着佩刀砍自己,褚遂良夺过了刀,交给了李治。长孙无忌请李世民新立太子,李世民说“我欲立晋王”。但随后,他又很奇怪地对李治说:“汝舅许汝矣,宜拜谢。”

▲  房玄龄

如果是自己想立晋王,为什么又让李治去拜长孙无忌呢?

 

因为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心中的太子人选,仍然不是李治。我认为,他是真心实意属意李泰,在李泰谋反之后,他心里的人选则是吴王李恪。但他非常明白,此时长孙无忌等大臣已经都站在了李治这边,方有此举。

 

这场太子之争,短短一天就决出胜负,整个事件从李泰的视角来看,只能说八个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首先,告发太子谋反的纥干承基之后便被封为平棘县公、上柱国、祐川府折冲都尉。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军分区司令享受副国级待遇。一个按律当斩的逆党,竟因告发太子而升官发财,这也太匪夷所思了,一切事实只能说,他是卧底。

 

是谁的卧底?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太宗的,一种是长孙无忌的。

其次,李泰最大的昏招是带着兵去了永安门。这简直更加匪夷所思了,因为照理说,他扳倒了太子,又获得了父亲的认可,在太子被废这一天,最理智的做法应该是按兵不动。而且,作为一个文学青年,他没理由不知道,按制,没有诏命,自己带领人马直抵太极宫西南门,这就是谋反。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有人矫传旨意(可能骗他父亲受到了太子的胁迫之类)

 

还有一个细节,贞观十六年八月,褚遂良为了让李泰尽快前往封地,上奏太宗“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而到了十七年二月,褚遂良又上疏:“今皇子(指李治)幼稚,未知从政,不若且留京师。”这一年,李治已经十七岁了,前后态度不一,褚遂良的立场可想而知。

 

事实已经清楚了,这完全就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导演的一场大戏,而这场戏中,最后的受益者是李治。

 

长孙无忌如此做,是因为江山必须要掌握在长孙家的手中;更因为,三个孩子中,李泰聪明有主见,不好掌握,而李治则仁懦孝顺,可以做一个傀儡。

 

长孙无忌成功了,但开了上帝视角的我们知道,他绝不是最后的boss。


因为他绝对想象不到,十六年之后,他的亲密战友禇遂良再度被贬至更偏远的桂州,一个叫李奉节的洛阳人指控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交结朋党。在审讯过程中,韦季方被言行逼供,指认长孙无忌企图谋反。这本来是莫须有的,没有任何真凭实据,但当许敬宗汇报给高宗的时候,高宗的回答耐人寻味:


舅父遭到小人离间,小小的猜忌可能会有,何至于谋反呢?(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


而当许敬宗回答说“长孙无忌反状已露”之后,高宗马上流泪:“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

 

蒙曼老师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最称我心,她说,如果高宗不愿意相信舅舅谋反,他应该对于许敬宗的汇报提出质疑,最好的回答应该是:“我不信舅父会谋反”。而他说的却是“何至于反”,这样的语句,显然是在暗示许敬宗把谋反的事情坐实,在此之后,他又让许敬宗深入调查,狡猾的许敬宗肯定已经明白,要让阿舅死,便是高宗此时最大的心愿。

▲  许敬宗

他甚至连舅父一面也不肯见,《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称:“帝竟不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资治通鉴》也称:“上……竟不引问无忌。”两种史料都用了同一个表示惊诧的“竟”字,足见李治此举实在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吗?这才是真正的大boss!这才是真正的腹黑啊!!

 

看似没能力的主角,实际实力爆表。这样的故事,再给我一百个我也会看的。所以,我对于《天盛长歌》还是愿意有一点耐心。


*参考文献:

1.孙喦,贞观废立-废立太子之谜,中华读书报,2016-11-30 

2.毛蕾,论李承乾从聪慧太子到叛逆谋反的心理动因[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李燕捷,唐兰陵公主及李承乾、李泰生卒年考[J];历史教学;1993年08期    

4.杨增强,唐高宗的个性心理与行为方式[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3期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