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定是最了解青铜器,也是最热爱青铜器的人。 这是手望为你讲述的 第208个故事 编者 / TEA 出品 / 手望 —— 上海并非出土青铜器之地,但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却是中国青铜器藏品陈列数量世界第一的博物馆。这除了多年来上博对于文物的保护和自身苦心经营之外,离不开一个和青铜器厮守了一辈子的人。 他就是上海博物馆已故前馆长马承源先生,马老被誉为“中国青铜鉴定第一人”。他苦心钻研半个多世纪,写成了20世纪最完整也是最权威的青铜器著作。马老对于青铜文物有着灵敏“嗅觉”,因为马老的慧眼,无数青铜器得以存世在千年以后重新散发出别样的光芒。 马承源在上博新馆留影 马老十几岁时便对书法国画很感兴趣,也自学了篆刻。但毕业以后的马老只能接受上级指定的工作,他当过中学教育处处长、研究室科员、也曾被任命为电器厂厂长,这些显然都不是马老想要的。 马老渐渐在上海这个聚集了很多文物与收藏家的古韵城市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和文物打交道,去博物馆工作。 八十年代马承源夫妻 初入博物馆的马老像个刚恋爱的毛头小子,唐朝的书法、宋代的画作、明清的瓷器他都觉得有意思,但能让他频频驻足的还是一个个青铜器具。此前从未接触过青铜器物的马老,初见大型青铜器上的铭文,就有了要和它们打一辈子交道的打算。 那时的他,虽然对青铜器上的金文十分感兴趣,可青铜器身上浇筑的文字对他来说无异于天书。看着身边的专家学者轻而易举的翻译出器身上的金文,马老佩服的同时也暗自决定要成为对青铜领域的行家。 马承源命名的青铜器——何尊 (30块从废品站收回的国宝) 从一开始的“看热闹”到后来的“看门道”,从初见时的好奇到后半生的热爱,青铜器上用金文记录的已逝历史是马承源老先生对青铜着迷的原因。 尽管历经千年风霜的青铜器已不如出世时熠熠生辉,但它们的历史意义却远远大于后世许多工艺精美的文物,青铜器身上的文字为研究失载或记载甚少的上古国家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它是衔接一段历史的载体。 在国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出的珍贵一级文物清单中,上博一共有两件(组)青铜文物入选:一件是上过《国家宝藏》大火了一把的大克鼎,还有一组便是晋候苏钟。 晋候苏钟的造型比起曾侯乙编钟显得较为普通,但钟身上的铭文却让它极具历史价值,甚至一跃成为国宝级文物。 晋候苏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它是第一件出现“晋侯”两字的西周青铜器,同时也为学术界一月四分月相说的长期讨论做了一个明确无误的证实。铭文具体记载了周厉王亲征东夷的功绩,是对西周史料的重要补充。 晋侯苏编钟还证实了西周晋国的都城在曲沃。汉代以来,诸多史籍未能明确记载晋都之所在,这套编钟即证实了曲沃就是晋国的都城。 天马——曲村遗址 这个有着不凡身世的千年古钟就与马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92年马老和友人在逛香港的古玩市场时,一家不起眼的古玩店地上的14只已蒙薄灰的古钟吸引了马老的目光。在一番仔细观察后马老随即决定买下这14只古钟。 92年的香港是中国古董境外交易的中转站,很多文物便是在那时被交易后流失海外的。虽然一只钟只要6万,14只一起打包不过百万,但在92年对于科研经费还不充裕的中国来说也不亚于一笔巨款。更何况随行的人都认为马老看走了眼,这14只古钟明显就是后人仿制的,大家甚至认为仿制的人还没什么常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钟上的铭文都是刻上去的,并且是分别刻在14个钟上。彼时出土的几万件殷周青铜器大多是将铭文先刻在陶范上,与花纹一同浇筑在青铜器上。万件文物,无一例外。同时一些钟上没被氧化完的金色更是被看做仿制者仿制功力不到位的表现。 诸多条件坐实了这14只钟是“假货”的身份,可马老十分坚持,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一定要将这些古钟带回国。马老的执拗让随行的友人不得不掏钱买下这14只假货,大家都觉得马老的这个教训买的未免也太大了些。 当钟运回上海后,看过钟的专家都认为马老看走了眼,说他花了大价钱买了套假文物回来。面对众人的质疑,研究了半辈子青铜器的马老道出了他一定要买这些古钟的原因:14只钟的铭文虽然是刻在上面的,但将钟按大小排列后,会发现读不通的铭文其实是连贯的句子。 晋侯苏钟上的铭文拓片 而且上面很多文字都是原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鲜有出现的。若是后人仿制,有着如此高金文造诣的仿制者会不知道西周青铜器多以浇筑成型,直接将金文浇筑在青铜器上就好,又何必大费周章做一个四不像出来呢。 虽然马老的解释有理有据,但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买钟的钱打了水漂,毕竟没有证据可以证明马老的推测。 晋侯稣钟(两件)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藏) 就在买回钟没多久,1992年8月,正在发掘晋侯墓地的专家邹横表示在发掘过程填土时出现了两个编钟,两个钟上也有雕刻的铭文,上面写着“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兹钟”。 而马老买回的钟,经过清洗去锈,内壁的铭文显露出来,上面有着“晋候”二字,同时按照顺序排下来,最后一个字便是“万”,与晋侯墓地出土的两只钟连起来,就有了“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兹钟”这样西周时期常见的关于赞美先祖,祈求平安的文字。 连贯的字句,钟身上的“晋候”二字,都证明了马老一掷百万买回来的“假钟”,百分百是拥有千年历史的西周古物——晋候苏钟。 “年无疆,子子孙孙”铭文拓片 16只钟会分隔两岸,是因为当时的盗墓分子趁考古队因老百姓秋收而中断挖掘的空挡将墓里的14只钟摸走,并偷运到了香港。 马老在香港遇到14只遗落的钟是运气,但遇见之后的故事,与运气无关,只与马老的才学和胆识有关。 马老一次次凭借着犀利独到的眼光,在“大炼钢铁”狂潮之下,抢救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器,在那个全民炼钢的疯狂时刻,他与同事们从上海冶炼厂等企业待回炉的“破铜烂铁”中抢救出了西周早期的鄂叔簋、春秋时期的鲁原钟、东汉时期的婴座熨斗等大批文物。 西周鄂叔簋 于马老而言,关于青铜文物的研究就像是做一道极难的数学题。当他跨过历史的长河一次次与文物对话,拨开迷雾,了解到的关于历史的真相不亚于解开一道数学题的喜悦。 马老这辈子都与青铜为伍,钟、鼎、尊、簋都是铭文的载体,也是一本本记载历史的青铜之书,马老究其一生都在翻阅它们。 青铜器从来都不是尘封的古董,每一件青铜都是那个时代一种文化的印记,只有透过它们,我们才能去触摸那个遥远时代的厚度和温度。 资料来源: 视频《怀念青铜器大家马承源》 《中国古代青铜器》(马承源著) 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青铜器——何尊 马承源寻宝记:上博青铜馆的宝贝从哪儿来 晋候苏钟因盗掘分隔两地:14件在上海,2件在山西 —— 内容为【手望Sowarm】公众号原创并首发 |
|
来自: 昵称5897720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