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淮安寻找老手艺 系列活动第四期 王五家的薄脆 ▼ 如果一个人的童年记忆中,对“薄脆”的印象比较深刻,其实挺暴露年龄的。 小时候,到澡堂子里洗澡,标配的两项小吃是——青萝卜和薄脆。 据说淮安的青萝卜品种是别的地方没有的,而老淮安的薄脆,在别的地方也很少见到。 在河下古镇,有一家馄饨烧饼店,还在做着现在已经很少人做的薄脆。 店名很有意思:王五方酥。 这里的方酥,就是我们习惯叫的薄脆。 这就是老板,他大名叫“王开五”。说起他的名字,还挺有意思,他在家排行老五,上面四个哥哥分别叫:开龙、开凤、开富、开强,连在一起就是:龙凤富强。 估计是父母生儿子生烦了,到了他实在嫌麻烦,就不想费心起名字,直接叫:开五。 显然,父母在对待他名字的草率并未给他留下什么心理阴影。一看他平静又有点喜感的脸,就知道,这是个脾气很好的人。 王师傅做事不紧不慢地,摘剂子,擀皮子,放油酥,做得有条不紊。 油酥是熟菜油拌面粉做成的。这么一大盆,够做好多烧饼和薄脆了。 所有的薄脆坯子做好后,开始上芝麻。 满满满满的芝麻啊,芝麻控肯定已经按捺不住地尖叫了。 老淮安的正宗薄脆其实都是烧饼店里做的,据说乾隆曾吃过,这名字都是拜他所赐。 用特制的陶土大烤炉。烧饼是靠炕的,薄脆是用做烧饼的余火烘出来的。 这个炉子已经用了三十多年。用收藏的人话讲:已经“包浆”了。 先用钢丝球清理一下炉膛。 虽说是余火,温度只怕也不低。 不过对于老师傅来说,这都不是事儿。 一次贴四块。 所有的贴上炉膛了。 上午10点多入炉,王师傅说,要到下午5点才能出炉。 出炉早了,水分大,就不够酥脆,也不易存放。 这一炉做了100块,都是老主顾订的。 王师傅家的薄脆基本以订单为主,也会多做一点日常售卖。 薄脆吃的是情怀和记忆,他们家的馄饨也是很特别的。几年前和朋友偶尔吃过一次,朋友盛赞,说是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小馄饨。 我们这趟去,就特意去吃馄饨的。一时疏忽,吃完才想起忘记拍照片。 馄饨馅有一种特殊的清香,老板娘说放了点豌豆头。没有豌豆头的时候,她也会放其他的时令野菜,比如荠菜等。 夫妻俩就是古镇上的人,做的也基本是镇上人的生意,而且只做早市,下午有人会来买薄脆,馄饨和烧饼是不做的。 所以要想吃到他们家的馄饨,还得赶早去。 说了半天,最后当然得跟大家说说这家店的地址: 河下古镇估衣街。 如果找不到,就问一声:王五家烧饼店。 镇上的人准保都知道。毕竟是几十年的老店,老街坊互相都了解。 现而今,各种点心越来越多,吃薄脆的人越来越少了。 虽然它被评为“淮安十大名小吃”,也很少有人做了。 河下镇上只有这一家在做,售卖的人家倒是不少,据说很多就是从他家拿的货。 另外,去他家消费记得带钱,他们不接受微信或支付宝付款。 寻找淮安老手艺 征稿启事 花漾淮安长期征集与淮安有关的图文视频 欢迎有意者与我们联系 投稿信箱 huayanghuaian@163.com (机构合作,个人投稿)
|
|
来自: 刘海宁7z1osytu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