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厂丝储备仓库建筑群位于大兜路170号,西近京杭大运河。 国家厂丝储备仓库为浙江省丝绸公司堆放蚕茧、丝绸之地。据传,今仓库处原为仁和县粮仓“仁和仓”旧址,“仁和仓”曾被称为“天下第一仓”。 民国时期的谷仓 1937年日寇侵略杭州之前,此地本是国立浙江地方第二堆仓,堆放大米、桂圆、花生、布匹等物资。日寇占据湖墅后,将之付之一炬。八年抗战期间,此地荒废,有农民偶尔种菜。1952年,国家开始筹建浙江省丝绸公司,并且在此建造厂丝仓库。 建国初的厂丝仓库2号楼 厂丝仓库的建筑和通道 国家厂丝储备仓库建筑群始建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由四座三层青砖黛瓦楼房组成,呈田字形布局,占地面积约有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楼房外墙由小砖块铺叠,浅灰色中带点黄。空旷的房间足有4米高,内部每层都有实木吊顶和实木地板。每一层仓库呈长方形,16根柱子分为两排站立。 通风口 特制的窗户 经历近60年的风雨,仓库能保存得那么好,主要归功于仓库的特殊窗户和下面的防潮层。仓库每层共20扇窗户,能增加采光性和通风性。窗户很有特色,从外面看,是实封铁制,但事实上,窗户有三层:最外面一层,可从内部开合,并包有铁皮,以防日晒雨淋;第二层,是钢筋棍子,非常坚硬粗壮,以防盗贼;最里面一层,则是两扇窗户,往里开合。一般来说,从外部看,难以知道仓库之内的情况。同时,这样的窗户也保证整个仓库冬暖夏凉。 刻字的青砖 值得一提的还有仓库的青砖,砖头上有字和符号,字是采用阳刻的方式刻上去的,每块砖都有,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一样。砖上的题字体现了当初的生产责任制,砖上的文字含有多方面内容,如砖的生产地、砖的数量、砖户名、负责的提调官、烧窑匠等人的姓名均被镂刻其上。 新建的酒店走廊和旧气窗融合在一起 酒店内景 2014年,随着香积寺的复建开放,这里也被改造成以丝绸为主题的精品酒店,它沿袭了运河仓储古建筑群的风格,将璀璨的人文景观与运河秀美的自然景色合二为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