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老底子,濮院的戏剧爱好者

 幽湖落云 2018-08-24

范松林,1964年毕业于桐乡三中初中部,1967年桐乡一中高中毕业。曾先后担任濮院乳品厂、濮院毛纱厂厂长。喜好民乐,爱好阅读,对濮院地方掌故情有独钟。

说说老底子,濮院的戏剧爱好者

文/范松林  图/网络

濮院记忆

濮院人看戏、学戏、票戏的历史要追朔到满清时期。

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一群喜好昆曲的昆剧爱好者,成立了一个名叫“保和班”的票房,聚于黄家湾(今当白场),吹箫和曲,学唱昆曲,有时深夜不息。

民国时期,京剧盛行,濮院镇一批小老板、做小生意的,行医者聚在一起,于民国34年(1945)在香海寺旧址成立了“梅泾俱乐部”(京剧演唱组),人数在30多人。他们有时还聚在私家大院里排练和演唱,每当有外地京剧团到濮院演出,他们会倒貼铜钿票戏,在演出的剧目中演一个角色。如曾亚如先生曾用一担米钱票一个角色。岳鹏祥先生用一条“美丽牌”香烟借一套“行头”,演了“长板坡”中赵子龙一角。

1950年该组人员集中排演京剧《打渔杀家》《苏三起解》《望鹤楼》,曾由县领导带队到嘉兴、湖州、南浔等地慰问抗美援朝志愿军伤员受到好评。

在此时期,濮院镇七条街道相继成立文工团,1955年合并为镇文工团,人员50人左右。曾经排练过大型传统戏《红楼梦》《玉面狼》《文成公主》以及折子戏《盘夫索夫》《龙凤镇》。自编的现代戏《党员登记表》《走上新路》《夜战》《好榜样》在湖州得过奖。

1958年,曾去嘉兴机场与部队联欢,当时的《杭嘉湖日报》曾作报道,这个文艺群众团体一直持续到1975年。

文革时期以演出样板戏折子戏为主,也演过越剧小戏《半篮花生》和自编的节目。

文革结束后,传统剧目又恢复上演,1986年夏,由16位退休职工组成的京戏清唱组成立,每周活动两个晚上,自拉自唱,自娱自乐,《劝千岁》《借东风》《探阴山》《追韩信》《武家坡》《四进土》等京腔京韵又出现在濮院的公园、俱乐部,戏台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票友大都是民国时期梅泾京剧组的人员,年龄大多已六七十岁。乐队有曾亚如、朱银根、“阿贤胡子”、周阿毛等,演唱者有学马派的岳鹏祥;麒派老生“羊脚阿二”(张志和);袁派花脸孙坤寿;裘派花脸“老寿星”(章肇初)、蒋祖兴;老生狄耀先等。后来又补充了新鲜血液,吴江人钱海芳,还有高小培、唐银根、沈正芬、钱丽娟和乐手陈福弟(多面手,能三弦、胡琴等多种乐器)等,票友们排练和演出时十分认真,到了忘我的境地,真的是锣鼓一响,眼目清亮。

该京剧组除自娱自乐外,还常常外出到其它镇头上去交流切磋技艺,如去新塍、桐乡、崇福、嘉兴、王店、硖石、南浔、新市等地,同时也常邀请外地票友到濮院联欢,同时也参加县市当时的戏曲比赛。

他们排演的剧目《宏碧缘》在1986年下半年的桐乡县戏剧大奖赛中获三等奖。1987年在嘉兴市首届戏剧节中,演出的自编京剧《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荣获二特奖。

那时,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嘉兴市总工会都要邀请濮院京剧组参加演出,这也是被邀的县里唯一一支京剧业余团体。

早四五年前,当时已94岁高龄的张志和老人在京胡的伴秦下来了一段中气实足的麒派《追韩信》,供桐乡电视台录像,观者无不拍手叫好!

九十年代中期,唱京戏的老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过世,人数渐少。期间一批越剧爱好者参加进来,改名濮院戏曲组,在文化站站长李锦玉的带领指导下,形成京剧越剧并重的局面,人员增加到30多人,单单乐队就拥有越胡、京胡、琵琶、月琴、笛子、洞箫、三弦、大胡、中阮、大提琴等,还加上锣鼓等硬家生。

演出形式也由单纯清唱到彩唱,由宋为丽和施学敏彩装折子戏《追鱼》首次在桐乡东兴商场南边的空地上(后建时代广场)搭台演出。

濮院戏曲组每年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如1998年桐乡经贸艺术节,“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在总工会广场参加京剧演唱会。

1998年4月,庆祝桐乡解放五十周年庆祝活动,戏曲组在庆丰路上的大卡车舞台上连演两天戏曲节目。

1999年9月27日,第二届梅经艺术节的重头戏,梅泾公园举行崇福、新市、濮院三大古镇戏曲联谊演唱会。

2000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桐乡菊花节《听菊韵》戏曲演唱会。

2007年11月19日“迎奥运”王店、濮院、新塍三镇戏曲汇演,这样的活动不计其数。

特别是近三年,镇政府按排戏曲组每年对下辖十几个社区和乡村送戏下乡,开展“一村一戏”活功,配合宣传十九大精神、五水共治、建没新农村等主题,演好每一场戏。

常演的折子戏有:宋为丽和施学敏的《追鱼》;金玉玲和潘雪珍的《盘夫》;李玉琴和施学敏的《书房会》;俞冬梅和王晓英的《楼台会》;周利群和王晓英的《花园会》等。这些折子戏受到村民的欢迎和喜爱。

“阿毛头”戴钟怡报幕兼音响师,敬业精神让人敬佩。

濮院是千年古镇,礼乐之邦。在戏曲方面出过象“阿贤胡子”姐夫,濮院女婿“金刀”李仲林那样的海上名角(64年上海《智取智虎山》一剧中杨子荣的第一任扮演者)。濮院也成为江南古镇中戏曲氛围浓厚的一镇。

执着的古镇戏曲爱好者一如既往,一代一代传承,冬去春来,年复一年,话跃在公园、乡村礼堂,和广场文艺的大舞台上,但愿这丝竹管弦之声和那美妙优雅的戏曲唱腔能继续在古镇的上空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