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着向前,无怨无悔

 青龙董旄 2018-08-24
执着向前,无怨无悔
青龙—董旄 发表于 2009-5-24 21:17:00

执着向前,无怨无悔

           青龙县七道河乡中学  董银柱

董银柱,又名董旄,男,满族,39岁,教师;19703月生于青龙县当杖子乡双丰村,1997年桃林口水库移民时迁居青龙县肖营子镇肖营子村。本人自幼喜爱文学,从事文学创作20年,对诗词、散文、小说、故事等均有涉猎。1988年加入青龙县文联,1990年开始在《满族文艺》、《山情水韵》等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作品,至今已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诗词、散文、小说故事等文学作品及论文、随笔一百余篇(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青龙县诗词学会理事。

在读高中时,针对当时青龙的现状,我提出了一个“治贫先治愚,治愚文化先”的口号。为了让自己的口号变为现实,我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画出蓝图,妄想开一个综合性的文体活动中心,并以此为阵地,逐步推行我的主张。也正因为此,我才为自己正式更名为“董旄”(董者,正也;旄,读“máo”,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多用为先锋旗。寓意为青龙文学急先锋)。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19904月,我从高考的考场上退了下来,开始正式筹办我的“文体活动中心”。当时的我不知天高地厚,多次去县文化局咨询,还给当时的董先县长写了一封挂号信。只可惜由于家里的反对,加上启动资金的不能到位,我的文体活动中心终于没有办成,我只好远逃到北戴河,做了个养路工。在那里,我仍时时回望着家山的方向,盼着有一天能重回故土,真正的为青龙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994年,父命难违,我放弃自己的梦想,回到家乡,走上三尺讲台,成了“孩子王”。当时,我仍然有着天真的想法,盼着有一天能了却所有的牵挂,然后全身心的投入我的事业,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去圆自己的文学梦。1997年桃林口水库移民时,我难舍青龙,一面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一面多方奔波,最后终于移居到了肖营子镇肖营子村。后来,时过境迁,在父母的压力下,我再次退步,在2000年结了婚。我想:虽然教师不是我心爱的职业,但必竟在为青龙做着自己的努力,而且要比自创新路要现实得多。所以,我也就别无选择了。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我做什么,文学都是我永远的梦。1990年,我在家乡自费创办了“山魂文学社”,后来我虽然人去北戴河打工,但仍通过家乡的朋友坚持出刊,直到后来无法支撑巨额的“非法人团体”注册费用才宣告解体。2004年,我又在学校办起了“山魂文学社”,义务为同学们修改、刊发作品。文学社开办至今,已经有多名同学的作品获奖或被各家网站转载。现在,由我本人自筹经费、与学校联手组织开展的学校文学作品大赛正在进行。

在个人创作上,我牢记秦皇岛市作协张辉利老师给我的赠言“厚积薄发”,勤学习、勤积累,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2004年,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我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资金自费购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全套设备,通过网络博采各家之长,使自己的文学水平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将本人近年来创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1990年,诗歌《走向天涯》获秦皇岛市“青春90诗会”优秀奖。

1991年,诗歌《无悔的梦》获得青龙县明月杯诗歌大赛三等奖。

1993年,散文《古城情》入选青龙县文联主编的散文集《山情水韵》。

1994年至2003年,十年沉寂。2004年夏,抚宁县诗词学会秘书长吴哲辉老师慕名来访,并介绍多篇诗词在《抚宁诗报》、《天马》上发表。

2004年秋,秦皇岛市诗词学会将我所在的班命名为“中华诗教实验单位”,这是秦皇岛市第一家被正式命名的农村小学。

2005年,受秦皇岛市诗词学会委托,在张富祥老师主持下,与王金、温小宁老师等合作编写《中华诗教试用教材(第一分册)》。

2005年,古诗《日本争常》获秦皇岛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诗歌颂读活动优秀奖。

20061月,被秦皇岛市诗词学会评为秦皇岛市2005年度优秀诗人。

20073月,加入中华诗词学会。

20074月,获河北省教师博客大赛教学故事第一名;20079月,获河北省“教育博客之星”称号。

20085月,忝列青龙县第二届文代会代表出席文代会,并被选为第二届文联委员

2008年,我的两篇作品在《生活教育》第6期同期发表。

2008年,中篇小说《落花时节》在《青龙河》上连载。

2009年,自度曲《清明 赠芳卿》获秦皇岛市清明诗会三等奖。

2009年,被河北省教师教育中心评为教师博客“优秀博主”。

最后,还是那句话:我只要还叫董旄,就仍然是青龙文学的急先锋,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我做什么,文学都是我永远的梦。为了青龙文学,为了圆我自己的梦,我将执着向前,无怨无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