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议】职业打假矛头直指海外食品代购 真正目的是打假还是索赔?

 当35遇见七 2018-08-24

近年来海外代购成为一种潮流风尚,从奢侈品、化妆品再到食品,代购的品类不断增多,国内市场对外来产品需求也在不断增大,由于需求广阔,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代购行列之中。近来围绕着食品的标签不明、成分违规、质量问题等,代购食品竟然成了食品安全的重灾区,一批职业打假人对海外食品代购商家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

因标签成分问题多家代购食品网店遭职业打假人索赔

代购海外食品给网店经营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打假人的目光。近来多家代购食品的网店反映,遭到职业打假人的高额索赔,形式手段如出一辙。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海外食品代购网店下单购买相应数额的商品,收到货品之后通常以两种缘由进行索赔:一、商品没有中文标签以及出入境检疫检验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法对进口食品的相关规定;二、产品中含有不符合我国的食品添加标准的原料成分。

我国标签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相关规定极为细致严格,根据规定进口食品必须要带有中文标签,而且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在字体大小,图片标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职业打假人通常以此为突破点向商家进行高额索赔。此外成分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也是职业打假人针对的又一重点。各国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体系并不完全统一,都是由本国的国情决定,自然会存在相应的差异。例如蜂胶这一原料在我国是不允许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生产经营的,但是在新西兰等国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因此职业打假人抓住这一重点,对一些代购含有例如蜂胶等违规食品原料的食品网店进行索赔。

打假人风评好坏参半 如何正视这一群体

食品界的打假案例数不胜数,不仅是针对海外代购食品,许多国产食品同样面临着打假人的考验。面对打假人这样一类群体,广大网友的态度也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拍手称快者有之,他们认为食品界既然有规范就应该按照规范行事,即使有些案例中并没有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损害,但是规矩就是规矩不允许随意打破;另外批评质疑者也有之,这类网友认为,以盈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可能从属于恶意敲诈,知假买假,恶意勒索,给市场环境造成了及其不良的影响,这个群体到底该如何定性则成了一个难题。

我国食品标准体系相对健全,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标准的约束,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制定了商家自然要严格遵守,无论摆出任何理由,不符合标准就是违规甚至违法行为。而且并不是只有执法部门才有权对其进行监督,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作为监督的主体,都有群里和义务对不合乎法律法规的现象提出质疑,如果商家一切按照法规行事又何惧打假人的监督呢。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打假都值得提倡和支持,现如今大批异化的打假人不断涌现,他们被统称为职业打假人或职业索赔人。他们的目的不在产品的本身,而是以谋取私利为目的对商家进行恶意的敲诈勒索,甚至私刻公章,伪造相关部门的司法鉴定报告以达到索赔的目的,这样的职业索赔人给企业的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