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配角的系列还没完,但是太多人想听姚启圣,所以响应群众呼声,加塞谈谈姚启圣。
其实姚启圣人气高也好理解,他在剧中的形象就是典型的隐于民间的奇人,并且性情古怪,不逐世风,所以他身上承载了很多观众对草根英雄的一种寄托,抑或对现实的一种发泄。
纵观全剧,那些帮康熙立下不世功勋的奇才们:伍次友第一次出场便晕倒在客栈门口,一副落魄书生相,借明珠之口道出他的满腹经纶;周培公第一次出场是跟随朱国治上京,并用“预言朱国治此番有惊无险”、“忍把荐书换豆腐脑”两个戏剧化的事件衬出他的不同凡响;李光地第一次出场就率领三省孤儿给皇上上万言书,先声夺人。唯有这个姚启圣,是剧中唯一一个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
东南沿海海警四起,康熙为扫除隐患,给大军出征准噶尔筹措粮草,决心收复台湾!若欲动兵,先求良将,这个时候康熙想起来被他软禁在盛京的那个经天纬地的周培公! 只可惜天妒英才,多年的天寒地冻没让周培公寒了心,却让他冻坏了身,病入膏肓,回天乏术。但周培公直到临终前都一心想着大清,古有郭嘉遗计定辽东,今有培公留策取台湾! 周培公去了,但他给康熙留了三样东西:一是囊括四海的皇舆全图;二是先稳东南,后取西北的大战略方针;三就是姚启圣!
这里第一次冒出姚启圣这个名字,能被周培公这样的人物放心举荐给康熙去收复台湾,并且还默默无闻的人,一定神通不浅!仅仅是说了个名字就让观众对他有所期待,也是没谁了。
台湾的事越闹越大,朝堂上议论纷纷,索党主弃,明党主战,争执声中只听得康熙金口突开:“姚启圣!”百官噤声,随后康熙又自己嘀咕:“姚启圣是何方圣人呢?”
满朝文武大眼瞪小眼,只有署理吏部多年的“三只眼”索相索额图娓娓道出他的来历:第一,此人与常人有悖,当官是越当越小,从巡抚到藩司,到道台,到知县,再到九品司厩;第二,先皇顺治曾经想杀而未杀,降旨永不录用!
康熙听完眉头紧皱,心生感慨:“不简单,大清的各级官职他是一级没落,都当了一遍!”
康熙点评:“朕预感,姚启圣是个聪明人,他愤世嫉俗,以笑骂为护身之法,以求遁世避祸。”(纠正一下,剧中是“循”世避祸,但实际上这是道明哥口误,只有“遁”世避祸这个词)
“万花筒”明相也是个聪明人,生怕此等不敬上之人惹怒皇上, 急忙给康熙打预防针:“臣也有些预感,这种人其言往往刁毒,其心往往不忠。”
康熙早有心理准备:“那就要看朕的本事了,人才藏在人海里,就像锥子搁在裤兜里,这锥子嘛,一个是要出头,二是要扎人,朕想碰碰这个锥子!”
姚启圣这座大冰山已经露出一个角了,行事古怪,不遵官场法则,行众人所想行,为众人不敢为。但凡奇才,必有不同于常人之处,姚启圣的出场经层层渲染,更添神秘,令看官被吊足了胃口,迫不及待地想见见这位逆流而上的神人!
李德全奉皇命隐瞒身份宣见姚启圣。一出宫门,奴才也变成了主子,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平日多少王公大臣上赶着巴结,免不了心高气傲。李德全一路上张扬跋扈,横行霸道,先是马踢伤了人,又把路见不平,仗义执言的老叫花子抽了一顿,后来还是这老叫花子带着李德全到达了姚启圣任职的三里河马场。老叫花子请李德全等在外稍后,自己进去禀报,李德全讥讽:“爷的马都比他的官儿大,九品司厩摆个屁谱,快叫他出来磕头!”老叫花子诺罢离去。
李德全领人等候多时,没等到姚启圣出来迎接,却等来一小厮传话要李德全入内叩见。李德全一听,怒发冲冠,气冲冲的奔着小马场就进来了!忽见堂上有一人身着官服,定睛一看,就是刚才的老叫花子!
至此,姚启圣总算是真人露了相了。李德全牛哄哄地对着姚启圣颐指气使,还想着老叫花子能乖乖地跟着自己回去,不曾想姚启圣以仗势欺民,鞭笞朝廷命官的罪名赏了他一顿鞭子加板子。不得不说,这顿打大快人心,而且平民百姓就喜欢这种敢铡陈世美的包公,老百姓才不管你有理没理,只要是能让他们看到一丝希望去对抗压在他们身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他们就亢奋,更何况是姚启圣这样行为处事处处占理的主儿。
李德全回去复命,少不了跟皇上抱怨一番。康熙针对这件事有三个回应:
第一,赏罚分明,让李德全自己领了三十大板;
第二,在有人建议严办姚启圣的时候发泄自己的不满:“严办?怎么严办?这个姚启圣是按照大清的戒律惩治恶奴呢,你的话还没出口,他早就引经据典把你驳倒了!”
第三,晾着他。康熙思忖姚启圣早就猜出李德全是宫奴,他敢制裁李德全全凭自己占着理。但是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这是在间接向皇帝示威,意思是就算你是皇上也得讲理。所以康熙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对姚启圣很是没有好感:“朕就不信,少了姚屠夫,就得吃连毛猪。”下令让索额图把姚启圣关进大牢,但是这罪名可是好一番纠结,贪赃?光听“老叫花子”这诨号就差着贪赃十万八千里呢;渎职?索相讲话上个月兵部刚嘉奖过他,这不是打脸么! 康熙也犯难了,最后急了:“那你就随便给他捏个罪名,朕要的是把他关进大牢三个月,缺一天也不行!好吃好喝伺候着,不审,不问,不理,不睬,朕要把这个能言鸟憋个半死!”
以前看过一个挺有意思的小文,大概意思是有时候清官比贪官祸害更大,因为贪官自知有罪,好歹还要想办法掩盖自己的罪行,但是清官不怕,所以行事肆无忌惮,某些时候,反而于百姓为祸。
姚启圣就是这种心态,只不过没有为祸而已。他把自己的事做到了尽善尽美,不落人以把柄,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过则无愧,无愧则无惧,无惧则无求,无求则无欲。姚启圣就像一只蹲在法理上的癞蛤蟆,所行之事虽有悖常理,却从不越轨,所以跟谁讲理他都不怕。可是康熙想的是:你要讲理?朕就是理!你有罪没罪关朕屁事,朕要你知道,只要朕想,你就得坐牢,这就是理!君臣之理!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哟~
|
|
来自: 恶猪王5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