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是历代文人喜爱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日前,我省四位中青年艺术家举办了一场“四面荷风”精品展,他们通过绘画、书法和摄影,从不同视角,诠释了对“荷”的不同理解以及对生命的体悟
情归故里,荷风问道
-
吴广作品
-
陈宇作品
-
汪鹏作品
-
吴志立作品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长沙晚报记者 夏瑞虹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品格,历来成为文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以荷入诗、入画者不计其数。艺术家们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融入对荷的创作中,赋予了它各类解读,汇聚成了异彩纷呈的荷的艺术世界。
日前,一场以“荷”为题的《四面荷风》精品艺术展在湘阴开幕。四位湘阴籍艺术家吴广、吴志立、陈宇、汪鹏分别通过美术、书法和摄影等艺术形式,从不同视角,诠释了对“荷”的不同理解,并由此生发出关于生命的体悟。据悉,展览将持续到今年10月底,市民朋友可前往免费观展。
故乡,永远的创作加油站
湘阴是湖区、水乡,到处都有荷叶荷花,四位参展艺术家的青少年时代都在这里度过。他们从小就吃莲蓬、赏荷花,诵读《爱莲说》,荷花的高洁美丽、莲子的清香味道,早已浸入他们的灵魂。
“前面是繁星点亮的/远的余晖/后面是老够的荷杆荷叶/变成的土的堆垒/分明还有鱼在旁边迂回/搅动这一湖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我省知名中青年画家吴志立在《夏夜故乡吟》一诗中这样描写他心中的故乡。“小时候出门就是湖,湖里就是荷,故土就是由荷叶荷花荷杆无数次堆积沉淀而成的。故乡是我永远的创作加油站。”吴志立充满诗意地说。
青年学者、书画家吴广,从湖南到深圳,如今,他诗书画印全面开花,前不久刚在省文化馆展厅举办了返湘书画汇报展。他说,故乡赋予了他籍贯、秉性和行为方式。荷花高洁、清丽的品格能让他在复杂的人生经历中坚守做人的本分。
语文高级教师、青年书法家陈宇也表示,是家乡热土的滋养,是江南这片水乡的博大,构成了他绵延不绝的创作动力。
当记者的汪鹏还是一代拳师,他幽默风趣,一直在家乡工作的他成为了本土的文史专家,他镜头下的荷既是故乡写实的荷,更是他的精神之荷。
荷,一个历久弥新的题材
荷是一个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的题材。本次展览的所有作品都围绕“荷”展开,四位艺术家各显神通,发挥各自特长,成就了一个风格迥异又相互映衬的展览,为这个芙蓉路最北端的湘阴县城刮去了一袭荷风。
吴广展出的作品是泼彩写意小品,“泼彩处酣畅淋漓,画眼处精巧传神”,专家这样评价,他的画“泼墨如雨、恣意放荡,或大红、或大绿、或明黄,色墨缠绵,从无顾忌。”《红色潇湘》《绿意潇湘》《水月洞庭》《穿越丛林》《秋水文章》等作品,荷叶荷花为大写意,有鱼儿或鸟儿游戏其间,呈现出文人小品画的情趣。
吴志立一直从事大型历史题材工笔画创作,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有作品被湖南省美术馆收藏。近些年又探索荷的新画法,擅画残荷并形成了独特风格,受到业界好评。他以荷为题的《荷塘月色》《莲阵·古韵》《爱莲说》《莲阵·月色》等作品都在省内获了大奖。他说,画荷的人很多,但要画出风格实属不易。他选画残荷,是想“表达生死之间的交接,是对生命的最隐秘最深刻的体验。”然而,看他的残荷,没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残败、无奈与哀愁,却是历经沧桑后的涅槃与重生。《故园童谣》《金色故园》《童年秋梦》《三生万物》《莲孕霞光图》等作品,在衰败的残荷间,氤氲着温暖的橙黄色,三五颗鸟蛋藏在其中,八九条金鱼嬉戏其间,“今日是草窝的依偎/他日化着/振翅的飞”,新的生命在湖水残叶中蓄势孕育。作品充满了再生的力量,有着厚重的美感。本次展出的15幅新作,是画家专为本次展览创作的。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这是欧阳修的《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中的诗句,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周彦邦的《苏幕遮·燎沉香》、苏轼的《阮郎归·初夏》等,陈宇将类似这些描写荷花的古诗文用书法艺术呈现了出来,别具一格。陈宇潜心研习书法20多年,博采众长,主习“二王”书风。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书卷气浓厚,曾多次参选全国书法大展并获奖。
汪鹏的作品注重色彩、构图,重视内涵与创意。在他眼中,一花一叶一世界,那亭亭荷花、片片荷叶都是一个个自在的存在。如《风拂红莲落故衣》化用唐代王维诗《山居即事》中的“红莲落故衣”句,画面中红莲花瓣自然落下,嫩黄的莲蓬顺势初生,色彩丰富夺目,充满了哲理意味。《入暮芙蓉娇欲语》《众人皆醉我独醒》《安禅未必需山水》《无尽红尘至此收》等作品,均表达了摄影家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汪鹏学习摄影30多年,拍摄照片近万张,所拍摄作品多次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