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个周末闲暇时光,我与一位老毕节人结伴同行,进行了一次古城文化的寻踪之旅。 我们顶着艳阳,寻着毕节古城残存的痕迹,走进许多古街老巷,抚摸着秦砖汉瓦的体温,追忆踏访了那些有温度有故事的历史遗迹。 爬上南关桥一侧的人行天桥,眺望倒天河,视线穿过桥头茂盛的梧桐老树,蜿蜒的河水如银链横贯在城市的心脏,拔地而起的一栋栋大厦让老城的残墙及留痕显得有些陈旧与沧桑。在昔日铁匠街的残城墙下,休闲的人们在打牌、下棋、唱着老歌,一座亭台立于河畔,行人穿梭其间,我只能用遐想和追思,勾勒着毕节老城的轮廓与模样。 借着岁月留下的那些残迹,我们走访了古道路的喻家龙门和瓦家龙门。只有一个天井的喻家龙门紧靠着新修建的“林青纪念馆”,由于该龙门还有喻家后人居住,独特的龙门文化仍保护得较为完好,砖瓦及木质结构的老房依然还能品读出宅院文化的余韵。四扇雕花长门掩映中的堂屋内依然供奉有“天地君亲师”,矮过四周老屋的青石板敞坝依然还能排泄瓦檐滴落下来的雨水,只有一间搭建的伙房不属于原龙门的建筑,其他结构均保持着历史原貌。 来到有三个天井的瓦家龙门,因为20世纪70年代遭受火灾,房屋已部分翻修成砖瓦结构,不过仍然可以瞧见老式木瓦房的布局与结构。瓦氏后人已搬迁而去,如今只剩下一位几十年前买下瓦家一间侧房用于居住的妇人,她热情地向我们叙说了瓦家龙门的来龙去脉。她家门前的一块门槛石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们清晰地辨认出这块青石上的图案,中间是一枚锈色斑驳的铜钱,两侧各是一个精致的花瓶。进门前踩一脚有铜钱图案的门槛石,让我瞬间想起“空手出门,抱财归家”这句古语。 进门抖去一路风尘,仰头看一眼汉砖和瓦檐,油浸泛黑的木板墙上,还依稀可见花鸟状的纹饰雕刻,于是一种归家的安适感便油然而生。 顺着古道路有些弯曲的老路,我们来到临街左侧一扇圆形老石门,这里就是原三街民小的入口。半条残存的小巷,有些狭窄,右侧一辆人力垃圾车几乎把汉砖墙壁上刻有“周素园故居”字样和介绍周素园生平的两块大理石给遮挡住。随后,我们围着周素园先生故居察看了一番,不觉缅怀起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仿佛触摸到先生曾经的气度与风骨。 由天河路拐弯步入箱子街,来到新街仅存的圆弧形滑石板处,极目向现代重修的拱形东关桥方向望去,我只能凭想象追忆古老东关桥的模样:城墙上有塔式建筑,下面是城门洞口,穿着长袍的男人和穿着对襟衣服的妇人鱼贯穿梭于城里城外…… 这处被老毕节人称为水东门的地方,应该是毕节唯一横跨在倒天河上的一座城楼与城门,它把商贾繁盛的大小横街给连接起来,因为在大小横街上,曾经有陕西会馆、四川会馆等许多商旅驿站,供奉的诸神透出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其在毕节交汇、共融和繁盛。 望着人民剧场拆除后露出来的“龙蟠山”,我不觉想起这里曾经存在过的寺庙、砂石牌坊、少白楼,以及辉煌时期的人民剧场录像放映室、大排档餐饮店等。我小心地登上去,在玉米、树木和杂草丛中,露出一座古墓,旁边的一块石铭志,清楚讲述着这是一座毕节吴氏始祖的安葬之地。这座“龙蟠山墓”八卦坟,系毕节吴氏宗亲祖坟,入黔始祖良弼公、孙玉蓉夫妇之墓,属不可移动之文物,碑上刻有“地结盘龙常育秀,向依碧水永流芳”的字样和一些鸟兽花纹图案,古墓的四周则镌刻有24孝青石图案,每一幅图案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则关于孝道的历史故事。 暮色西沉,我们又踏访了毕节的小校场和大校场两个地方,是毕节古城的练兵场和刑场,时光早已抺去其昔日的痕迹。虽然毕节人还在沿用这些古地名,但这些地方早已蜕变成今日毕节城的闹市区,昼夜车水马龙,透出的已是现代都市的韵味了。 这次踏访古城毕节,虽然让我再一次触摸到古老毕节城的体温,也勾起了许多远去的记忆,但毕竟年代久远,若用四方城门的格局勾勒老毕节城,它的确太小,它仅有今日毕节城的几十分之一大,但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依然辉映着毕节人不老的记忆,许多毕节人仍然孜孜不倦地翻耕老城留下的年代记忆,期盼把毕节浓郁的人文精神传承和沿袭下去。 这篇文稿写完,我总似乎还有一些言犹未尽的感觉,故将文稿紧锁抽屉。近日,收到这样一则信息:“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意省文化厅提出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20处。”看了这则信息,我既兴奋又高兴,因为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27处涉及毕节城及各县(区)古迹,其中七星关区入选5处。 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既要注重有效保护、夯实基础,又要注意合理利用、发挥效益,在保护利用中实现传承发展,认真做好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努力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 获知这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发布的消息后,我倍感欣慰,怀想自己这些年整理、收集和撰写老毕节故事,应该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更坚定了自己的初衷和想法,愿继续执着地挖掘毕节人共同的年代记忆,做一个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人,让蓬勃发展的毕节承载更多文化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不忘历史,更加坚实地奔向美好的未来。
http://www.bjwb./html/2018-08/18/content_59759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