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6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3-280条

 鉴益堂 2018-08-25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读经笔记之一:这是太阴病的提纲,把它列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的首条,可见其重要性。这就象少阳病一样,如见到口苦、咽干、目眩现象,则判断为少阳病。同理,如见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则可判断为太阴病。


    读经笔记之二:腹满,是因为脾胃虚寒,内有水饮。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有一些人,没有什么病,但就是常感到腹胀,但别是吃东西,没吃多少就觉得肚胀得要命,这就是所说的“食不下”。


    读经笔记之三:腹满而吐。不要一见到吐,就认为是少阳病。少阳病的脉象是阳脉,太过脉,虽玄,但有力,不浮也不沉。太阴病的脉象是阴脉,不及脉动,虚弱脉,沉脉。少阳病的吐没有腹满的现象,但有口苦、咽干、目眩现象;太阴病的吐,是因腹满而吐,是因为内有水饮,水饮上逆而此起的吐。


    读经笔记之四:自利,腹痛,这都是脾胃虚寒的的原因,即由脾胃虚寒而引起的下利、腹痛。


    读经笔记之五: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由于误用了泻药,使原本已经虚寒的脾胃更加虚寒,寒气上逆,结于心下,不能化去。这当于大陷胸汤证相区别。大陷胸汤多攻下药,当用于热性病;亦当与栝蒌薤白白酒汤证相区别。


    读经笔记之六:本条的胸下结硬,是由于寒气上逆,结于胸下,是寒性病,所以要用温性的方药,如栝蒌薤白白酒汤,它是由栝蒌、薤白、白酒组成的。栝蒌虽是寒性药,但它润肺止咳、清热化痰之功效,主治咳嗽痰多,胸痹肋痛。薤白则属辛温药,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胸痹心痛。白酒也属温药。所以这个方,是治寒结的。大陷胸汤证则是由于邪热内陷,在心下结聚,是热性病,所以多攻药,它是由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组成的,当用于热性病


    读经笔记之七:总结,同时在胸部的病,也要辨证论治,特别要分清寒热。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读经笔记之一:太阴中风。这个“太阴”,是指太阴病;这个“中风”,则是指太阳中风病。也就是说,这个病啊,它是由太阳中风转化成太阴病的,它已经是太阴病了,但太阳中风的特点还没有消失,还有太阳中风病的存在。已经转化为太阴病了,但太阳中风的证据还没有完全消除,所以叫做太阴中风。


读经笔记之二:四肢烦痛。这是表病。要紧紧诀胡老所说的话:皮肤、肌肉、骨骼均属表。所以四肢烦痛,肯定就是表病。这也和上面所说的太阳病的证据还没有完全消除的说法吻合。


读经笔记之三:阳微阴涩而长者。阳微,“阳”是指在外部的脉,即寸脉,寸脉还有点浮。这个寸脉啊,虽然还有点浮,但已经很微弱了,这是太阳中风病已经基本消除的表现。阴涩而长者,阴涩,是指尺脉,也就是说尺脉沉并且涩。这是太阴病的脉象。但接着又说,这个太阴病的脉象啊,虽然涩,但却长。长就是长脉,是胃气很好的现象,是胃气渐渐恢复的现象。


读经笔记之四:当然,这个“阳微”指的是寸脉还有点浮。但这个“阴涩而长者”所说的阴脉,决不单纯是指尺脉,它应该是指整个脉象,包括寸关尺,合起来是长脉。但这个脉的特点,一是长脉,二是寸脉还有点浮,三是关尺,至少是尺脉是沉脉,不然也就不会是太阴病了。


读经笔记之五:为欲愈。这个太阴中风,浮脉已经很微弱了,太阳中风的证据就要消失了,沉脉又是长脉,胃气得到了慢慢的恢复,太阴病也经消除了,所以说“为欲愈”。


读经笔记之六:这个病,如果要治,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以解太阳中风,附子以治太阴病。这个桂枝加附子汤,实际上就是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汤以解表,四逆汤以温里。这个病啊,已经和少阴中风很接近了。


读经笔记之七:太阳病也好,少阴病也好,无论中风或伤寒,往往会有四肢烦痛的现象产生。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少阴中风则用桂枝加附子汤,少阴伤寒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这是常识。我有一个女性的朋友陆某,某日,忽然感到全身烦痛难受,出汗,怕冷。去找了当地比较有名气的一个老中医看,也看不出个什么所以然,并说一剂药可能要150元。陆某看到这个老中医并没能说出个所以然,决定不在他这里拿药,转而求助于她的另一个研究中医多年的朋友。她的朋友一看,怕冷,汗出,身烦痛,脉也不弱,这不是桂枝汤证吗?给她开了桂枝汤加玉屏风散,一剂而愈。可笑现在很多所谓的老中医,竟然没看过《伤寒论》,居然能行医多年。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读经笔记之一:这也是五行六气的说法,不是《伤寒论》的辨证法,可不去理会。


    读经笔记之二:亥至丑上,这是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三点的时间,这个时间是阴气最盛而即将结束,阳气最弱而已经开始的时段,也就是阴转阳的时段,所以说是“太阴病,欲解时。”真正治病时,还是得遵从《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读经笔记之一:太阴病,就是说,病症已经很象太阴了,如下利等,是指症状是太阴病的症状,否则就无解释这个时候的“脉浮”的现象了,因为太阴病的脉象是沉脉。


    读经笔记之二:脉浮,是太阳病的脉象,是太阳病还没有消除。


读经笔记之三:既然是太阴病,什么可以发汗呢?这里所说的太阴病,是说很象太阴病的症状,如下利等,有可能是热利,但真正的太阴病必然是沉脉。这里说浮脉,则必定还是太阳病,汗出的,则是桂枝汤证。


读经笔记之四:所以说这个病啊,脉是浮脉,而且是阳性脉,不是弱脉,是胃气较强的脉,虽然他有下利的现象,但不是真正的太阴病,所以可以用解表法。如果这个浮脉很弱,而且有下利现象,则是太阴少阴合现了,要以温里为要,决不能发汗解表了。


读经笔记之五:这个条文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胃气”是我们遣药用方的依据。而这个“胃气”的强弱,往往是通过脉象表现出来的。“胃气”强时,才可用汗法、下法,以及寒药为主的和法。“胃气”弱时,则要用温里法为主。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读经笔记之一: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自利是太阴病的证据。但还要看他口渴与否。太阴病是体内虚寒、有水饮,所以它不会有口渴的现象。


读经笔记之二:如果自利而渴的,则要认真分析。口渴而饮水多,脉洪滑的,则是体内有热之下利,是阳明病之下利,要用清热止利法,如葛根黄芩黄连汤。饮水多,是体内真正有执,人体机能需要水。脉洪滑,说明人体内邪盛,但胃气也强,可以用下法。


读经笔记之三:如果是口渴而饮水不多,或喜饮热水、温水,则这种热不是真正的热,是下寒上热的热,是厥阴病。这种病是阴性病,因此脉是弱脉,是不及的脉,使用的药方是以热为主、寒热结合的药,如理中汤加黄连、附子汤心汤等。。


    读经笔记之四: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治寒病要用热药,所以要用四逆辈。四逆辈是指有附子一类热药的药方。


    读经笔记之五:这个条文很重要。当下很火的火神派,其祖师郑钦安提出治病先分阴阳,以阴阳立极。其中渴与不渴,喜热饮还是喜冷饮,是作为区分阴阳病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读经笔记之一:这个条文,胡老、张长恩、刘志杰等大师说得都不是很清楚,让人难以读懂。


读经笔记之二:这个条文的难读之处在于“太阴”两字。这里所说的“太阴”并不是《伤寒论》里所说的太阴病,是指“人体内部”。所以条文所说的“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应该是说“手足自温者,是人体内部有热,人体内部有热又有湿,就容易发生黄疸病”。


读经笔记之三: 这个条文应改为:“伤寒(经过一段时间后,或经过用药后),脉浮而缓者,(是属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手足自温(是人体内部有热),小便不利者(是内有水饮),系在脾胃有温热,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读经笔记之四:伤寒脉浮而缓。伤寒应是脉紧,为什么说是脉缓呢?应这样理解,原本是太阳伤寒,经发汗后,表病还没有治好,但却转化成了太阳中风,此时的脉象是缓脉,要用桂枝汤证。


    读经笔记之五:如果真的是桂枝汤证,必然会恶寒。这里说“手足自温者”,则是体内有热,故手足自温。但既然是体内有热,理应是阳明病,为什么却说“系在太阴”?其实,这个太阴,并不是指太阴病,而是指人体内部有湿又有热。


     读经笔记之六:太阴当发身黄。这个“身黄”就是黄疸病,是湿和热交结而产生的疾病。太阴当发身黄,就是说人体内部有热又有湿,湿热交结,容易得黄疸病。


    读经笔记之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如果小便利,水湿能排出,不能形成黄疸


    读经笔记之八:暴烦。烦,是体内有热,所以烦。暴烦,则说明体内热得厉害。小便不利,体内有水饮,又与热结合在一起,所以爆烦。


    读经笔记之九: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这句话应这样来改“虽下利,日十余行,但暴烦,必自止”。就是说,虽然他下利得很厉害,日十余行,但这个人“暴烦”,体内有热,有胃气,“脾家实,所以下利的现象会随着胃气的增强而自止。“腐秽当去故也”,这里的“腐秽”当指体内的水湿。


    读经笔记之十:读这条经文,关键要弄清一个问题,本条文所指的太阴,不是太阴病,而是内有湿热,病位在里。


读经笔记之十一:治这个病,既要除湿利小便,又要除热去黄,用茵陈五苓汤。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大黄二两。


    读经笔记之一:这是太阳病误治的病变,有可能变成太阴病,亦有可能变成阳明病。


    读经笔记之二:这个腹满而痛,很象是太阴病,所以说“属太阴也”。实际上,这个讲法误导了许多人。“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这是治疗原则。如果真的是太阴病,决无加入寒性的芍药之理。加入芍药,则说明这个“腹满时痛”是阳明病而非太阴病。因此,这个“属太阴也”应改为“属病位在里也”。


    读经笔记之三:桂枝加芍药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倍用芍药。芍药既有止痛的功效,亦有泻下的功效。按药方的组成来说,这个病表证还没有解除,所以要有桂枝汤,加上腹满时痛,所以用止腹痛去腹满的芍药。


    读经笔记之四:大实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这是太阳阳明合病,所以用桂枝汤加大黄。这个方里的芍药的量,仍然要用到六两,可知其腹痛还存在。


    读经笔记之五:如果按火神派的说法,桂枝汤是热药,大黄是寒药,那么这个“大实”就是寒实。但到底是寒实还是热实,用腹诊的方法就可知,拒按的是热实,喜按的是寒实。实际上,如果是热实,当然用三承气汤,不必用桂枝加芍药汤,用之,则说明是太阳阳明合病,但还没有形成大实;如果是寒实,则可用四逆汤合承气汤,而不必用桂枝加大黄汤,用之,则是太阳阳明合病,已经形成大实。

 280.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读经笔记之一:太阴病,脉弱。很明确地指出太阴的脉是弱脉。


读经笔记之二:大便自利,时腹自痛,这是太阴病的证据,出现这些现象,脉象又是弱脉的,必定是太阴病无疑。


读经笔记之三: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假设药方中有大黄、芍药等寒药的,要去掉,或减少用量。


读经笔记之四: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因为太阴病的人,胃气弱,容易引起自利的现象。或者是说,容易损伤其本来就微弱的胃气。


读经笔记之五:本条难点在“设当行”,很多人理解为“假设应当使用”,这样就错了。既然是太阴病,又怎能说“应当用大黄芍药”呢?因此,“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应当理解为“大黄、芍药等寒性药,在太阴病中不要使用,或谨慎使用”。


读经笔记之六:这也说明第279条中所说的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所治的不是太阴病。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qzs3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