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厂的“热”“风”“硫”(二)
鹤壁 袁东海
有人说烧窑是“玩火”,不如说是“用风”。窑炉操作调控的是火情,但调节的手段却是风。砖是火的产物,风是火的基础。砖瓦人常常提到的窑内火情——上火、下火、蹲火、清火、浑火等等,都是用风的结果。 有风就有火,有火就有硫,硫掺杂在风中,拧在一起很难分离,所以,谈到“硫”就离不开“风”。 谈隧道窑用风和硫的关系。 隧道干燥干燥砖坯的媒介是热风,热风的来源由于窑炉的工艺不同,可以从焙烧窑以下工序获得: 1、烟气:烟气是预热升温带和高温烧结带产生的混合烟气,热量高,含有一部水汽(砖坯残余水分和化学结构水)。由于包含了高温焙烧以前的所有硫的释放,烟气中含硫很高,是砖厂脱硫的主控点,同时也是热流失的主要因素。 2、余热烟气:余热烟气为保温冷却带烟气,被大家认为是不含硫的洁净热源,是砖厂利用率最高的干燥窑取风(热)点,可以放心使用。在新标准之前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现在我们应该这样认识他:隧道窑余热相比烟气的含硫量很低(具体含硫量和燃料性质、码坯方式、窑内通风情况等有很大关系)。所以,现在应该称他为:余热烟气。 3、窑车底部热风:含硫量低,由于受窑内压力限制,风量小,风温低(一般控制在80度以下)。 4、高温带窑顶空间热气:含硫量低,温度低。 5、配风:无硫,风温为常温。 从以上5个点可以看到,新标准下,干燥窑的取风(热)会受到很大制约,最大的难点就是热和硫的关系:热量高硫含量高,热量低虽然硫含量低,但热量满足不了干燥需求。 目前隧道窑干燥热风来源设计有两大类:一是烟气和其他热气全部进人干燥窑;二是烟气直接排空,利用余热烟气和其他热气干燥,当余热不足时用部分高温烟气弥补。为方便叙述我简单的将两种方式称为:烟气干燥和余热干燥。 烟气干燥:这种方式干燥烟气温度较高,干燥效果比较好,但由于干燥时采用大风方式,排出的烟气(潮气)温度低、风量大、含水率高、硫含量高,脱硫塔脱硫效率很低,或者由于空气(氧)系数过大,检测数据无法换算,一般直接判定严重超标。高温烟气中的硫在干燥窑中与砖坯的湿气化合为亚硫酸,造成脱硫困难;氮氧化物与砖坯的湿气形成硝酸烟雾(淡蓝色的烟雾),这种烟雾消除更加困难。硝酸烟雾是化学烟雾,呈蓝色,给人的视觉冲击很大,即使烟气中各项指标达标,但滚滚浓烟的感觉还是会招来很大非议。 所以,利用烟气直接干燥的方式必须进行风道改造或者选用硫含量很低的燃料,这就要考虑哪种方案可行的问题了,砖厂根据当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余热干燥:余热干燥工艺一般设排烟和排潮两个烟气排放点,烟气经过脱硫排空,潮气不设脱硫设备。这里要注意的是潮气中的硫含量也是很高的,但一条生产线不可能安装两台脱硫塔,这就要求我们从原料、成型水分、码坯、干燥、烧结等工艺进行调整,在满足烧结、干燥的同时对烟气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脱硫、生产两不误的局面。余热干燥的难点是热量不足或不稳定(当焙烧窑进车慢或操作不当导致高温带前移),出现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砖坯干燥质量,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解决的方法有的企业采用提高原料热值、窑顶投煤方式解决,但最好的方法应该对烟气热进行利用改造,例如用换热的方式将烟气的热量交换成洁净热源供给干燥窑。对窑炉设计或者改造时还要考虑窑炉、管道保温、密封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