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赫连镜繇 | 世界各国人民怎样欢庆“鬼节”

 alayavijnana 2018-08-25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min


世界各国人民怎样欢庆“鬼节” 来自搜历史 14:30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在我国民间,阴历七月十五是大日子。传说这一天是“鬼节”,阴曹地府要歇班放假的,而亡灵也得以重返人间,和亲人团聚。于是,人很多地方的老例儿里,人们都要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好生准备一番。从提前的设坛备祭,到当天的做法事,烧纸钱,放水灯,好不热闹。在国内,各地的鬼节仪式不尽相同。而放眼世界,许多国家亦有类似的节日。有道是生死之外无大事,而这鬼节既“伺候”了死人,又安抚了活人,也难怪会在许多地方都备受重视了。


东方 “鬼节”,兼包并蓄


中元节,是我国时下对七月十五鬼节的一种常见叫法。这个称呼来源于道教。正所谓,“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按照他们的说法,道教中有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大神,合称三官大帝。其中这位地官清虚大帝,就有考察善恶赦免罪恶则的本事。而到了七月十五,地官老爷把手里的活计干完一波,许多“囚徒恶鬼,当时解脱”,“免于终苦,得还人间”。

道教的中元节是在唐代才出现的,而早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就已经开始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佛教的盂兰盆会了。“盂兰盆”是梵语中“解倒悬”的意思,源于佛经中目犍连救母的传说。在《盂兰盆经》中写道,佛祖有一名弟子叫目犍连,其母因罪孽深重堕入饿鬼道,不得吃喝。由于目犍连自己无法洗清母亲的罪孽,于是他在佛祖的建议下,于七月十五供奉十方得道高僧,方才让母亲脱离苦海。这才有了七月十五,供奉僧佛,来替七世父母赎罪的做法。而梁武帝的灵感也正是由此而来。

有人认为《盂兰盆经》是西晋时期译入中国的,但也有人认为这部经书是在中国本土创作出来的。

佛道两家的鬼节双双落在七月,并非巧合。早在先秦时期的楚地,人们就已有了秋七月大祭鬼神的习俗。而在后来许多地方风俗中,亦将整个七月视为鬼门大开的鬼月。《淮南子》记录了古代阴阳五行的说法,“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即是说阴气生于七月,盛于十一月,消亡于三月。于是中元节和盂兰盆节在七月扎了堆,也算顺应了传统,不足为怪。

七月十五的过法,无论是道家中元节的斋醮,还是佛家盂兰盆节的盂兰盆会,都有祈福消灾,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等效果。于是在民间许多地方,它们就和当地的传统鬼月习俗,自然地混在一起了。北宋时期,孟元老就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在鬼节前几天,街上就开始卖冥器、纸币以及各种祭祀用的东西,勾栏瓦舍开始应景地连日演出《目连救母》的杂剧。等到了过节那一天,有的人在家供奉祖先,有的人去祭拜扫墓。此外,焚烧大堆冥币的集会,以及在道场超度战士亡魂的活动,也会在届时举行。同时,由于节庆融合的地方元素不同,除了祭亡魂,放河灯之类的共通之处,各地的实际习俗又有所区别。比如杭州旧俗要在七月十二晚上接祖先,是为“七月中元接祖宗,西瓜老藕瞎莲蓬”,而巢湖人过去则要在街边路口给孤魂野鬼烧钱,“斋孤邻”,“结鬼缘”,等等。

连环画《目连救母》的情节,杂糅了佛道双方的元素

狭义上的鬼节,在七月就算过完了。但阴气由生到死待了大半年,不可能只有这么一次鬼节。于是就有了十月混在一起的寒衣节、下元节,以及三月前后相继的寒食节、清明节——在有的地方,它们与七月的鬼节并称为“三冥节”,形成了一个广义上的“鬼节”系列。寒衣节在十月初一,是该给先人们烧几件换季的衣服了;而下元节则与中元节相近,换了水官来考察功过,需要对亡魂超度一番。这二者之间本无关联,但时间接近,作用差不多,也就难免被人混为一谈。而清明节和寒食节本来则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在古代,人们会在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木头生火,所以《周礼》中就说,每年中春要禁火换火。在这段日子里人们只能吃寒食,是为寒食节,而节后重新点火的日子,即为清明。隋代的时候朝廷复兴了寒食节,在寒食节上坟祭祖的传统也一道走上了复兴之路。到了唐代中期,朝廷更是给寒食节和清明节连在一起放了长假,而这个传统也在宋朝延续了下去。只不过,由于给亡者烧纸的习俗在唐代慢慢流行起来,这在寒食节操作起来就不大方便了,于是可以生火的清明节就很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了。

在我国和越南的民间传说中,都有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所设之说。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继位之前曾长期流亡在外。当时介子推忠心耿耿地跟在他身边,危难关头甚至从自己的大腿上割肉熬汤,来救主公活命。等到晋文公上台执政,介子推归隐山林。而晋文公竟放火烧山,想把他逼出来,结果竟然把介子推和他母亲双双烧死山中。传说中晋文公悔恨万分,遂有禁火的寒食节以示悼念。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鬼节文化多少对周边国家造成了影响,但在传播过程中,也免不了入乡随俗。比如盂兰盆节在7世纪传入日本,后来发展成了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但当地的节庆的日期在阳历的7、8月间挪了好几次,而扫墓、迎送亡魂的仪式也本土化了。各地不同风格的盂兰盆舞更是日本鬼节的独有特色。柬埔寨的亡人节亦与盂兰盆节相似,也是阴间放假,鬼门大开,祭祀七世祖先的日子。只不过当地的亡人节是在佛历的10月中旬,亦即阳历的9、10月间。布施寺院,准备祭品的准备工作提前半个月就会展开,而在过节的时候僧人们亦会整日诵经,不休不眠。越南人主要过的鬼节,则是三月三的清明节。人们在清明节前后扫墓、踏青,更是通过用冰糖馅或绿豆馅的汤圆来祭祖先。而从新年前后到清明之间的整个农闲时节,都是祭祖的合适时机。

2004年,在大阪的一所学校,人们跳着盂兰盆舞庆祝盂兰盆节。


西方“万圣”,辐射四方


对应于东方的鬼节,万圣夜则是西方影响最为广泛的鬼节。每年的10月31日,人们会点燃篝火,提着南瓜灯,打扮成各色妖魔鬼怪,玩着“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而到了今天,闯鬼屋,看鬼片,讲鬼故事,等一系列和“鬼”挂钩的活动,似乎被统统打包到万圣夜也不为过。东西方的鬼节之间,似乎氛围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两类节庆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万圣夜(Halloween)这个专有名词,其实是在18世纪中叶才从苏格兰流行开来。而在那之前,凯尔特人以及其他一些周边地区的人们,一直管这一天叫“夏末节”。夏末节是古代凯尔特人的新年,从10月31日晚上一直延续到11月1日。因为根据凯尔特人当时的历法,新的一天是从太阳落山时算起的,这才使得节日实际上横跨了两天。

在爱尔兰传说中,曾有一名酒鬼杰克,因生前戏弄魔鬼,死后遭地狱拒收。而由于他的品行也不足以上天堂,于是只能提着萝卜灯在人间游荡。等到这个传说传到美国,当地的南瓜比萝卜更适合用作雕刻材料,于是南瓜灯逐渐取代了萝卜灯,名声大噪。

古时候的凯尔特人相信,夏末节的时候阴阳两界离得最近,边界最为模糊。在这一天,死者的亡魂会重返人间,而各种精灵鬼怪也会活跃起来,因此必须在门口备好吃喝,好好安抚它们,才能保得冬季平安。此外,人们还会通过点燃篝火来驱鬼避邪,并且采用多种多样的占卜手段来预测自己的运势。“不给糖就捣蛋”的习俗就是从这种古老的迷信中发展出来。最初是有人装扮成妖魔鬼怪的模样,到各户人家去吟诗或歌唱,以讨要食物。人们相信,把自己伪装成传说中会在此时出没人间的鬼怪,可以避开他们的袭击,而满足这些鬼怪的“勒索”,则会交上好运。直到18世纪,这套习俗才逐渐有了今天喜闻乐见的恶作剧形态,并最终广泛地传播开来。

不给糖就捣蛋!

不过,不管节日的形式怎么变化,终究都是在折腾鬼怪的事情,又与“万圣”何干呢?原来,是基督教的介入,给鬼节罩上不一样的光环。在基督教当中,“万圣”一词指的是教中圣徒,殉道者,以及其他一些前程的信徒。早期这些人的纪念日五花八门,非常混乱。于是到了7世纪的初,教会发明了一个“万圣节”放在5月,把所有这些人放在一块纪念。而可能正是受到了“鬼节”文化的影响下,在9世纪,教会把“万圣节”改到了11月1日。和夏末节一样,追悼圣人的活动从头天晚上就开始,而在“万圣节”之后,则又追加一天“诸灵节”,更广泛地追思亡者。而这个三天的节日套餐从此成为定式,在基督教世界广泛传播开来。

不列颠是万圣夜最早的发祥地,而美国和加拿大直接从英国人那里把节庆的传统继承了下来。而在其他一些地方,万圣节三联悼在早期则影响更大。比如在瑞典,人们会在这三天扫墓,用蜡烛花圈装点先人的墓穴;在法国和西班牙,许多人会在万圣夜开始为死者准备祭品,或去墓地祷告;而在意大利,人们主要是在11月1号进行悼念;在菲律宾,也是将11月1号定位悼念亲人的法定节日。只不过到了20世纪末,随着通讯方式的日新月异,充满娱乐性地万圣夜风俗,再次被从宗教背景中剥离出来,传播到了德国、瑞士、波兰、俄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这才使得“鬼节”的娱乐风头再次压过了追悼亡者的哀思,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墨西哥“亡灵节”,内外结合


与上述两种鬼节相比,墨西哥的亡灵节也算小有名气。它是墨西哥的全国性节假日,并且向四面八方辐射,影响到巴西,危地马拉,厄瓜多尔,秘鲁等拉美国家,美国的许多州,以及澳大利亚,斐济,印尼的一些城市。墨西哥亡灵节的日子是每年的10月31号11月2号期间,显然是受到了基督教万圣节的影响。但这个节日中保留了太多中美洲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又是万圣节所不能抹掉的。

在纪念祖先的祭台上,会放着祖先的照片表明追思的对象,也会摆放丰盛的祭品,其中酒水自是不可或缺的。

亡灵节起源于阿兹特克的传统,本来是向冥界女神米克特兰提卡西瓦献祭的日子。节日本来是在夏天举行,前后延续整整一个月。他们也相信,阴阳两界会在此期间连接起来,亡者可以回到家中与家人团圆。只是当地人并不会感到悲伤,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在这一个月中,人们会举行盛大的仪式,来悼念逝去的祖先。

欧洲人到来之后,亡灵节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日期和持续时间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传统的祭祖习俗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下来。人们会去墓地为祖先扫墓,或者在家里设置祭坛来纪念。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准备美酒佳肴,举行盛大的音乐派对来欢迎祖先的回归。墨西哥粽子和龙舌兰酒自是必不可少,而亡灵面包和骷髅糖也颇受人们的钟爱。

万寿菊是亡灵节当中的重要装饰品,在阿兹特克时期就是有名的“亡者之花”。据说一种混有万寿菊成分的药粉有减压抗焦虑的作用,被阿兹特克人拿来给献祭的活人减压。

当然,除了上述几大区域的鬼节文化,其他一些地方的鬼节风俗,则更有地域特色。比如在尼泊尔,每年九、十月间会举行圣牛节来悼念亡者。如果哪一户人家有亲人去世,那这家人来年就要牵着一头牛到加德满都参与节日游行。据说这是因为受到印度教的影响,人们相信神圣的牛可以帮助死者到达天堂。而如果这户人家没有牛,让小男孩打扮成牛的样子也是可以将就一下的。而在波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等地,许多当地人会按照斯拉夫传统,在大约十月底举行亡人祭。他们通过宴饮来感恩生命,并相信自己的祖先会在入夜之后加入庆典。此外,俄罗斯,印度等许多其他地方,过去也各有各的鬼节习俗。而且一如我国,在所有其他这些国家当中,具体到不同地区的鬼节习俗,又有着种种具体差异。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鬼神,但这事鬼神敬祖先的心情,却超越了种种世间的隔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