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学篇之莲香衡阳

 北胜坛主 2018-08-25
       理学,又称道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学派,也是中国本土唯一一个哲学学派,其能洞察宇宙、乾坤之道,测算自然兴亡之理,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建立不朽功勋。而理学的开山鼻祖,就是北宋五子之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那么,周敦颐的一生都有哪些故事?他所发端的理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又有着什么样的贡献? 
 (二)莲香衡阳
       前面说到,十五岁的周敦颐丧父之后,跟随母亲郑氏前往衡阳投靠郑氏之兄龙图阁学士郑向。而在到达衡阳之后,郑向对于眼前这个聪明的外甥颇为喜爱,亲自对周敦颐授学,尽其所能地为周敦颐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由于周敦颐悟性十分之高,郑向每每教授都能马上领悟,这令到郑向十分欣喜,并预言周敦颐日后在道学上会有大成就;而作为龙图阁学士的郑向,自然也是学识渊博之人,加上他对于周敦颐的亲到教导,也使得周敦颐在学习上突飞猛进,为他日后的开创理学奠定基础。 
       相传周敦颐自幼酷爱白莲,认为洁白的莲花有一种永远纯洁而永不玷污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个人的处世之道。郑向见周敦颐爱莲,便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让其负笈其间参经悟道。周敦颐得遂心愿,整日流连于莲池之间,或昂首参机,或低头悟道,偶有心得,便欣喜不已,乐以忘家。相传,周敦颐的千古绝唱《爱莲说》就是写于这个时期的。在《爱莲说》中,周敦颐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品质表达了他个人坚守洁净、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喻示了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般的品质。可以说,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千古以来文人士大夫们学习修齐治平的准则,其能传诵千古,不但因为文章的意境之美,也和周敦颐本身的纯洁个性分不开。昔日“衡州八景”之一的“西湖夜放白莲花”一景,相传即系周敦颐所作。 
       北宋景祐三年四月,郑向卒于杭州知州任上,在此之前不久,周敦颐的母亲郑氏亦因病去世,当时周敦颐年仅二十一岁。周敦颐按照母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润州,之后,周敦颐便在润州鹤林寺守丧,直到他二十三岁守丧期满,期间他还见过范仲淹。就在景祐三年,郑向依据官衔,按照惯例,可得到朝廷的恩荫,即准许一名子弟出来做一名小官;郑向没有将这个机会交给自己的儿子,而将这个机会给了周敦颐,周敦颐就此当上了朝廷将作监的主簿,只是后来因为母亲的去世,耽搁了一段时间。 
       康定元年,三年守丧期满的周敦颐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这也是他人生仕途的开始。那么,入仕后的周敦颐将会迎来怎样的人生转折?在错综复杂的仕途中他又能否坚守洁净的初心呢? 
作者:周业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