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全性保真 2018-08-25

这是一个反思题,挺好!现代物理学关于——①迈克尔逊莫雷实验②单电子自干涉实验——的多种解释皆不能逻辑自洽,依然是两个物理悬案。

这两问题清楚了,相对论与量子论将大大简化且通俗易懂,若干神逻辑也将不攻自破。

值得欣慰的是,量子场论开始承认“真空场有零点能与虚粒子”,就等于承认麦克斯韦的真空介质或“真空以太”,有点长进了。

下面是我依据——①位移电流效应②康普顿效应③光电效应④卡西米尔效应——对单电子自干涉现象的解释,仅供参考,欢迎补正。

量子场论的虚粒子是真空场的漩涡子

真空不空,真空是一种场物质,真空场的量子或虚粒子(virtual particle),是有质量有能量有半径的漩涡体玻色子,简称“漩涡子”,是传递强力、弱力、电磁力与引力的介质或载体。

基态漩涡子是①高真空度的②以光速自旋的③无序震荡的④最低能密的⑤玻色子。

根据卡西米尔效应,如果对真空介质,施加高频震荡的角动量,那么大量漩涡子,就会发生径向有序的依次推涌,形成一圈圈的波阵面,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水波。


因此有两个重要定义:①电磁波是一圈圈的波阵面,②光子是有序推涌的漩涡子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解释

传统的以太(aether),是自然界中静止无形的元气,按理有“光阻”。迈克尔逊莫雷就做实验,证实了以太不存在。

如果当时的以太是现在的漩涡子,真空介质是电磁辐射的载体,那么该实验就不能证否以太,反而支持了漩涡子模型,这很简单吧。

单电子双缝干涉效应的解释

过去人们没有做好的预备工作,如下:

用频率f=1e17赫兹的高频电磁辐射,照射硒原子表面,极限频率f0=1e16,则硒原子电子逃逸速度v,按光电效应方程Ek=½mv²=h(f-f0)计算,得v=0.04c。

现在,我们用这个逃逸电子做双缝干涉实验。当电子逃逸时,激发大量真空场漩涡子生成相应的有序推涌的光子。入射光子被电子反弹的散射光子,正是参与双缝干涉的“激发光子”,这是所有物理学家的疏忽,看起来是电子自干涉,其实还是光子自干涉。

这个激发光子的波长是:λ'=h/mc=2.4e-12m。频率至少是:f'=c/λ'=1.25e12。

单电子双缝干涉效应的解释,如下:

其一:在电子发生器中,高频入射光撞击1个电子,被电子反弹出1个散射光子,同时那个电子逃逸出来。

其二:这个散射光子,相当于一个谐振子,激发周围的大量真空漩涡子做径向有序的依次推涌,形成第一个一圈圈的波阵面。

其三:第一波阵面兵分两路穿越两个狭缝后,形成两个一圈圈的波阵面。然后这两个波阵面的相互交集有波峰与波谷,最后在底屏上留下明暗相间的条纹。

其四:在自干涉过程中,电子的贡献只是按康普顿效应反弹出1个光子,只有这个光子参与了双缝干涉效应,而电子只是陪衬,一个“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