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概述

 艺苑小屋蓉 2018-08-25

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概述

   从考古资料发现,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了美的意识,有了对颜色的发现,为了原始礼仪和记录事件的发生,他们用红色的赤铁矿石在岩石上刻下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可以说,是绘画的萌芽,是原始人朦胧的、无意识的审美创作活动。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有半坡出土的内彩四鹿纹盆,三鱼纹盆,人面鱼纹盆等。这些简单的鱼鸟图形,可看作最早的花鸟画。

    战国时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驭龙帛画》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早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主题性绘画,这两幅画均绘在丝帛上,人物形象准确生动,均以墨线勾勒为主,仅在局部施彩。从这两幅帛画来看,中国传统绘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此时已经形成,线条的运用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不但能准确表现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能体现出对象的质感,墨线本身已具有了极浓的形式意味,极富装饰性。

汉代画大多绘在缣帛上,我们目前发现的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与临沂金雀山9号汉墓出土的长条形西汉帛画,“T”形帛画在艺术的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把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的三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画中的人物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长条形”帛画用“没骨”与勾勒相结合的方法绘成,反映了汉画技法的多样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专业画家出现,此时的绘画形式以长卷式为主,构图技巧有了提高,绘画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在表现人物面貌、精神气质上有着“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的区别。而在表现技法上则更为突出,有顾恺之、陆探微的密体,有张僧繇的疏体,有“春蚕吐丝描”,有“曹衣出水描”。存世作品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等。

隋代历时虽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这些创作者除擅长宗教壁画外,还从事现实生活题材的创作,大多是描绘上层社会的生活,表现了比南北朝更为关注现实生活的倾向。隋代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就是描写贵族游春的场面。

    唐代是中国绘画的辉煌时期,山水画在这一时期由初创到发展,人物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这时的人物画作品,大多只限于表现皇室、贵族生活。初唐的阎立本,工于写真,尤擅故事画,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他笔下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造型准确生动,人物的性格、气质、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此时,还有少数民族画家尉迟乙僧与康萨陀,他们以画外族人物、佛像、奇禽异兽而负盛名,这种新风格的出现表明了绘画艺术不断向新的方面做出探索。盛唐时的吴道子,人称“画圣”,创造了 “莼菜条”式的描法。他用这种描法画人物的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他的线条具有强烈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把线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用色方面,吴道子也能紧密结合造型的特点和线条轮廓的变化,以线条为主,略加色彩,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张萱与周昉的仕女人物画,形象均为“丰颊肥体”,具有“丰厚为体”、“衣裳简劲,彩色柔丽”的特点,线描是劲挺流畅、匀整而细腻的铁线描,设色华丽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晚唐时期和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人物画开始由盛转衰,对画面意趣的追求由盛唐的崇尚雄壮豪放转向哀婉深沉,绘画题材也由表现雍容华贵的人物画转向自然风物的吟咏。山水、花鸟、禽兽、松竹题材渐渐被看好并有了长足发展。

    五代的山水画大师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各自创造了自己独特崭新的表现方法,既重笔法,又师造化,更不忽略水墨的灵活运用,在水墨山水画勾、皴、擦、点、染的笔墨技巧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为后来的山水画艺术形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花鸟画家西蜀的黄筌、南唐的徐熙被称为“黄家富贵,徐家野逸”,黄筌的花鸟画题材多取材于宫廷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绘画格调完全符合统治者的欣赏趣味,其画风在北宋画院花鸟画坛上占统治地位。徐熙一生不曾做过官,他描绘的题材多为大自然中的禽鸟、花竹、草虫、蔬果,创“野逸”风格,开创了水墨花鸟画的先河,但是这种风格并不被宋代画院看好,以至于徐崇嗣不得不改变画风,以在画院中谋得一席之地。

    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有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画和追求笔墨意趣的文人花鸟画,由于宋朝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涌现了一大批技巧高超的花鸟作画者。人物画不及唐代盛行,也不及唐代气势雄伟,但表现主题和题材范围比唐代、五代更宽、更广,各种社会风俗活动,平民市井乡村生活,以及边区少数民族生活,都成了画家们精心构思和表现的内容,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南宋梁楷的减笔画以逸笔渗入院体画,富有个性,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新局面。宋代山水画继五代之后,发展得更为成熟,皇帝、贵族、士大夫及富户商人都对山水画发生了兴趣,以致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在技巧上有了巨大的创造,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范宽善画壮美景色和雪景,郭熙描绘四时云烟,米氏父子自创米点山水,题材皆取材于自然,又超乎于自然。

    元代由于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动荡,精密工整的画风已成衰微之势,花鸟画向水墨方向发展,梅、兰、竹、菊成为主要题材,人物画转向寺观壁画方面,而山水画迅速发展,最有影响的作画者是“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家”通过山水抒发自己的理想,并在画上题跋诗文加以阐述,在形式上重水墨,讲求风格,但仍是以自然为师,画面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独寂,这是时代使然。

明代设立的官方画院,其制度和画家的地位都不如宋代,画家们极力地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趣味,歌功颂德,而且还亦步亦趋地模仿五代及北宋院画,束缚了画家们的创作自由,官方绘画渐渐地消沉下去,在野的文人渐渐主导画坛,山水画出现了浙派的戴进、吴伟和吴派的沈周、文征明等有影响的人物。人物画发展缓慢,有仇英、陈洪绶等大家,花鸟画有边文进、林良、吕纪等,尤其是陈淳、徐渭独抒情怀,笔墨淋漓的写意花鸟,别具一格,显得格外醒目。

    清代画坛是历史上最热闹的时代,流派纷争,风格多样,有强调传统的“四王”;有笔墨豪放创新的“四僧”;有面对自然表现实景的“金陵八家”;有吸收欧洲画风,为皇室服务的宫廷绘画。其后,还有追求个性解放,笔墨风格鲜明的“扬州八怪”,再加上许许多多各具风貌的大小画家、流派,人数之多,画风之多,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晚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绘画也和社会的变动一样,逐步产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画有旧的延续,同时也有新的变异,它走出了传统文人画的圈子,由独抒胸臆的个人绘画转向了人民大众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新格局,上海画派中有赵之谦、任颐、任熊、任薰、虚谷、吴昌硕等人。

    在中国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在各个时期各有昌盛、式微、复苏和变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绘画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