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在学习书法上的著名论断至今没有人去践行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他在学习书法上的著名论断至今没有人去践行

黄庭坚不仅是书法家,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气势磅礴,特别是在行草书书方面,更是有着纵横开阔的艺术气象,在书法理论上,他有很多独到的艺术见解,有的学书思想影响着后世对书法的学习方向,他提倡书法除了"形"和外,更多的则是推崇书法之"韵","远韵"、"意韵"、"深韵"、"妙巧"等,认为"韵"是书法境界高低的决定因素。而"韵"就像是"余音绕梁"、"大音希声"般的美,让人联想不已。

但是,黄庭坚在对"韵"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时候,又提出了书法的创新说。他在《作字论》中说:"晁美叔(端彦)尝背议予书惟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余笑之曰:'若美叔书,即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亦润泽,但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予尝赠之诗,中有句云:'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从上面的书论中可以看出,晁端彦认为黄庭坚虽然学习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根本就看不出王的点画和结构,但是黄庭坚则认为,学习书法应当从摹仿中得到书法之理,继而进行自己的风格塑造,如果大家都学"二王"书法,每个人写出来的都是惟妙惟肖,没有自己的风格和气质,那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学习书法应当"自成一家"。

关于"自成一家"的学说,在黄庭坚更早以前的南宋时期欧阳修也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他也提倡学书者应当有"自成一家"的思想,更早以前的东晋时期的王献之就是书法变法或创新的革新派,他在继承父亲王羲之书法风格之后,常思书法变法之法,并向父亲及好友大胆地提出父亲书法的不足和自己对书法的思考,认为"妙有余姿"才是书法"意味"的根本所在,而且在这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尝试,后来他的"一笔书"也就是大草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榜样。

从黄庭坚对书法"意趣"的思考判断来看,他主张学书者当从古人书法中吸取一些优秀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书写主张,而不是拘泥、一味地摹仿,如果这样的话,只是写得像,写得逼真,但那仍然是古人的,而始终没有自己的艺术气象,这样只能叫摹仿、写字,难成艺术品,更无艺术风格可言。正如他在《题杨凝式书》中写到:"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却到乌丝栏。"意思就是说杨凝式的书法水平只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上,想要更上一个境界的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学书中,书者应当通会前人的论书思想,从中体悟一些学书理念,避免走弯路。对于黄庭坚的这个书学理论,给我们的体会应当引起一些重视和关注,尽量在实践中确定它的重要地位,及时调整个人主观判断,对于深入开展书法活动是大有裨益的。

注:文中插图均为黄庭坚书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