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读报成为一种奢侈

 棋中王 2018-08-25

    红孩
    最近,北京、上海、天津的许多纸媒都在改革,有的是将报社改为事业部,有的是缩版或者停刊。作为有着26年报龄的本人,看到这样的报道不免有些伤感。我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地方政府调到报社的,当时所以放弃仕途,根本原因是自己太热爱写作了。时至今日,我当初的同事、同学,有人当了局长、党委书记,也有人当了企业家,每次大家聚会,都有人说我当初放着官运不走,而去爬格子,不然今天肯定如何如何。我听后一笑,说,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有道是花钱难买自己乐意。

    上世纪90年代初,许多报刊创刊、扩版,特别是报摊上出现了大量的星期刊、周末版,还有许多诸如心灵鸡汤的青年读物也充斥于市场。应该说,那个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最为繁荣的时期。我很感谢那个时代,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媒体创刊、扩版,我想我今天可能还在政府机关上班,或者也辞职下海当小老板。至于能否挣到钱,那就另当别论了。

    凡是爱好写作的人,就得源源不断地为报纸、杂志写稿。写稿,是一种生存本能,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我写稿,最初是为了改变命运。写稿,可以不到车间里干活,可以不参加各种无聊的会议,可以出出名,当然,还可以挣点稿费贴补家用。在20年前,有人做过调查,在你认为比较体面收入还比较高的职业中,新闻媒体大概排名第六。但几年以后,由于很多记者,也包括一些作家,为了几个小钱,到处给企业家写广告文学,结果,自己把自己的牌子弄砸了,以至于有的企业门口公然打出“防火防盗防记者”“小商小贩与记者不得入内”的警示牌,让人看后真有点脸面挂不住。

    我自上世纪80年代就十分喜欢到邮局的报刊亭买报刊,后来陆续在各个繁华路口也增设了报刊亭,这样极大方便了热爱看报纸的人们。在城市里,上班拿一张报纸,下班拿一张报纸,在公交车、地铁上翻阅,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常常是一张报纸看完了,也就到站了。这样的生活,我相信在前些年大多数人都体验过。然而,随着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手机上网的开始,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在,40岁以下的人,几乎很少有人再买报纸读报纸了。偶尔看到读报纸的人,几乎都是五六十岁甚至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本来,原来在各个繁华地段都设有报刊亭,现在这些报刊亭要么拆走了,要么改成卖冷饮摊煎饼的了。原因很简单,现在的人们很少读报纸了。

    说个更有意思的事。我有个朋友,以前在某某制币公司,也就是印制钞票的公司上班。前几天,他对我说,他们那个制币公司快破产了。我说,您别开玩笑,你们如果不印钱,银行发什么呀?朋友一听,笑着说,您这么说可就外行了不是,您想啊,现在的人们都用微信结账,谁还用纸币啊!

    朋友的话让我恍然大悟,自己虽然也每天拿着手机微信四处消费,可怎么就没想到纸币公司也要面临停产呢?由此,不难想象,人们到银行办理业务不会再拿完号排长队,到医院看病也无需带那么多现金,看新闻只要在手机上打开互联网,几个手指一按,要什么有什么,谁还去花两三块钱去买报纸读呢?我这么说,也不绝对,也有不上网不刷微信的人,他们还习惯用现金交易。包括买报纸,他们认为沏一壶茶,在树底下拿一张报纸阅读,那才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的家里各种报刊有二三十种,以前每天下班我都到收发室去取,自从今年以来,我已经很少去取了,以至于收发室的大姐隔一段时间就给我送来一大捆,弄得我很是不好意思。说实话,对于当下报刊的内容,我基本持可看可不看的态度,想看的内容一部分电视网络上都有了。

    想来人们为什么要读书看报,无非是获取信息的需要、取得知识的需要,再有就是增加生活的情趣、陶冶情操。在我看来,读书看报还有一条,比看电脑手机省眼睛,防止颈椎病。既然读书看报好处这么多,那人们为什么还热衷看电脑玩手机呢?不用说,这肯定与快捷、简单、方便的方式有关系。譬如某地发生一个新闻事件,按传统的纸媒,发表出来至少要经过一两天,而网络呢?可以几分钟搞定,甚至是同步发出。面对这种优势,纸媒还真得甘拜下风。尽管如此,纸媒也绝非没有一席之地,它可以用慢生活的方式,来满足人们对事物背后深层原因的解读。

    面对当下的快生活快节奏,我觉得有一部分人在条件允许下,可以比别人慢半拍或慢几拍地生活。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先后的,不是所有快的就都优越就都正确。就说看报,不论网络怎么发达,我相信这世界一定会有人还喜欢以传统的方式接受它,正如当满大街的人都喜欢去肯德基、星巴克喝咖啡时,也一定还有人去寻找过去的大碗茶。当喝着大碗茶看报成为一种奢侈时,你说是我们落后于时代了还是时代落后于我们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