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微信朋友圈中偶见“记得带纸巾”、“提醒苦笑点跟我一样低的亲,观影前请带好纸巾”……
言下之意就是《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感人的电影,它会让你忍不住流泪。真的吗?带着期待,我准备去验证一下!
今天刚好儿子期末考试结束,儿子要求我带他去看电影。好吧!除了这部电影,其他的电影,看过的看过,没看过的影评又不高。跟儿子商量完后,决定就看它了。 《我不是药神》,刚开始看的时候,只是觉得有点朴实,也没有什么泪点的触觉。直到影片中的“曹警官”抓了买仿制药的病友并苦劝他们举报卖药人时,一位大妈拉着“曹警官”的手说的话,让我瞬间喉咙发紧,眼眶湿润,泪意明显。患了慢粒白血病的老太太对“曹警官”说:“我病了三年,4万块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活着,对一个吃不起高价正版药的病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啊!就是因为这个镜头的对白最先触动了我心中那根柔软善感的弦!尔后一发不可收拾。 听说《我不是药神》是由真实的事件改编,只不过在具体人物的性格塑造上有一些虚构和再创造。我专门看了长安剑微信公众号中的一篇专访《放走“药神”的检察官:三年前,不起诉陆勇的决定是我做的!》了解真实事件的情况。当然,真实中的陆勇是被做了不起诉决定,而影片中的程勇是犯了走私罪和贩卖假药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后来因各种原因减刑2年。 回到影片中,《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程勇,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 程勇,是一家神油店的老板,一个困顿的中年男性保健品商贩,本想开好自己的神油店赚钱,可惜经营惨淡,在机缘巧合下遇到了一个慢粒白血病人,知道了印度的仿制药“格列宁”,为了父亲的医疗费和留住孩子的抚养权,一番挣扎之后铤而走险购买仿制药“格列宁”并最终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也因此被病友冠以“药神”称号。 “格列宁”是慢粒白血病患者的救命药,而市面上的正版药价格不菲,两万元一瓶,但印度生产的仿制药仅售500元。程勇从印度购买了仿制药“格列宁”走私进入国内。药进来了,价格也从500水涨船高到5000一瓶,程勇因此大赚了钱,慢慢地因来自同行的觊觎、警方的追查、病人的期盼等诸多原因,令程勇夹杂其中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程勇决定“洗手不干”并转让了印度仿制药“格列宁”代理商的权限,做起了服装生意。后来,程勇因缘去购买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妻子到服装厂找他,他才重新进入到慢粒白血病人这个群体,而当他再次真切地进入这个群体后,他的所见所感所经历的,让他迅速蜕变和成长,为了吃不起正版药的慢粒白血病人有药可吃,有活命的机会,即使为此陷入牢狱,也要尽自己所能救助每一个病人。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影也是如此。根据现实题材改编的影片,往往更能打动观众。《我不是药神》作为这样一部作品,片中的故事,聚焦在层层递进又紧密相连的三个层面:中年危机、一夜暴富、理智与情感。影片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开场,透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引申出片中隐藏的真正主角,小小的一瓶抗癌“药”。这是救人的药,有了它,无数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也是“吃人”的药,高昂的售价,令多少人望而却步,甚至因病致贫。一瓶价值连城的药,带来的既是希望又是负担。围绕着这瓶“药”,折射出世间的百态人生: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医药公司的商业困境……在刻画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的同时,更让人思考困境。 《我不是药神》,可以说是一部让我笑着流泪的电影,影片中所蕴藏的温暖与希望,还有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我震撼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该片的人性力量。确实值得一看! (写于2018年7月11日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