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一针灸面实针治疗面瘫之“四面楚歌”

 佛前的一朵白莲 2018-08-25



         面瘫即指面肌瘫痪,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引起的病症。面神经炎又俗称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瘫痪)、“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瘫又是中医疾病的“口癖”病的习称,是指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

       因此,面瘫即是一种症状,又是个病名,应该注意区分。


                


病因


1、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被激活引起。


2、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


3、由于外伤、手术、面神经炎、占位性疾病诱发。


4、耳源性疾病。


5、肿瘤。


6、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


7、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8、血管机能不全。


9、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10、Bell麻痹。

     

 面瘫分型

       

        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中枢性面瘫


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瘫。其特点是:


1、病损对侧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


2、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


3、无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瘫。其特点是:


1、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瘫痪;


2、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瘫对侧的肢体受累,例如,脑干病变而引起的交叉性瘫痪;


3、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




临床表现


        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 平坦、口角 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诊断


        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以及后颅窝炎症、肿瘤所致的面神经麻痹等相鉴别。


瞬目运动


仔细观察患者瞬目情况,可见双侧瞬目运动不对称,这种现象意义较大。如嘱患者做瞬目运动,则轻度麻痹侧,瞬目运动缓慢且不完全。 


睫毛征


嘱患者强力闭眼,正常人在强力闭眼时,睫毛多埋在上下眼睑之中。当面神经麻痹时,则睫毛外露,尤其是在轻度麻痹的情况下,用力闭双眼,开始睫毛不对称现象并不明显,但经过短暂时间之后,轻度麻痹侧的睫毛便慢慢显露出来,称为睫毛征阳性。 


眼睑震颤现象


强力闭合双眼,检查者用力板其闭合的上睑,此时感到一侧上睑有细微的肌肉挛缩性颤动现象,另一侧则没有。这种现象存在,说明有轻度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见。 


斜卵圆口征


嘱患者张大口,轻度面神经麻痹时,患侧口角下垂呈斜的卵园型口。与此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的斜卵园形口之不同点,在于无下颌偏斜。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此征不明显。




治疗


以针灸治疗,并以手法为主,治疗过程中不加用药物。


法则:祛风通络。


处方: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或夹承浆。每次选三或四穴。


加减: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


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天一针灸面实针之~~四面楚歌

       天一针灸面实针,最早源于面十针,即在头面部用十针,称之为十面埋伏,来源于一个面瘫患者的灵感。后来陆续改良十面埋伏一,十面埋伏二!因为均在患侧进针,患侧即虚侧,虚则补之,实之,故最后命名:面实针!




      四面楚歌是笔者多年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根据传统针灸穴位和一些奇穴的运用,四针八穴!思路来源于围刺的原理,临床更多运用于治疗嘴角歪斜,流涎,不能鼓嘴,上下嘴唇麻木等。是一组常用治疗嘴角类疾病针法。


      四面楚歌进针顺序:


 地仓(患侧)透人中


 人中透地仓(健侧)


 地仓(健侧)透承浆   


 承浆 透地仓(患侧)

       

四面楚歌临床运用反馈:



                 




  您给我信任,我给您指导!  天一针灸,感恩您一路的支持和信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