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中元节思念天堂里的亲人

 01一线 2018-08-25

本文参加了【重阳话亲情】有奖征文活动

/01一线

中元节,扫扫心,拜先祖,朵朵菊花敬亲人;忆先人,祭亡魂,片片真情表哀思;点柱香,烧纸钱,悠悠情意随风传。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又到了报孝父母恩德的日子。在这一天,供养三宝,令父母愉悦,悔过在世膝前没能尽完养育之恩孝道,而超度逝去的父母生活离苦顺心,往生虚空极乐世界。

天地人终慎追远,释儒道感恩祖先。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让我们看到,有一种分别叫生死,有一种思念叫心痛。面临着七月的夜暮,给我们震撼,有一种心声叫默默怀念!

中元节里灯火照,天堂道上菊花香。怀念一盏心灯燃,秋声无语草渐黄。大雁飞过天边路,生死两茫话凄凉。碧空荡看云影佑,格外缠绵纸烛床。

今天是我国习俗的阴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传说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这天,阴府的先人们可以在阳间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都可以接受阳间人们的供奉,所以今天也称之为鬼节。中元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源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吉安永和家乡仍保持着这个祭祀祖先的习俗。小时候,常常听到父母讲这个节俗。说到这个习俗原本包容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和民间的鬼节内容,道僧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父亲告诉我们,我国重要的鬼节有两个:清明和农历七月十五。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经过雨水冲刷和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我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从前,父亲在写春节对联时,横批有过“木本水源”“慎宗追远”,即不忘祖先之意。清明时节,总是母亲准备好祭祀用品,我们由大人们领着上山上坟挂纸。七月烧纸的仪式全由母亲操持。先是准备了一叠一叠的草纸,教我们拿着一把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打纸时,也有很多讲究,最好是我们男丁,榔头必是木头的,打出的痕迹不能连着,一般视草纸的规格大小,53列或95列。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母亲往往吩咐我就做这件事。母亲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打好了冥币,因为不能粘连,母亲便要我们一张一张分开,然后连同23个元宝(后来才有衣裤)之类分装到大草纸上封成包袱(后来是装在衣箱里)。接着就是号包袱,这事有很多讲究,原来是父亲写好一个样本传授给我们,后来,由于不再封包,而是从市面上买纸箱烧纸,纸箱上各年份可能印制的号箱模板不一样,这就难倒了我们。后来父亲告诉我们,要遵照皇道号。所谓过皇道就是写明焚化时间,此列立字数要以“有无”两字轮作,最后一字要落在“有无”两字中的“有”字;中间列是写冥间受用的先人,立字数要以“道远启事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字句轮作,最后一字要落在带“之字底的字;最后列要写阳上参与的人焚具,立字数要以“生老病死苦”字句轮作,最后一字要落在“生”或“老”两个字上。从此,四十余年,大家总推举我来号。十年前,我其实早已把它转授给了同辈和后辈们。

号过包袱或纸箱后,下午5时以前,大家浩浩荡荡将这些要烧给从父辈算起的3代先人的财物搬到一个路边空地摆好,点上蜡烛和柱香,开始焚化,另外,焚化路钱。焚化快结束时,燃起鞭炮,用三鲜、水果等和好酒向先人方向作辑祭奠。野外焚烧环节,我们要安全清理现场,之后才能回家。最后,全家人在厅堂再行祭奠礼,完事后就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至此,七月烧纸仪式才算结束。这些由父亲母亲传承下来的做法,我们坚持至今,永不忘记。因为敬祖祭祖文化是精神灵魂的寄托,是我国礼制文化根的一部分,是民族习俗信仰和团结的源泉。

有句古话说得好,“心诚则灵”,聊以自慰,意到愿到心到而已。现在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虽然丰厚,样子美观,我倒觉得小时候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情。

应该说,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与西方人用鲜花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和怀念的习惯不同,自有东方民族文化的渊源。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祭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礼仪。

今年中元节,我家相约明天周日举行,也将燃一柱清香,念一声箱号。祭奠逝去的亲人。虽然逝者,已远去,不再回来,但想起那熟悉的身影,依旧不由自主的思念。莫忘先人遗愿,淡看世道生故。生者,努力做到不负活着的时光,带着逝者的福佑,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今天中元节的夜晚,仰望满天的星星,却不知哪一颗才是亲人的眼睛。仿佛看见一盏河灯飘向夜空,带着我们的思念和祝愿,飘向有亲人的天河边。天堂再遥远,心河却从未间断。心灯是那么的亮,月亮也是那么圆。

以一首《五绝·中元节》告慰在天先灵。

相亲供纸币,伴念往乡屯。

村外林溪处,于秋做报人。

 

                          (于2018.8.25中元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