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7.2学习问题答疑(无删节)

 达朵妈咪 2018-08-25

两篇文章可以围观: 

16三升四规划群5问

16四升五规划群12问


以上是在进群之前的问题汇总:


1.现在感觉孩子天赋不高,如何定位竞赛成绩,多大年龄可以根据成绩决定是否放弃竞赛,专项数学思维培养。关于放弃)

答: 想反问几个问题:

1)天赋不高如何定义?

2)再放弃竞赛前这个小朋友走到哪一步?是刚刚学会乒乓球的握拍姿势放弃,还是训练一段时间放弃?还是经过了各种级别的比赛最后放弃?还是根本由于时间无法调整放弃?

是因为看不到希望的放弃?—那么希望是什么?

孩子做的那些事情?是否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进步?进步是否被家长发现?是否看到一些积极的一面?是否看到了这个小孩的兴趣转化?

家长为孩子的努力方向上做了哪些支撑?家长的期望值很高与付出是否匹配(只报班不检测学习效果基本上没有付出),不注重看到小孩的变化细节的也不是付出。

一棵树苗,在最开始的三年里经过了无数次的修建、施肥、或者经过了恶略的环境才能长成大树。

那么小孩呢?知难而退?放弃他付出的希望?可能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喜好,也放弃吗?

我们实际上尽力的维持孩子的兴趣,并且让他产生兴趣, 数学竞赛往高处走却是需要天赋,但不代表资质平平的小孩无法取得高联一等,不代表这个小孩无法走进科学殿堂。所以,任何时候的放弃都是对孩子的不公平。放弃那一刻意味着自己认输,那么付出的那么多的汗水、泪水。。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所在,一个小孩才刚刚上学不到3年~4年就开始被各种定义,这是不公平的。是的,他的天赋在那里,但是为什么我们成人不帮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帮他去逃避。没有做作业就说孩子有事没有做,反过来对孩子说没有做没关系。带着孩子义无反顾出去玩而没有遵守秩序,其实成年人的混乱才是引起小孩问题的所在。

这些怎么解释呢?事情都是相互制衡的

所以,寻找属于小孩的自己学习、生活之道,路很长,不要轻言放弃。


2.跨级学奥数怎么能判断基础是否扎实?

方法1:一个最简单的回答,直接来找我做题就好。

方法2:还有一个最简单的验证:用上课学到的方法去解决思维导引(高思),看是否能够顺利解出来,是否是学过的方法还是加了自己的理解方法?

方法3:是否在本年级的杯赛中遥遥领先,还未做到与本级的小孩拉开绝对差距,相对的速度不是永恒不变的。


关于跨级要说的:不要用高维的知识点打击低维的知识点,没有进过思考的知识点应用都是套用,没有用多元处理的知识点展现都是单线程的,走不远的


3.计算总还是出错,没少练,但看错的,忘了百位的,这种错误屡见不鲜,怎么提高计算准确率和速度呢

那应该在计算的细节上没有处理好,存在了易错点还未挖掘出来。

需要明智的“点出来”(我个人感觉计算是一个非常能体现一个老师教师水平的地方)

计算的“巧”和变化就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

计算总出错建议集中错题训练,然后交叉练习试试!


4.女生在学习奥数过程中,有哪些模块容易出问题?应当如何加强?

这个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性别问题。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


5.自从学了方程后,做题总用方程。方程对思维训练没帮助吧?怎么破?

断了方程的念头!

方程有帮助,就是快!但是建议还能在做思维突破的时候,少用一些。

怎么破? 寻找能够调动孩子思维的老师,善用用算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老师。

其实就是言传身教。


6.如何判断自己娃跟什么老师或者机构比较好,老师风格还是孩子和老师互动状态?

关键看孩子是否找到了思考的乐趣,习惯是慢慢形成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
#互动环节#家长问题

Q1:特别同意,省一对于所谓天赋的要求没有那么高

A1:现在几乎所有阶段的一等奖都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加成,真正体现天赋实在最后的30人pk,而学习习惯和方法是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但是更多的没有习惯的人却认定是天赋比我好,所以他能胜出。这是什么逻辑?

只不过在某些细节人别人多坚持了一会,“耍小聪明”的“自己”却不愿多动笔而已,最后只能在逻辑上差的太远。可是这些细节在不断的累积,最后变成了可怕的差距。

经常在课上讲的一个问题是:

第一问:在座同学,你们学校班上有多少位同学是你的幼儿园同学?

第二问:你觉得他们好牛吗? 他们怎么没有和你上同一个小学?

第三问:你们学校班里那个小孩好牛?为什么?将来你有机会和他上同一个学校吗?

第四问:为什么小时候你觉得你的幼儿园同学什么都会,可是长大了你觉得哪个时候他们好笨?

为什么你愿意和比你强的小孩在一起?为什么你觉得你无法和哪些比较强大的小孩在一起上学?

如果你能够跟随,那么你也是最强的。相信自己


Q2:教主能谈谈培养哪些好习惯吗?小娃家长求教 

习惯?记笔记的习惯还是听课习惯、生活习惯。我自己的判断,生活习惯是所有习惯的缘头。生活习惯需要培养,严格有求。



#问题补充#张老师,您说培养的好习惯有可操作性强的吗?比如上课听讲的习惯,做题的好习惯这些

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高要求才有高产出,浅尝辄止、三天打鱼,那就算了!

举个例子给您

1)100以内25个质数,10秒钟说完(你觉得小孩子能做到吗?)那么老师做个示范吧

2)圆周率没有规律的数字,是否可以一周时间背到200位,那么老师做个示范吧

我没有经历你说的耳濡目染,但是我感觉您的那个绝对不是这个



Q3:请问孩子做题马虎,会做的题做不对,告诉他错了,他做第二遍就对了。这种毛糙的习惯该怎么对付?

这个问题需要抓一阵,有几种题错了就需要有惩罚:

(1)上课讲解的题目(例题及课上提及的变形)

(2)计算题

这样题目错了话,那么翻倍吧



Q4:张老师太低调太谦虚了了,像您这么优秀的老师应该让更多孩子受益

没有的。

来找我上课的家长有时候被”他出的题太难了、他讲的课太难了”就被挡住了,所以我就用测试卷来看看是否真的愿意和我一起上课,信任是相互的。

能够坚持的做完的卷子,并且能够完成改错的孩子基本上我都想留下来,为什么?我看到了真诚。

但是三番五次都因为各种原因不做的,我也能理解。孩子是很累,家长已经被各种“流言蜚语”搞的无法辨认

没关系的。我做我该做的事情。无论下面是初学的刚刚进来的小孩,我都希望能够跟随脚步一起成长。

因为这是信任,这是无限的信任。

我不在乎别人说高冷,既然无法能够承受一份试卷的检测,都不想面对真实的小孩的状态,那么怎么能够面对真实的课堂内容?

为什么课前测做的很棒的小孩在机构杯赛无法获得一个满意的名次?

为什么学习任何知识点都想一次搞定不愿意都加工的过程?

为什么一个单线程的学习状态就想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掌握?

这些问题有时想着我都无法入眠,我只能面对和我一起奋斗的小朋友。

有时候做些宣传感觉自己都不好意思,还是低调一些比较好。

我很清楚我的所做,我也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



Q5:张老师,能介绍一下您的课程体系吗?另外,做题的话,您有推荐的教材吗?实在是有点眼花缭乱


(1)思维导引,如果还有,那就等吧。我写的还在运行中 

(2)最简单的作法就是上课听完该老师的讲法,发现连思维导引上的基本题目都做不了,那就重新换老师吧

(3)每一个课程体系个人感觉都是噱头,不然认为从一个体系的跳出就无法把一个体系学明白,这都是营销产生的。

卓越的老师会按照小孩的学习能力教授他能到达的学习内容,所有的个性化不是在统一的流水线形成的。

一题的多层变化和讲解方法也是因为下面的小孩的而导向不同。

一本书就是一个系列,是一个人的理想(初高中的数学竞赛更是 如此)

我虽然在过去在学而思录制了12体系教师培训视频,但是我觉得我做了一个很不好的事情,让很多的老师的思路得到了局限,那也不是我最好的教书状态。

所以我还希望未来能够分享一个更好的学习方法和体系。

所以各位不要太纠结体系,对于优秀的老师来说,我觉得和他一起学习经历才是更好的。

不要用结果来判定他,需要用小孩的积极变化来判定这个老师适合不适合。


##答疑完了,最后退出了这个群!

感谢今天在群里互动和默默围观的家长。感谢你们的聆听!

祝每一位孩子都能找到合适的教育之路。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