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的控制方式与作战的指挥方式

 昵称m5Gu5 2018-08-26


控制方式与指挥方式

1. 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讲,一切控制都应是基于负反馈基础之上进行的。但是在现实的控制系统中也存在着没有反馈的控制。控制系统根据系统中施控者与受控者之间有无反馈作用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Open loop controlsystem)与闭环控制系统(Close loopcontrol system)两大类。

所谓的开环控制系统,又称简单控制系统。其特点是施控者与受控者之间不存在反馈作用,在控制过程中施控者只是一次性给予受控者指令。通俗地讲,就是只下达任务,执行期间不检查效果,也就无法感知其行动与预定目标所存在的偏差,因此也就不能进行调整。这种控制方式可用图44表示。



在工程技术上这种控制的优点是系统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但是,这种控制系统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病,那就是它的抗干扰能力较差。也就是说,即使是施控者最初对受控者所发的指令正确,但如果环境或受控者本身出现一定改变的情况时,施控者无法感知系统的输出与实际目标之间的差距,而受控者仍将按原来的指令“运动”,其结果可能导致控制的失败。

与此相比,另一种控制系统则更为常见,那就是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是指施控者与受控者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所谓反馈,就是指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再次回传到原系统的输入端,从而对输入产生影响的过程。其控制方式可用图45表示。



当然,这种影响的结果又可分为两种情形。当这种影响起到增强输入作用时,则称之为正反馈;否则我们称之为负反馈。正反馈会使系统的输出越来越偏离目标,而负反馈则为系统的输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了可能。通俗地讲,负反馈能够检查出系统的输出与目标之间所产生的偏差,并进行纠正。因此,从这 种意义上我们更容易理解控制论中的“一切控制都可以看作是负反馈的过程”这一观点。

如果我们仔细考虑负反馈系统时就会发现,尽管这种控制方式能够检查并纠正偏差,但具体实现起来其实也不容易。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施控者能否及时地将反馈的信号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并产生出新的控制信号去控制受控者。如果信息在传递与处理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导致新的控制信号及受控者的反应与实际需求相滞后的现象。如果这个系统是电子系统的话,由于电信号传输速度极快,通常不用考虑这种影响,但在一般的社会系统中,信息传输速度通常远远无法与电子系统相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控制论又提出了前馈的概念。所谓前馈,就是不等到扰动影响到输出量值时,只要能够将其预先测出,就可以通过一定的回路将其传输到系统中进行调节,从而使系统在输出量变化之前就减小影响。具有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如图46所示。



上述几种控制方式都是采用单一控制中心(施控者)进行系统控制的,它主要是应用于构成要素数量较少,内部结构相对简单的系统。而对于构成要素数量较多,内部结构复杂的系统来说,由于要对多个目标进行控制,因此必然涉及到多输入、多输出、多参数和多种扰动的情况。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采用单一控制中心的方式则难以满足系统控制的需要。而此时通常会采用多个控制中心的方式进行控制。具体地说又包括以下两种样式:

一是多级递阶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体现了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是将系统依据一定标准,划分成若干等级,每个等级又划分成若干要素,每个要素设置一个控制中心,各层分别依据一定的规则分配权限实施控制。每一层只对相邻下一层进行控制,通常不越级对更下层次实施控制。系统中的信息流则主要是通过上下级控制中心之间进行传递。47所示的是一个三级阶递控制的系统。



二是多段递阶控制。这种方式是按照受控过程上的时间顺序把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构成一个分控制问题,在此阶段内采用单中心控制,再按各个阶段之间的时间顺序进行前后衔接,使整个过程得以有效控制。48所示的是一个N个阶段的递阶控制。



      2.作战系统的指挥方式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作战指挥,就是作战系统内部指挥员与指挥机关借助于必要的信息处理设备、器材及通信工具对作战系统整体所进行的控制。其控制方式也离不开上述几种类型。实际上,作战指挥理论当中也有一个指挥方式的概念。它是指“实施指挥的方法与形式。按指挥权限集中程度,分为集中指挥和分散指挥;按指挥跨度的层次,分为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按指挥位置是否固定,分为移动指挥和定点指挥。”(《军语》)指挥方式与指挥体制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区别之处。相似的地方都是指对各级各种指挥主体权利分配与职责划分的一种规定。如果把作战系统中指挥要素当成一个系统的话,那么指挥方式就是指挥主体与指挥客体之间内在联系的方法及形式,即指挥系统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指挥体制更为稳定一些,既用于平时的军队建设,也可用于战时指挥,而指挥方式则通常是在作战过程中(主要是战前)上级指挥主体对下级指挥主体进行的一种临时性质的权利与职责规定。


首先,我们看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

集中指挥也称为统一指挥,有时又被称为是集权式指挥或命令式指挥,它是作战系统的基本指挥方式,其特点是某级作战系统指挥员及指挥机构对其所属的作战力量实施集中控制、统一协调的指挥。一般情况下在赋予下级作战任务的同时,还较为详细地规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步骤等细节问题,而下级的指挥主体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实现上级指挥主体的命令或指令。

集中指挥的优点在于:一是便于指挥主体集中整个作战系统的各种作战力量,使其能够优势互补、整体协调一致地发挥出应有的整体作战能力。二是便于作战系统指挥主体贯彻自己的决心与意图,排除下级作战单位指挥主体因难以掌握全局所带来的各种干扰。三是便于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整体协同,确保作战行动的一致性。

集中指挥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作战信息的传递与处理要求较高。集中指挥作战时,作战系统内部各层次、各类型作战单位的指挥主体都无权随意变更作战行动,在遇有突发事件或战场情况骤然变化时,它们与指挥主体之间能否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联络则成为关键性因素。此时,如果信息传递渠道不畅,或者指挥主体因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较大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正确的处理时,就势必会造成贻误战机概率的增大,进而影响到整个作战过程的有序进行。二是不易发挥下级指挥主体的指挥能力。当作战空间较大,战场情况复杂时,系统指挥主体因其精力、能力有限,难以做到事无巨细全面掌握,因此也难以保证所有作战谋划的细节都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对某一局部而言,有时下属指挥主体所了解的情况更为具体与详尽,但由于受到上级集中指挥的限制,其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更好的发挥。这种情况发展的后果,很可能会导致作战系统中的某些局部在作战过程中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涨落”,而这些“涨落”积累及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作战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存在引起整个作战系统向崩溃方向出现“突变”的可能。

集中指挥体现了控制论中的有一个控制中心的相关理论。当然,其中也包含了带有前馈与反馈相结合控制方式、负反馈控制方式和开环控制方式。

从作战系统的目的性出发,要使具体的作战指挥过程中最有效、但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是采用前馈与反馈结合的控制方式。我们常说的某些将领料敌如神,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即在对方完成针对己方行动进行调整并付诸行动之前就能够预料到或“观察”、“检测”到其指挥信息,进而可形成既定的“妙计”,从而在保证信息处理正确性的前提下,也加快了信息的处理速度。以此种方式指挥本系统作战,则更容易达到指挥的效果。当然,这种情况也取决于敌我指挥要素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依赖于其中某一方作战系统指挥员指挥艺术的相对高超。这正如两个棋手博弈,在自己下出一招棋之前就考虑好了对方几种可能的应对并找出了自己的对策,当对方应招不出其所料时,则会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文学作品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就属于这一类。在现实的作战中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指挥员在做出决策的同时,能够根据对方可能应对的情况形成若干下一步行动的预案,而一旦对方的反应与预案相符或相近时,则可快速按预案或将其稍加修改即可做出反应。另一种是在对方的反应尚未达到足以影响到我方作战系统“输出”之前,就感知相关信息并迅速形成新的控制信号,使受控者(即指挥对象)能够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以保持对敌“打击”与“抗击”的优势。这种情况,在指挥自动化系统高度发达的当今,尤其是作战中一方在信息控制能力上取得较大的优势时――即战场环境近乎于单向透明时――更容易达成。

最为常见的作战指挥方法是按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法进行,更具体地说是按具有负反馈性质的闭环控制系统方法实施作战指挥的。前一种指挥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固然更好,但它往往要求一方对另一方具有很大的制信息权优势,或者是一方指挥员对另一方指挥员的情况“了如指掌”时才可能满足其使用的条件。当双方在信息控制方面尚未产生一定程度差异且彼此指挥员素质相近的情况下,采用具有负反馈性质的闭环控制方法实施指挥则是相对较好的选择。此时的作战指挥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双方的博弈性。

至于开环控制方法,通常情况下是应该力争避免的。因为从真正意义上来看,它没有体现出作战指挥的连续性及控制的反馈性。但在实际的作战中,这种情况也常常遇到。尤其是在受到通信技术的限制和战术的需要无法或不能在指挥主体与指挥客体之间建立有效的反馈回路时,则不得不采取这种指挥方法。如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属下的格鲁希元帅奉命追击布吕歇尔所率的莱茵集团军,在失去目标后却一直在寻找,未能及时赶回战场参加决定性的会战,而布吕歇尔却摆脱了格鲁希元帅的追击返回战场与威灵顿会合,对法军实施了决定性的攻击,成了压倒法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后人在总结拿破仑此役失败原因时大都将其主要责任归罪于格鲁希元帅缺乏指挥上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但受当时通信技术来的限制,无法在他与拿破仑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回路则是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在有些作战中,如在地面作战中在某一方向派遣渗透、穿插部(分)队实施相对独立的作战任务时,为保证行动不被暴露而采取的无线电静默措施,也同样会使指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反馈回路的暂时中断。而此时对这一部分兵力的作战指挥,与其说是在上级作战系统指挥要素的指挥之下进行的,不如说是依靠其内部指挥员在一定目标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


分散指挥有时也被称为训令式指挥或委托式指挥,是一种将指挥权适当下放给下级指挥主体的指挥方式。与集中指挥的区别在于:通常情况下,上级指挥主体只对下级指挥主体赋予作战任务和整体意图,对其实现意图、达成任务的具体方法不做过多的干涉,而是由下级指挥主体根据上级总体意图与战场上的实际情况自行决断。与集中式指挥相比,分散指挥中的下级指挥主体具有相对较大的权力。

分散指挥的优点在于:一是能够充分发挥下级指挥主体的指挥能力。在下级指挥主体能够领会上级意图的前提下,更容易将战场上的局部细节与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增强下级指挥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有利于抓住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分散指挥使下级指挥主体具有一定的独立处置战场情况的权力,在遇到战场情况有重大变化时减小了上报请示的环节,这就相对减小了指挥的层次,提高了指挥的有效性。三是相对减轻了上级指挥主体的负担,使其能更好地关注整体作战行动,处理最重要的战场信息。四是减轻了信息传递工作的负担,相对而言地加快了信息的有效传递。

分散指挥的不足在于:一是对下级指挥主体的指挥能力要求较高。分散指挥的关键环节在于下级指挥主体能否真正理解、领会并紧密结合上级意图去实施相对独立的指挥。二是在实施分散指挥的过程中,上级为确保下级作战单位具有相对独立的各种作战能力,易对某些作战力量――尤其是保障力量――进行分散配属与加强,从而导致本级自身保障力量的一定分散。

分散指挥事实上也体现了多级递阶控制和多段递阶控制两种方式。只是在多级递阶控制方式中又分为按级指挥与越级指挥两种。


按级指挥是指依照隶属关系逐级实施的指挥。也就是按照平时的编制序列或作战时的临时编成而实施的从上至下的逐级指挥。

按级指挥的优点在于:一是便于发挥各级指挥主体的职权作用。这种指挥主体的职权在平时的指挥体制中基本已经得到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在战时通常情况又会给予更为特别细致的进一步确定。各级指挥主体对本层次各种职责较为了解,这就有利于其职权作用的发挥。二是能够确保指挥的可靠与有序。由于按级指挥通常是基于对作战力量平时编制不改变或改变不大的情况下进行,加之各层次指挥员对本部作战力量的人员、装备等实际情况了解得更为详细,因此,按级指挥通常不会造成指挥关系的混乱。

按级指挥的不足在于:一是容易影响指挥的时效性。由于按级指挥的指挥层次较多,一方面当某一指挥层次出现问题(如通信不畅、指挥主体的破坏等),往往会造成其上下之间指挥的中断;另一方面,指挥信息需要层层上报与下达,环节较多,不利于快速反应。为此,在采用按级指挥方式时,如何使作战系统的层次能够更为减少一些,则显得极为关键。只是要做到这一点,往往会受到平时军事制度的限制。如果在战场上,对平时的编制调整得较大,容易造成各层次、各种类作战要素中指挥者与指挥对象之间互相不了解的现象,进而造成配合上的不默契,这也就意味着其内部结构相对不如原建制单位紧密。于是作战指挥上的这种要求就会反作用于军事制度上。其结果则是很多国家都不断对军事制度――主要是编制体制――进行不断调整。近期各国探索的趋势是为了适合信息化时代作战的需要而尽可能将军队编制成“扁平”化的体制,这就意味着较以往减少了指挥层次,提高了指挥的时效性。当然,这种改革是要受到军队信息化水平的制约,而不是主观上单方面的意愿。二是对指挥主体来说,容易形成循规蹈矩的指挥习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下属层次指挥主体主动性与灵活性的发挥。如果上级对下级权利范围限制得过死,在作战指挥强制性特点的约束下,很容易导致下级指挥者只管照办上级命令,而不管这一命令是否与客观相符的事实,如此显然不利于作战系统整体能力的发挥。


越级指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分散指挥方式,它并不严格象按级指挥那样一层一层向下实施,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指挥主体会对某一或某些客体进行超越下一级指挥主体进行指挥。即上级指挥主体越过直属的下一层指挥主体而对该层下属的作战单位直接实施的指挥。

越级指挥的优点主要表现在这种指挥方式能够使作战系统的指挥主体快速地对重要方向、重要作战单位建立起直接的指挥关系,对减少指挥层次、提高指挥时效、加快作战行动的反应速度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越级指挥的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指挥打乱了正常情况下的指挥关系,并且有时需要临时重新建立起新的指挥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级指挥主体的负担,处理不好时容易导致指挥上的混乱。

至于多段递阶控制方式在作战指挥中也有所体现,我军与其相近的概念是接替指挥,是指“指挥员或指挥所从另一指挥员或指挥所接过指挥任务并继续实施指挥。”它有时可以在某一作战指挥要素因为遭受敌方打击等原因造成难以继续实施指挥时由上级作战系统临时指定,有时也依据是作战实际的需要而在战前就已确定的一种指挥样式。如在登陆作战中,由于参战军兵种多,尤其是陆军要涉及到装载、航渡、泛水编波、突击上陆、夺取与巩固扩大登陆场以及陆上作战等不同的作战阶段,为了便于实施指挥,往往会规定在不同的作战阶段由不同的指挥员及指挥机构实施指挥。

此外,在《军语》对指挥方式的定义中还涉及到了定点指挥与移动指挥两个概念。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按指挥位置是否固定而言的。

定点指挥是指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在相对固定的地点或设施中实施的指挥。定点指挥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或战区平时所构筑的各种指挥所。这些指挥所由于通常情况下是在和平时期长时间重点构筑的,所以其内部设施相对完整,其抗毁能力较强,还可大大减轻构筑指挥所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与时间等,其综合指挥效能较好。二是即使是在野战条件下构筑的指挥所,定点指挥也可减轻指挥保障的工作量。如有线电架设、工事构筑等重复作业,从而相对提高指挥所展开的速度。三是避免了指挥所由于需要再次开设、撤收与转移所带来的某段时间上的指挥空白,能使指挥员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战的指挥上,便于保持指挥的连续性。

定点指挥的不足在于:一是容易暴露指挥位置,易遭敌重点打击。尤其是在现代条件下,和平时期长期构筑的指挥所,由于时间长,工程量大,易被对方情报部门所掌握。事实上,目前各国的重要指挥所,尤其是战略指挥所的位置相互基本都可以掌握得较为清楚。此外,现代条件下的固定指挥所,由于大量使用电子器材,其电磁辐射征侯明显,也相对集中,易被对方所侦察、定位。加上现代武器具有射程远、精度高、突防能力强、毁伤威力大等特点,并且在作战中重视打击对方的指挥机构,摧毁或降低对方的指挥效能,因此对暴露位置的指挥所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海湾战争及其以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斩首”作战样式的广泛运用趋势。二是固定指挥所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作战空间较大,机动性较强的作战中,信息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定点指挥会使指挥主体,尤其是一线作战的指挥主体难以快速、详细地掌握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有时会影响到指挥反应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移动指挥是指指挥主体在运动中实施的指挥。在现代条件下,通常借助飞机、直升机、车辆、舰船等工具与设备实施。

与定点指挥相比,移动指挥的优缺点基本相反。由于移动指挥具有机动性,因此,一方面其位置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就会降低遭对方定位、打击的难度;另一方面,移动指挥可以根据战场上的实际需要,适时选择指挥位置,有利于指挥员适时、详细地掌握战场上的重要信息,提高指挥的快速性与准确性。但是,移动指挥所由于需要频繁地开设、撤收及转移,在通信保障不利的情况下,易造成某阶段指挥的空白。同时,移动指挥往往主要依赖于无线电通信手段,在电子对抗、指挥要素防护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易遭到对方干扰、压制与打击,进而影响到作战信息的有效处理与传递。


从整体上讲,我们很难说出哪种指挥方式更好,因为它受到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水平、作战系统规模、编制、装备、作战对象、作战任务、作战地区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指挥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战场上的具体情况灵活而定,事实上,选择指挥方式也是作战指挥的重要内容之一。方式得当,则指挥效能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更易充分发挥出作战系统的整体作战能力,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到作战系统内部诸要素能力的发挥,甚至导致作战的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