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篇还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经》八卦。’”未直接引《易传》中关于伏羲、神农的说法。《史记》仅从黄帝开始作传,司马迁治史严谨之故。但此事对史家来说绝非是能随意取舍的。对传说中的人物,既不能割断历史做完全否定;又无资料可考;还要故顾全孔子的影响;只好说“余闻之先人曰”了。可见既便司马迁认为《系》是孔子所作,要予援引也不可取。要不就是他认为这些传说之类并非孔子的著述,孔子也不过是加以整理罢了。如此一来,不说作《彖》而说“序《彖》”的原由倒也明白了。 有关孔子传《易》的脉络,《仲尼第子列传》中排的十分明确:“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轩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淄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中大夫。”《儒林列传》又说:“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淄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如此明确传人的排列,为《春秋》、《诗》、《书》等其它任何典籍所无。可见《易传》成书后被人随意篡入或改动的可能性比其它书籍要小很多。 当时,《易》学已十分风行,司马迁既于《易》极熟,治史中有关《易》的部分更不会无所依据而贻笑他人。 有关《易传》作者的问题,从相距年代和可靠性而言,仍以《史记》较具参考价值。 三、关于《汉书》的有关记载 《艺文志》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书,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 《易传》里有不少孔子的话,只会因为依附《易经》;以卜筮之书的内容才可能躲过秦朝焚书,基本保持全貌。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相当完整的帛书《周易》亦可证实这一点。 同篇开首还有:“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后一句不知所指为何?因篇中所列《易》的数家皆已是汉时之人,全不似其所列《春秋》、《诗》诸家,大概是指汉代的数家对《易经》注释的不同,如又说:“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故后一句应不是说先秦的《易传》有数家易经起名培训。 《汉书》中多有引用《系辞》为其立论的根据,连《史记》都未作正式记录的传说中的远古圣人,亦引《系辞》来确认,如《律历志—世经》说:“太昊帝 《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炎帝 《易》曰:‘炮牺氏没,神农氏作。’”足见班固对《系辞》推崇倍至,深信不移。 《汉书》亦录有汉武帝时的诏书,其中已直称《易大传》的内容为《易》,《武帝纪》有:“春三月甲子……诏曰:……《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武帝当朝时距秦代不过七、八十年,而显然当时《系辞》中关于八卦起源的传说部分已被皇家所认可,其内容已不允许时人质疑。 文章标题 :易经 ,原文链接: http://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