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谎言,你能读懂多少?

 长沙7喜 2018-08-26


不管你承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和孩子就是有着双重标准。

我们告诉孩子要诚实、勤奋,自己在工作中却时不时找机会偷懒;


我们告诉孩子“今日事今日毕”,自己的事情却往往拖到最后一刻才做;


我们告诉孩子要正直、不能撒谎,自己却往往以“善意的谎言”为安慰,说着一个个谎言……

当我们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或者鼓励孩子而说“白色谎言”时,并不会觉得这是个严重的大问题。那么,孩子说谎的时候,我们为什么那么着急?


也许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在孩子的谎言中看到更多。


孩子说谎!你慌了吗?


前天接女儿放学,路上她告诉我:


“今天霖霖和欣欣吃饭的时候最慢,受到老师批评了。我吃得还快一点。”


霖霖和欣欣是女儿同学,加上女儿,她们三个人经常都是班上动作最慢的。干什么事都慢。


听到女儿这么说,我感到挺欣慰的:“真的呀,有进步了呦。”


女儿说:“是的。不信你问杨老师。”


“不用问。爸爸相信。”我说。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昨天照例又去接孩子放学。老师拉住我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动作慢,干什么都慢。昨天吃饭最后一个。我们都在收拾桌子了,她还没吃完。让她一个人到教室前面站着吃。”


什么?昨天是最后一个吃完,还被叫到教室前面站着吃。那昨天放学的时候跟我说的是什么?


我一下明白了:这孩子撒谎!


幸好,前不久刚读了波·布朗森和艾许丽·梅里曼所著的一本书:《教养大震撼》。书里就讲了关于撒谎的那些事。而这些,每个家长都应该知道。

关于撒谎,我们有误解


维多利亚·塔瓦尔博士专门研究儿童说谎,是这个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研究显示,我们对儿童说谎存在许多误解。


误解一:我的孩子不会撒谎

大多数父母都表示:我相信我的小孩不撒谎。


父母都有一种想法:我教出来的小孩一定说真话。或者,父母觉得:孩子有没有在说谎,我一定看得出来。


塔瓦尔博士的研究却证明,大错特错。


来看一个案例:

35岁的史蒂夫带着六岁的儿子尼克来到塔瓦尔博士的实验室。


史蒂芬很肯定地说:“我儿子不撒谎的。”他们将在实验室呆上一周。这七天里,史蒂夫每天都要写日志,把儿子讲的每个谎话都记下来。

小尼克先是被安排在一个充满童趣的游戏室里玩弹珠,再跟小姐姐一对一玩更多游戏。陪他玩的小姐姐其实是经过塔瓦尔博士训练的儿童心理学博士生。玩游戏的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心理测验。这点小尼克是不知道的。

小尼克不知道的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玩游戏时,他的一言一行都被隐藏式摄影机录下来。研究人员在隔壁房间,从监控上看到整个过程:尼克作弊,然后撒一个谎,再撒第二个谎。

他这么做毫不犹豫,也没有一丝悔意。作过弊撒完谎,大家恭喜他在游戏中过关斩将,他还眉飞色舞。



接下来的实验更有趣:


研究助理把小尼克带进一个小房间,跟尼克讲我们来玩“猜猜看”。


尼克面向墙壁坐在椅子上。助理人员则拿出一个会发出声响的玩具。尼克必须根据声音猜它是什么。猜对三个玩具,就有奖品。

第一题很简单。尼克一听是警笛声,答“警车”时整个人兴奋的差点从椅子跳来。第二题是婴儿哭声。尼克讲了两个答案都不对。才讲“洋娃娃”,答对了,他吁一口气。

他开始担心起来,问道:“一题比一题难吗?”助理回答:“不会啦。”虽然她心里清楚,下一题对尼克来说一定很难。尼克面对这墙壁,等着最后一题。

助理拿出一只软软的玩具足球,放在一张音乐贺卡上面。她动动卡片,让卡片叮叮当当播放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尼克当然难倒了。没等尼克开口猜,助理突然说,她有东西忘了,得离开一下,马上回来。并告诫尼克,不可以趁她不在时偷看。

不用说,尼克偷看了。助理回来时,几乎还没进门,尼克脱口而出:“是足球”。他仍然面对墙壁,仿佛没偷看的样子。助理止住他,说:“等一下,等我先坐好。”一瞬间尼克就会意过来,应该要装作不确定的模样,不然小姐姐就会知道他偷看过。

带着纯猜测的语气:“呃,是足球吧?”当他转过来面向助理,看见谜底那个足球,助理说他答对了,他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

助理问:“我离开时,你有没有偷看?”尼克答:“没有。”答得既快又不带一丝情绪。脸上笑容灿烂。

助理没有诘问尼克,声调也不带一丝怀疑。她只是问尼克:“怎么知道是足球发出的声音?”尼克缩回座位一阵子,双手托住脸颊。他明白必须自圆其说,但他的第一次尝试却相差甚远。他一板一眼说:“音乐听起来像球球。”他的脑子里努力搜寻更好的答案,补充道:“球球听起来是一块黑一块白。”这更加离谱了。接下来,他说音乐听起来就像他在学校玩的足球,会扑哧扑哧。他点点头,意识到这个说法不错。

他进一步解释,音乐听起来就像他踢球时听到的扑哧。为了强调这点,他还用手“咻”地擦过球侧,仿佛在示范他用脚把球提出扑哧声的那一刹那。


这个实验的结果,让史蒂夫非常吃惊。


误解二:孩子大一点自然不会说谎了

太小的孩子说谎,父母通常不加处理。父母以为,等孩子再大一些,懂了说谎与说真话的区别,自然会停止说谎。许多亲子教育网站、书刊也都建议爸妈别把小孩撒谎太当一回事,反正孩子再大一点就不会了。事实却是:孩子越大就越会说谎。


有研究显示,四岁的孩子每两个小时撒一次谎,六岁孩子每小时撒一次谎。同时指出,96%的孩子都说谎。


不少长期追踪的研究都指出,常说谎的六岁孩子再大一点可能不再说谎。但是,假如说谎变成处理人际关系难题的成功策略,他们就会继续说谎,有1/3的孩子便是如此。


所以,如果孩子七岁仍在说谎,可能就会继续说谎。他们养成习惯了。

为什么?孩子为什么骗我?


看过这两个误区,你会不会更加不安?别急,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孩子说谎的原因。


原因一:逃避惩罚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只要面临受惩罚的可能,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撒谎。三岁姐姐会谎称:“我没打妹妹。”即使明明爸妈全都看见了。但六岁孩子就不会再撒这种笨谎了,只有打妹妹时爸妈刚好不在,他才会说:“我没打妹妹。”


问五岁小孩:“撒谎是不是永远都不对?”92%的小孩回答:“是。”


再问:“撒谎为什么不对?”


大多数的回答是:“因为会受到惩罚。”


可见,五岁小孩在评估撒谎风险时,只考虑到自我保护的层面。必须再大好几岁,才能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撒谎。要等到11岁,大多数的孩子才开始了解,撒谎会伤害他人。但即使到11岁,仍有1/3的孩子表示,撒谎的问题是会受到惩罚。


有个例子可以显示,小孩是如何把撒谎与处罚联系起来的:


38%的五岁小孩会把“去死、狗屁、王八蛋”之类的粗话脏话视为谎话。小朋友怎么会把粗话脏话当作谎话呢?


原来,在他们心目中,谎话就是讨来一顿骂或惩罚的话。粗话脏话也会讨来一顿骂。所以粗话脏话也是谎话。


增加处罚的威胁,会不会让孩子不说谎?


不会。


研究发现:生活在频繁惩罚环境中的孩子并不会较少说谎。他们只会在更小的年纪就学会把谎言说得更好,比较少穿帮。


原因二:跟大人学的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诚实真有那么重要吗?成年人每天都在撒谎,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孩子却看在眼里。


我们最常对孩子说的谎是:“说谎话会长长鼻子。”可是,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句谎话。


用一句谎话去教孩子不要撒谎,那不是荒谬吗?


想想看,小孩打开礼物发现他不喜欢时,我们期待他怎么做?

我们都希望他把最诚实的反应,比如生气、失望、挫折都吞下去,脸上应该客气地笑笑。


塔瓦尔博士做过一项实验:


让孩子玩游戏,赢了有奖品。最后小孩收到奖品,却发现只是一块普通肥皂。助理先给孩子片刻去克服惊讶,再问他喜不喜欢。

学龄前儿童约有1/4会谎称自己喜欢,小学有半数会撒这个谎。小孩会很不自在,尤其是在被迫讲为什么喜欢时。他们会皱起眉头,盯着肥皂,无法正视助理的眼睛。

这时,孩子的爸妈都从监视器里看到整个过程。当孩子说出这种“白色谎言”时,爸妈都几乎要喝起采来。爸妈认为孩子“懂礼貌”,感到自豪,并没意识到这也是谎言。


要大人写撒谎日志,他们承认自己大约每五次社交互动就撒一次谎,平均一天一次,绝大多数是让别人觉得好受的“白色谎言”。比如跟女同事讲,她今天的衣服很好看之类的。

原因三:环境的影响

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就开始向爸妈告状了。大约14个月大,小孩遇到别的孩子把玩具或饼干拿走,就会用大哭、用手指、用眼光,要爸妈快来帮忙。有事向大人求助变成习惯,直到大约四岁,小孩开始听到大人要他们改掉:“这种事不要来打小报告”“别来告状”……


大人这样说,用意是要孩子学会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纷争。解决纷争需要一些人际技巧,假如爸妈总是介入,小孩就发展不出这些技巧。


幼儿园和小学老师都把打小报告当作心头大患。然而,告状这种行为却引起科学家的关注。研究发现,十次有九次,孩子的告状是完全诚实的。爸妈也许觉得孩子告状告个不停,孩子的感受却不是如此。


他每向爸妈求援一次,其实都另有14次,虽然遭受冤屈却没有找爸妈求助。


孩子已经尽力克制了,忍无可忍才去找爸妈说实话,听到的却是:“别拿你的问题来烦我!”


有学者指出,小孩告状所挨骂的次数,是撒谎所挨骂的十倍。

到小学,孩子最怕被同伴贴上“爱告状”的标签。因此孩子有事一般都不会跟父母讲了。原因在于:


1、同学谴责爱告状

2、同学的孤立,没人和你玩

3、老师与父母那句:“你自己去解决”


慢慢的,与其去报告,让人觉得幼稚长不大,不如什么都不说。

说谎,也许他很聪明

说谎这个行为有一点讽刺,就是它既正常,又很不正常。既应视为理所当然,你又不能不管它。


实际上,说谎是儿童大脑发展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撒谎是认知与社交技能高人一等的表现。撒谎的小孩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真实,并凭空想出另一个版本,并有能力把这个新版本以可信的方式推销给他人。


因此,撒谎所需的认知能力及社交技巧,是说实话时根本不需要的。那种特别早(两三岁)就开始撒谎的小孩,或者特别早(四五岁)就懂得撒谎不露马脚的小孩,在各种智力测验、学力测验的表现都比较好。


既然研究结果显示撒谎与聪明有关,那是不是说,孩子撒谎就好,越会撒谎越好?


并不是!虽然撒谎与聪明有关,但还是必须纠正。

如何纠正说谎?


这里有两个关于说谎的故事,你觉得哪个故事有效呢?


一个是《狼来了》的故事。放羊的小孩三番两次谎称“狼来了”,最后和羊一起被狼吃掉。


另一个是《华盛顿砍樱桃树》。华盛顿勇敢的向爸爸承认是自己砍了樱桃树。最后爸爸说:“孩子,我很高兴你承认树是你砍的。听你说实话,让我比拥有一千棵樱桃树还高兴。”


有75%的人认为《狼来了》的故事更能减少撒谎,然而,这则全世界闻名的寓言在实验中没有半点用。听完《狼来了》,孩子反而撒更多的谎。反之,听完《华盛顿砍樱桃树》,撒谎的比例减少了。男生减少75%,女生减少50%。


为什么一则故事可以大大减少撒谎,另一则却没用呢?


放羊的孩子结局很悲惨,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华盛顿既没因为砍树受到处罚,还因为说实话获得夸奖。


因此,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对孩子说:


“假如你做了,我不会生气,还有,要是你说实话,我会很高兴。”


作者介绍

笨笨


五岁女娃的爸爸,喜欢读书,平均一年读100本以上。有了小孩后开始研究儿童教育,把理论用于女儿的教育实践上。个人公众号:笨笨的育儿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